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致云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致云雀》是雪莱著名的抒情诗三部曲之一(其余二首为《西风颂》和《云》)。诗人在生动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表现了他和他的人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全诗语言简洁明快,准确生动,富于音乐美。

作品内容

祝你长生,欢快的精灵!
谁说你是只飞禽?
你从天庭,或它的近处,
倾泻你整个的心,
无须琢磨,便发出丰盛的乐音。
你从大地一跃而起,
往上飞翔又飞翔,
有如一团火云,在蓝天
平展着你的翅膀,
你不歇地边唱边飞,边飞边唱。
下沉的夕陽放出了
金色电闪的光明,
就在那明亮的云间
你浮游而又飞行,
象不具形的欢乐,刚刚开始途程。
那淡紫色的黄昏
与你的翱翔溶合,
好似在白日的天空中,
一颗明星沉没,
你虽不见,我却能听到你的欢乐:
清晰,锐利,有如那晨星
射出了银辉千条,
虽然在清彻的晨曦中
它那明光逐渐缩小,
直缩到看不见,却还能依稀感到。
整个大地和天空
都和你的歌共鸣,
有如在皎洁的夜晚,
从一片孤独的云,
月亮流出光华,光华溢满了天空。
我们不知道你是什么;
什么和你最相象?
从彩虹的云间滴雨,
那雨滴固然明亮,
但怎及得由你遗下的一片音响?
好象是一个诗人居于
思想底明光中,
他昂首而歌,使人世
由冷漠而至感动,
感于他所唱的希望、忧惧和赞颂;
好象是名门的少女
在高楼中独坐,
为了舒发缠绵的心情,
便在幽寂的一刻
以甜蜜的乐音充满她的绣阁;
好象是金色的萤火虫,
在凝露的山谷里,
到处流散它轻盈的光
在花丛,在草地,
而花草却把它掩遮,毫不感激;
好象一朵玫瑰幽蔽在
它自己的绿叶里,
阵阵的暖风前来凌犯,
而终于,它的香气
以过多的甜味使偷香者昏迷:
无论是春日的急雨
向闪亮的草洒落,
或是雨敲得花儿苏醒,
凡是可以称得
鲜明而欢愉的乐音,怎及得你的歌?
鸟也好,精灵也好,说吧:
什么是你的思绪?
我不曾听过对爱情
或对酒的赞誉,
迸出象你这样神圣的一串狂喜。
无论是凯旋的歌声
还是婚礼的合唱,
要是比起你的歌,就如
一切空洞的夸张,
呵,那里总感到有什么不如所望。
是什么事物构成你的
快乐之歌的源泉?
什么田野、波浪或山峰?
什么天空或平原?
是对同辈的爱?还是对痛苦无感?
有你这种清新的欢快
谁还会感到怠倦?
苦闷的陰影从不曾
挨近你的跟前;
你在爱,但不知爱情能毁于饱满。
无论是安睡,或是清醒,
对死亡这件事情
你定然比人想象得
更为真实而深沉,
不然,你的歌怎能流得如此晶莹?
我们总是前瞻和后顾,
对不在的事物憧憬;
我们最真心的笑也洋溢着
某种痛苦,对于我们
最能倾诉衷情的才是最甜的歌声。
可是,假若我们摆脱了
憎恨、骄傲和恐惧;
假若我们生来原不会
流泪或者哭泣,
那我们又怎能感于你的欣喜?
呵,对于诗人,你的歌艺
胜过一切的谐音
所形成的格律,也胜过
书本所给的教训,
你是那么富有,你藐视大地的生灵!
只要把你熟知的欢欣
教一半与我歌唱,
从我的唇边就会流出
一种和谐的热狂,
那世人就将听我,象我听你一样。

赏析

这首诗写于1820年, 当时, 由于政治原因,诗人被迫旅居意大利。法国大革命的失败,英国国内的混乱, 激起诗人内心的层层波澜。如果《西风颂》表现了诗人对旧的一切充满强烈的破坏欲望的话,那么,《致云雀》则表明,诗人渴望在严冬之后能出现一个崭新的天地。所以,从云雀这个追求自由、迎接光明、永不倦怠的鸟儿身上,人们看到了诗人的形象。

云雀是一种黄褐色的小鸟,筑巢于地面,清晨升入高空,边飞边鸣,其声悦耳。诗的前七节,正面描述云雀飞翔的姿态以及它叫声的悠扬。在清晨的微光里,云雀“象一片烈火的轻云”从地面飞起,掠过蓝天,歌唱而去,在这里, “轻云”其实不强调云雀的形貌,而是按照“火向上以求日”的意思写它上升运动的态势(据《爱丁堡评论》1971年4月号)。接着,诗人以大胆的比喻、夸张来赞美云雀飞翔的雄姿和乐音——它飞翔在太阳金色的电光里, 似不具形体的喜悦, 使紫色的黎明消融, 象昼空里半透明的星星; 将云雀的音乐比成利箭,使音乐进入人们的视野, 使音乐形态毕现; 诗人又将音乐比作甘霖,体现了这种神奇音乐的另一种形态。在这一部分, 诗人将地平线上阳光的色彩, 云雀富于色彩感和形态感的音乐,还有飞翔的背景描绘在一个画面上,构成一幅动听、流动的图画。在接下去的四节中, 诗人将云雀比作隐身于思想明辉中的诗人, 深宫中高贵的少女, 深山幽谷中的莹火虫, 绿叶荫蔽着的玫瑰。 与前七节相比, 诗意向更深层发展了, 带有较浓厚的思辩色彩。 四个比喻 (诗人、 少女、 莹火虫、 玫瑰) 内涵都较前一部分丰富。 在“象一位诗人”一节中, 诗人暗示了他要用他的爱去唤醒人类的同情和爱的理想, 在接下去的一节里, 诗人则表达了他的爱不能为人们理解,甚至不能为自己的同胞理解时的痛苦和寂寞,而不是只写少女春思。

从第十三到第十五节, 诗人变换了一个角度来描绘云雀, 即对比的方式——他怀疑它是精灵而不是飞禽, 它的歌声比爱情或醇酒的颂歌更美, 赞婚的合唱和凯旋的欢歌与之相比, 后者只是空洞的浮夸,诗人觉得这一切都无法与之相比。从第十六节到诗末, 诗的思辩色彩渐浓而达到升华, 不仅停留在对云雀歌声的抒情上, 而是对它的本质作深层的思考, 且将之与人类进行比较, 通过对它的赞颂, 慨叹人类的不幸与悲哀, 痛苦与憎恨。 云雀的声音之所以那样美妙, 是因为它是一种烦恼的阴影从接近不得的鸟儿。 此刻,诗人联想到他自身, 自己之所以悲哀, 是因为自己“过分充满爱”。 他的悲哀常常因为对事业、 人类、 真理爱得太深、 太真、太强烈却不能被人理解。 诗人在云雀身上似乎看到了一种极乐的理想境界, 他希望自己和人类都能达到这种境界, 因为人类在真挚的笑中也交织着苦恼。 人类太痛苦了。 然而, 人们又不得不生活在这片痛苦的土地上, 云雀的境界只是浪漫主义者的寄托。 但是, 云雀至多是个“个人主义”者, 它只知道自身的快乐, 而诗人所要唤醒、 拯救的不仅是他自己, 而是整个时代。所以,如果他也有云雀的欢乐, 他就会通过自己的嘴唇向人类歌唱, 让全世界都听见“我”歌唱, 就象“我”倾听云雀一样, 这体现了一个时代诗人的高尚人格。 浪漫主义诗人的激情是豪放的,但他们的诗一般都是按严格的格式写成。 这首诗每节五行, 采用抑扬格,每节诗都押A B A B B五行韵。前四句稍短, 后一句较长, 上下纵观, 给人以错落有致之感, 好象听见云雀一声高、一声低,似远又近的鸣叫。 (义海,白莎)[1]

作者简介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作家,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 ,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

雪莱是英国文学史上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与乔治·戈登·拜伦并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 [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