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觉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觉照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胡觉照,陕西长安人,1943年生,陕西长安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生从事教学工作,历史学教授作家[1]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长安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2]。主编并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党史教程》(上下册),出版了长篇小说《愣娃》、《漩涡》,发表了中篇小说《皇天后土》、《吝啬的上苍》,及报告文学《黄河作证》等,此外,还发表有思想史、远古史、现代史、哲学、经济学、私营经济等方面论文100余篇,90余万字。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长安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出生日期----1943年

出生地点----陕西长安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陕西师范大学

代表作品----《中国共产党党史教程》

人物作品

主编并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党史教程》(上下册),出版了长篇小说《愣娃》、《漩涡》,发表了中篇小说《皇天后土》、《吝啬的上苍》,及报告文学《黄河作证》等,此外,还发表有思想史、远古史、现代史、哲学经济学、私营经济等方面论文100余篇,90余万字。

人物事迹

教授胡觉照:刘庆柱在曹操墓问题上不诚实

2010年08月21日 13:56 凤凰网专稿

发言专家:胡觉照

专家单位:西安市委党校历史系教授,历史学者,《异说三国》作者

发言时间:2010年8月21日

发言地点:苏州"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

胡觉照:在河南安阳"曹操墓"的认定中,刘庆柱的作用无人能匹。这不仅表现在其人力挺的不余遗力,更因为其人具有中国考古研究所前所长,中国学部委员的特殊荣誉,所以更显得真理在握,一言九鼎。然而仔细思考就不对了,原来刘先生虽然学富五车,在"曹操墓"的认定中,却缺乏应有的诚实。

刘庆柱在做客新浪网,回答主持人尹俊时说道:女的大约五十多岁,男的大约六十多左右,我认为是卞皇后。我曾经分析过这个问题,卞皇后嫁给曹操的时候是二十岁,身份是娼妓。丁夫人被废了以后,曹操到了建安,已经到了公元210年左右了,当时才立王后。因为她是以娼妓身份嫁给他的。因此我觉得年龄两个人最少差二十岁,如果估计不错的话,曹操死的是六十六,当时她是四十多岁,她再过十年死了五十多,就和现在鉴定的结果是一致的。

曹操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由此推算,曹操生于155年,死于公元220年。

据《魏书》记载,卞氏"以汉延熹三年十二月己巳生齐郡白亭。"即是说,生于公元160年,曹操大卞氏5岁。刘庆柱先生所说的:"年龄两个人最少差二十岁"是从哪里得出来的?

刘庆柱说:"曹操死的是六十六,当时她是四十多岁,她再过十年死了五十多,就和现在鉴定的结果是一致的。"

真的是这样?查有关资料不难发现,太和四"年五月后崩。七月,合葬高陵"《三国志?武宣卞皇后》。魏太和四年是公元230年,卞氏的生卒为公元160年--230年,寿命为71岁。那么,五十多岁的女性头盖骨还是卞氏的吗?怎么同"现在鉴定的结果是一致的"?依了刘庆柱先生对大龄女性头盖的结论,卞氏在死后忽然年轻了二十多岁。人死后怎么变年轻了?

刘庆柱说:曹操迎娶卞氏在汉献帝建安时候。"曹操到了建安,已经到了公元210年左右"。请问,曹操在建安年间迎娶卞氏依据何在?《三国志?武宣卞皇后》明确记载:卞氏二十岁时,"太祖于谯纳后为妾。"依两个人年龄推算,当时在公元179年。公元179年应是汉灵帝中平二年。显然,曹操娶卞氏既同汉献帝没有关系,更同建安年间没有关系。不是刘庆柱所说的,"曹操到了建安,已经到了公元210年左右"。请问刘庆柱先生:为什么要将两人结婚年龄推迟三十一年?

胡觉照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胡觉照:

倪方六先生提出:"曹操墓"没有墓志铭是最大硬伤。

对此,刘庆柱则说:"墓志铭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们见过的像曹操这样的诸侯王墓里哪个出墓志铭了?像王一级这样的墓里是不出墓志铭的,要出也应该是出哀册。但在汉代诸侯王的墓穴当中,我们也从没有发现哀册的存在。""我们现在见到出土年代最早的墓志铭是北魏时期的,在辽宁,以及南方出土的南朝刘宋的墓志铭,北魏和刘宋距离曹操死亡时的年代都200多年了,他那个年代就不流行墓志铭。如果曹操的墓里有墓志铭才奇怪呢。我就觉得问这个问题的人你懂这些东西吗?弄清楚问题了吗?你如果是业内专家,请问你是哪个业?你要是考古业内的你得说行话啊!

刘庆柱先生这段话有三个要点:(一),曹操时代尚不流行墓志铭;(二),墓志铭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三),斥责别人是业外人说外行话。"

循着刘庆柱先生的思路,仔细查阅有关资料,原来并不是刘先生所说,墓志铭最早出现于南北朝,而是远在南北朝之前就已存在。请看看一下记载。

在河南南阳市汉画馆,收藏有许阿瞿墓志画像石,上面不仅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同时还锲刻有墓主人的名字和确切的纪年等文字。

这块画像石1973年出土于南阳市东郊的曹魏墓中,是三国时候,有人用汉代画像石重新筑造坟墓,挪用来作墓顶石的,该墓志画像石70厘米×112厘米,石面左方为志文,隶书,竖刻6行,满行23字,共136字,其文曰:"惟汉建宁,号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许阿瞿身,年甫五岁,去离世荣。遂就长夜,不见日星,神灵独处,下归窈冥,永与家绝,岂复望颜。今人推测,墓主是富贵家之子。

显然,这是一块东汉时代的墓志。

据《1949-1989四十年出土墓志目录》(荣桂华编中华书局1993年版)收录有故彭城相行长史事吕守长缪纡墓志,墓主葬于永寿元年太(岁)乙未十二月丙寅(公元156年1月17日),推算为延熹十一年葬埋,志文撰刻在墓门门楣石上,门楣石长152,高37,厚17厘米,墓志镌刻范围:高33,宽38厘米。该墓志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邳县燕子埠乡青龙山。(又见《文物》1995年4:83,有图并录文)。

1991年河南省偃师县南蔡庄乡南蔡庄村砖厂出土了肥致墓志,首题:河南梁东安乐肥君之碑,墓主肥致于汉灵帝建宁二年(即公元169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卒。碑身高98,宽48,厚9.5厘米碑文竖书19行,满行29行,计484字。

1993年,在包头市郊召树湾发现汉墓群,其中有某君墓志一块,年代为汉灵帝建宁三年,志文计90余字,。

1973年,在山东省高密市田庄乡住王村发现孙仲隐墓志,墓主于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七月十二日卒,熹平四年(175)二月廿一日葬,墓志凡6行,满行9字。此外,截止1993年,见诸报道的还有姚孝经墓志,胡元壬墓志,三国时吴砖墓志等。

大体来说,墓志铭有以下特征:(一),墓志铭三字为坟、志、铭三内容组成。坟墓为遗体归葬处,墓志为墓主资料,铭颂为概括的诗文。墓志铭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次序依次为:坟墓,坟墓+墓志,坟墓+墓志+铭颂。再到后来,墓志铭从坟墓剥离,成为独立的完备形态。(二),中国的礼仪文化,包括冥间文化,大都属于奢侈文化,用以宣示权高位宠,抑或是财大气粗。最先为帝王、诸侯、贵族而设,逐次下移到豪门望族。至于老百姓,始终被"礼不下庶人"拒之门外。其实,即令礼仪下庶人,普通民众也无钱排场。(三),东汉时期出土的这些墓志,属于贵族、豪门、望族、庶富之家死者墓志。(四),贵族、豪门尚有墓志,帝王将相的墓志应该已经十分普遍。(五),截止东汉、三国时期,墓志铭尚在形成的过程之中,墓志是墓志铭的原始态。(六),墓志铭虽然还在形成的过程之中,毕竟形成了帝王、贵族冥间奢侈文化的重要内容。由此推断,"曹操墓"理应埋葬有墓志。

墓志铭不过是墓志的完备形态,就像中国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才得以完备,然而并无人怀疑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时期的结论。

刘庆柱先生太有理了,作为故考古研究所所长,对已经出土的东汉、三国墓志早应该如数家珍,耳熟能详,却为了证明"曹操墓"真实不虚,居然利用墓志与墓志铭之间的微小区别,将墓志一节隐藏起来,置社会良知于不顾,在墓志铭出现时间上大做文章,从而占据口舌之争的不败之地。

PS:说到激动之时,胡教授提出"我愿意和刘先生一块去测谎,我要是说谎了,人说老而不死是为贼,我自我了断;如果刘庆柱说谎了,也不要刘先生了断,就请刘先生以后不要胡说八道,把尾巴夹起来做人!"

参考来源

  1. 胡觉照 ,名人简历网
  2. 胡觉照 ,豆瓣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