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艾因哈德

艾因哈德(Einhard,770~840年)法兰克王国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是法兰克王国、也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传记家,是查理曼帝国时期所谓"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在傅尔达修道院和阿尔琴所设立的学校中受过教育,并长于建筑学。794 年,他开始做查理曼的侍从秘书,后一直是这位皇帝的重臣和密友,得以参与各项政事。查理曼逝世后,爱因哈德追念这位皇帝的“丰功伟绩”,以及对他个人的恩宠,乃模仿罗马历史学家苏托尼厄斯的笔法,写了一部《查理大帝传》(VitaCaoli)。该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成为世界历史文库中的要籍之一。除《查理大帝传》他还有4部著作传世。[1]

艾因哈德出生在法兰克王国东部美因河下游的莫因格维,自幼家境殷实、生活富足。9岁那年被送到傅尔达修道院(Fulda)学习,系统地接受了语法、修辞、辩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即所谓的"古代七艺")等方面的训练。由于学习成绩优秀,20岁时由傅尔达修道院院长鲍古尔富斯推荐到查理曼的皇宫中供职。

目录

任职宫廷

查理曼时代的法兰克王国不但以武功称盛,在文治方面也斐然可观。查理曼奖励学术和教育事业,从欧洲各地招揽了许多知名学者和各类文人、让他们在宫中组织了一些学术小组、探讨各种学问。同时他还下令让教会和修道院办学、承担起系统培养贵族子弟以及训练神职人员的任务,并带头和提倡当权的贵族大臣们学习文化。经过了一系列的努力之后,在查理曼时期形成了所谓"加洛林文艺复兴"的局面。

艾因哈德来到宫中的时候,正值"加洛林文艺复兴"的全盛期。于是他很快就跻身于各种文学团体之中,博览群书、广交名家、学识日益精进,成为加洛林文艺复兴运动的后起之秀。他的才识不久就得到了查理曼的赏识,自从794年当上了查理曼的侍从秘书以后,一直成了查理曼的重臣和密友,得以参与各项政事。

查理曼去世以后,艾因哈德继续留在宫中辅佐"虔诚者"路易。830年,由于他不愿意卷入路易的3个儿子之间的混战,毅然离开了宫廷,来到他自己创建的塞利根施塔特修道院隐居,潜心著述,直至840年3月14日去世。

撰写查理大帝传

艾因哈德退出政界以后,静心地回顾了自己侍奉二主的经历之后,为了追念查理曼的功绩、同时也为了报答查理曼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就模仿古罗马史学家苏托尼乌斯的笔法,写下了这部著名的《查理大帝传》。

艾因哈德感到,为查理曼立传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该书的序言中,他坦诚地表露了自己的写作动机:"由于我亲身参与这些事件、身临其境、目睹其事,我认为没有人能够比我更真实地记述这些事情,而且我也不能肯定有没有别人会写它们。因此我想,与其让这个当代最崇高、最伟大的国王的生平事迹和他那后人难以效法的赫赫功业因埋没而消失,倒不如象别人那样,把故事记录下来、垂诸后世"。

这部《查理大帝传》用拉丁文写成,全书共分为2部分:

第1部分,以简明的线条勾勒出查理曼的国内外事业及其功绩,历数他在位46年间的各次重大战役和重要事件,颂扬了查理曼老练的外交手腕和宽容仁慈的心地,尤其称颂了他对基督教的热诚和虔信以及对基督徒的体恤。第2部分,妙趣横生地描述了查理曼的私生活及其性格,揭露了朝廷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内幕。

书中虽有过多的溢美之词,但是艾因哈德始终都把查理曼当作一个世俗的君王,而没有把他当作神。同时艾因哈德始终努力地尝试着用古典作家那种朴素、优雅的笔调来描绘这位人间君王。此书的行文风格和结构安排,都与苏托尼乌斯的《罗马十二帝王传》如出一辙。艾因哈德这种刻意模仿古风的做法,使得《查理大帝传》为后来者留下了可靠、真实的史料。

不过在另一方面,艾因哈德也因袭了苏托尼乌斯在写人物传记过程中忽视时代背景的缺陷,除了记述查理曼的战绩以及个人的宫廷生活外,对当时法兰克王国的内外情况几乎是只字未提,舍弃了许多他所熟悉的重要史料、使得这半个世纪充满动荡和冲突的历史画卷在他的笔下只剩下一些稀疏的线条而已。但是不管怎么说,《查理大帝传》叙事明快、文情并茂,所以传诵甚广,使得艾因哈德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视频

艾因哈德 相关视频

西方史学史,查理大帝的秘书艾因哈德的代表作查理大帝传
法兰克王国和查理大帝

参考文献

  1. 艾因哈德与《查理大帝传》 ,道客巴巴 ,201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