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良坊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良坊镇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东北部,东邻永新县,南靠琴亭镇,西连坊楼镇,南岭乡,北接湖上乡,莲吉公路贯穿全境,镇政府驻富民村,面积120.55平方公里。2008年12月有人口32469人。下设24个行政村,为莲花县最大的农业乡镇。[1]

中文名称: 良坊镇

地理位置: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东北部

面 积: 120.55平方公里

人 口: 32469人(2008年)

历史沿革

良坊镇以原驻地良坊村而得名。良坊又称“梁上”,取山梁之上之意,概括了全境地貌的特征。1958年置庙前公社,1961年分置良坊、下布公社,1963年合为良坊公社,1968年改乡。1997年,面积66.2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良三、布口、邑田、白沙、心田、下布、良二、良一、高丘、井二、井一、泉水、歧下、黄源、垄上、言坑16个行政村。1999年撤乡设镇。2003年下坊乡并入。附:下坊乡位于莲花县东北部,东西部为山地丘陵,中部为河谷盆地和低丘。乡政府驻洞下,距县政府8千米。吉(安)莲(花)公路经此。1958年置下坊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洞丰、升堂、渐潭、白渡、清塘、南湾、下坊、汉上、梅洲、田心、泰恒、湾溪、冲头、汤渡、斜天、仁本、西谭、刘家18个行政村。2003年9月4日,撤销下坊乡,成建制划归良坊镇管辖(赣民字213号批复)。

自然地理

地形

辖区山林面积12万余亩,耕地面积1813.86公顷。位于东经113°46′,北纬26°57′之间,良坊镇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2/3,平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1/3,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禾山余脉,主要植被为杉林,中西部地势比较平坦,主要为农业耕作区。

气候

良坊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明显,终年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有利农业生产。年平均气温16-18℃,平均降雨量1500mm,平均日照1600小时,无霜期275天左右 。

方言

良坊镇的方言,一般认为是莲花话(属赣语-吉茶片-永新小片),腔调属于砻西腔。这种腔调以琴亭镇腔调为代表,分布于县内的琴亭、升坊、三板桥、神泉、良坊、南岭等乡镇的全部和荷塘乡的大部分地区。对于砻西腔来说,一般以距说上西腔乡镇的远近分三个层次,而良坊一带受上西腔影响是较大的。

行政区划

辖良坊村、布口村、新田村、白沙村、下布村、邑田村、歧下村、井一村、井二村、高丘村、泉水村、黄源村、冲头黎族村、白渡村、下坊村、湾溪村、斜天村、汤渡村、清塘村、泰垣村、南湾村、梅洲村、田心村、富民村等2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富民村,距县城13千米。邮编及各区域行政代码[邮编]337112[代码]360321103:~200良坊村 ~201布口村 ~202新田村 ~203白沙村 ~204下布村 ~205邑田村 ~206歧下村 ~207井一村 ~208井二村 ~209高丘村 ~210泉水村 ~211黄源村 ~212冲头村~213白渡村 ~214下坊村 ~215湾溪村 ~216斜天村 ~217汤渡村 ~218清塘村 ~219泰垣村 ~220南湾村 ~221梅洲村 ~222田心村 ~223富民村

经济概况

截止到2008年,全镇有高效农业示范基地8个,其中优质稻种植率达96%,中药材种植面积近6000亩,为全县之首,花卉苗木种植、生猪养殖等蓬勃发展。“十五”期间,该镇坚持工业强镇战略,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先后引资兴建了鑫峰水泥厂、金泰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樱和木业有限公司等中小型企业近40家,为良坊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十五”期末,该镇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600万元,财政收入43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80元。为了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该镇大力实行镇、村两级干部联动制,积极为联系对象找项目、传技术、送信息。2004年,全镇在布口、下布等村建立了6000多亩中药材基地,建立了冲头村蔬菜基地、斜天村林果业基地和长丘田水库综合种养基地等一大批农业基地,并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典型。新田村党支部书记王文灏投资30万元兴建了长丘田综合养殖基地,年出栏三元杂交商品猪800多头。在他的带动下,该村村民大力发展生猪生产,成为全县四大商品猪生产基地之一。冲头村党支部书记郭继生带头开发荒山造林500多亩,并带动农户造林、养猪、养牛,全村发展了20多户种养专业户。截止到2004年11月,该镇已发展种养专业大户近1000名。2002-2008年间,全镇围绕“加快发展,统筹发展”的主题,坚持“工业强镇,商贸兴镇”不动摇,弘扬“三创”精神,经济发展全面提速。2007年财政收入由2002的142.5万元,增长到627万元。招商引资成绩斐然,金泰材料、樱和木业、鑫峰水泥等企业成为该镇财政增长的亮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绩显著,吴楚药材、棉花等10多个农业示范服务基地逐步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主渠道,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资源环境

良坊镇山清水秀,民俗文化浓厚,矿产资源丰富。这里有山清水秀的冲头民族村,良坊民俗陈列馆,馆内设六个展厅,各种展品860余件,其中有560年前的刻板石碑,400年前的石水缸,200年前的古代雕花床等历史文物。矿产品种繁多,主要有无烟煤、石灰石,质地好、品位高、贮量广,硫矿、硫铁矿等有色金属,开采潜力大。水利资源丰富,水力发电站5座。

基础设施

该镇还大力兴修水利,完善乡村道路建设,着力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2004年前后,该镇多方筹资1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南塘水库、太冲水库等水利工程和覆盖井一、良坊等5个村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确保全镇9400余亩农田旱涝保收。该镇小城镇建设不断完善,建设了长1000余米、宽30米的玉溪大道和占地1.3公顷的集贸市场,2005年镇政府实现整体帮迁,新建了行政服务中心和综合办公大楼,政府办公条件显著改善,服务功能日益完备,政府驻地新集镇建设全面启动。2005年全县文明示范村镇和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全镇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兴建了有线电视站、修通村级水泥路150多公里,兴建了自来水厂,为30多个自然村接通了自来水,提前实现了“三通”,各项创建工作走在全县前列。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项有效举措。2007-2008年间,良坊镇按照市、县两级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立足本地实际,实行重点突破,强力推进社会新农村建设,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随着“五改四化三通一推广”为内容的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好转,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2007年—2008年,8个试点村共出动劳动力近6千人次,动用机械车辆500台次,清理生活垃圾600方,拆迁面积7千平方米,新栽绿化带(树)2千余米,新建花池100余个,新建房屋51幢,粉刷房屋48幢,衬砌村内水沟2千余米,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优化。=二是公共设施更加完善。在市县帮扶单位等方方面面的支持下,试点村内主、支道路硬化12280米,新建村文化活动大楼2幢,拟建1幢,新建篮球场3个,新建健身活动场所4个,宣传牌24个。这些公共设施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庭院环境逐渐好转。随着沼气建设在该镇逐步推广,改变了广大群众的生活方式,带动了群众改厕、改栏、改院的全面开展,试点自然村共建化粪池320个,养殖小区1处,完成改水350户达100%以上,使庭院环境更加清新健康,三格式水冲厕所、卫生间、花花草草等城市元素已经进入百姓家,庭院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四是群众面貌焕然一新。环境改变思想,随着村庄环境的不断整洁美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悄悄改变。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新建垃圾池10个,专用垃圾桶68只,生产用具摆放整齐有序,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休闲娱乐文明适度,形成了社会环境稳定和谐的新景象,使广大群众对小康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五是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在各项整治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起早贪黑,义务劳动,不讲报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群关系更加稳固,进一步增强了基础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廉政建设

2008年以来,良坊镇“保廉工程”落到实处。一是明确责任。成立了“保廉工程”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纪委书记具体抓,各班子成员挂村联系1—2个支部和站所,支部与站所负责人同党委书记签订了责任状。二是细化任务。按照上级纪委的要求,逐项细化“保廉工程”的各项任务,力保24个行政村两委工作正常运转,完成“六个有,六个更加”的工作要求。三是推动工作。以实施“保廉工程”工作为契机,推动全镇工作的开展,邀请县审计对镇政府和24个行政村进行财务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全面推行村干部工资评议制度,推进政务、村务公开更加透明。

历史文化

良坊是老革命根据地之一。1928年,该地垄上村便有共产党的特支组织,管辖范围延伸到永新、安福二县边界。大革命失败后,垄上惨遭反动派五次残酷的烧杀抢掠,贫瘠的山村,几成废墟。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支援革命老根据地的建设,使垄上的面貌焕然一新,蒸蒸日上。据史料记载,良坊高丘村后有古迹义冈营,营沟旧址尚存。良坊附近还有隐居寺、玉虚宫等不少古迹。明朝河南光山县教谕贺守约为了附庸风雅,把风景较好的地方概括为良坊八景,并亲题七律一首,每名一景,连而缀成。清同治年间岁进士贺恢,系下布村人,曾在光绪十一年纂修过一部《莲花厅志》。长征干部、原镇江军区司令员贺国华故里在下布村。乡驻地东面有石廊洞,南面有达本寺,寺旁有一株古罗汉松,相传为元释惟则手植,曾干枯数年,1983年开始转青复活,苍翠挺拔。1933年5月2日,红八军在清塘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今田古老、沉塘沿、郭家里一带重创敌六十三师陈光中部,缴枪二百支,俘敌一百余人。为红八军成立以来旗开得胜的第一次胜仗,5月6日九度冲大捷威慑敌胆的先声。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曾于5月4通令表扬。农民山歌手郭龙桂系留天村人,著有《毛主席的光辉永远亮》诗集行世。长征干部金林系清塘村人,曾任武汉军区农场党委书记;江子炎系洞下人,曾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