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花茶

於 2020年3月6日 (五) 03:16 由 吊儿郎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制作工艺

目錄

花茶 (茶葉種類之一)

花茶(Scented tea),又名熏花茶、香花茶、香片, 即將植物的花或葉或其果實泡製而成的茶,是中國特有的一類再加工茶。也是中國獨特的一個茶葉品類。其是利用茶善於吸收異味的特點,將有香味的鮮花和新茶一起悶,茶將香味吸收後再把乾花篩除,製成的花茶香味濃郁,茶湯色深。
花茶又可細分為花草茶和花果茶。飲用葉或花的稱之為花草茶,如荷葉、甜菊葉。飲用其果實的稱之為花果茶,如:無花果、檸檬、山楂、羅漢果、有花果。其氣味芬香並具有養生療效。外形條索緊結勻整,色澤黃綠尚潤;內質香氣鮮靈濃郁,具有明顯的鮮花香氣,湯色淺黃明亮,葉底細嫩勻亮。
花茶主要以綠茶、紅茶或者烏龍茶作為茶坯、配以能夠吐香 的鮮花作為原料,採用窨制工藝製作而成的茶葉。根據其所用的香花品種不同,分為茉莉花茶、玉蘭花茶、珠蘭花茶、梔子花茶、玳玳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柚子花茶、金銀花茶等,其中以茉莉花茶產量最大。
作為茶文化中的後起之秀,花茶一經出現,就進入了人們養生的行列。古人有「上品飲茶,極品飲花」之說。唐代詩人李郢曾在詩篇《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中有美妙詩句「昨日東風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甌茶」,描寫了花茶飲用;明代顧元莊所著《茶譜》中言:「人飲花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甚至歐美國家的很多人也對花茶讚不絕口。

中文名 花茶 外文名 Scented tea
別 稱 熏花茶、香花茶、香片 是否含防腐劑
主要原料 綠茶,茉莉花 主要食用功效 沖飲
適宜人群 一般成年人 儲藏方法 冷藏更佳

歷史發展

源於宋朝

中國在宋朝(公元960年)就有在上等綠茶中加入龍腦香(一種香料)作為貢品,這說明在宋朝已能利用香料薰茶。到宋朝後期,有恐影響茶之真味,不主張用香料薰茶。蔡襄《茶錄》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欲助其香,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正當不用。」但是這已是中國花茶窨制的先聲,也是中國花茶的始型。

始於明朝

明朝是中國茶類大發展時期,已廢團茶為散茶,大量生產炒青、烘青、曬青綠茶,為花茶生產奠定了基礎。同時花茶窨制方法也有很大的發展,出現「茶引花香,以益茶味」的製法。據明朝顧元慶(1564-1639年)《茶譜》的「茶諸法」中對花茶窨制技術記載比較詳細:「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諸花開始摘其半合半放蕊之香氣全者。量其茶葉多少,摘花為茶。花多則太香,而脫茶韻,花少則不香,而不盡美。三停茶而一停花始稱。如木樨花須去其枝蒂及塵垢、蟲蟻,用磁罐一層茶一層花相間至滿,紙箸扎固,入鍋重湯煮之,取出待冷用紙封裹置火上焙乾收用。」又如「蓮花茶,僅日末時將半含蓮花撥開放細茶撮納滿蕊中,以麻皮略摯令其經宿,次早摘花傾出茶葉用建紙包茶焙乾,再如前法又將茶葉入別蕊中,如此者數次取其焙乾收用,不勝香美。」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對花茶的窨法,原料選擇、取花量、窨次、焙乾等原始的窨茶法,開始逐漸走向成熟,與現行的工藝原理是相通的,這時的花茶才稱的上是真正的花茶。但其量是不可多得的。偉大的藥物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1578年)一書中就有「茉莉可薰茶」的記載,證實了茉莉花茶明朝就有生產。

成於清朝

據史料記載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福州已有大規模茶作坊進行商品茉莉花茶生產。當時福州的窨制茉莉花茶運銷華北,特別是津、京地區,走海路由福州運至天津,轉口北京,深受北京市民的喜愛。因此說福州是中國茉莉花茶的發祥地。有了商品就有了市場,有市場就有買賣,這時北京湧現出不少茶莊,「京味」指的就是福建茉莉花茶特有的韻味。

加工發展

150多年茉莉花茶加工的歷史,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使加工工藝不斷發展沿革:①在窨花方式上:從陶罐窨→箱簍窨→囤窨(地面窨)→機械窨。
②方法上:從花一層,茶一層→手工拼和→機械自動拼和。
③乾燥上:蒸煮焙乾→鐵鍋炒干→烘籠烘乾→機械烘乾。
現有工藝是長期以來勞動人民和茶葉科技工作者共同創造的,它適應客觀的要求是科學的,但也存在着落後的一面。
1976年商業部下達研製自動窨花機,並已通過有關部門鑑定,適用於生產。
2002年研製出一台日產80-100擔茶葉的自動窨花機。可大大減輕勞動強度,改善衛生條件,提高產品質量,是比較理想的窨花機械,應該廣泛推廣使用,徹底改變花茶窨制手工作業的落後面貌。

生產歷史

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上等綠茶中加入一種香料--龍腦香的製法。13世紀已有茉莉茶窨茶的記載,明朝(1592)程榮所著的《茶譜》一書,對花茶的製法有較為詳細的敘述:「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蕙蘭、蓮桔、梔子、梅花皆可作茶,諸花開放,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氣全者,量其茶葉多少,扎花為拌。三停茶,一停花,用磁罐,一層茶,一層花,相間至滿,紙箬扎固入鍋,重湯煮之,取出待冷,用紙封裹,置火上焙乾收用。」清道光年間,吳人顧祿的《清嘉錄》載:「珠蘭、茉莉花於薰風欲拂,已畢集于山塘花肆,茶葉鋪買以為配茶之用者。……茉莉則去蒂衡值,號為打爪」。
清雍正元年(1723年),蘇州茉莉花茶批量運銷東北、華北、西北市場。花茶較為大量的生產始於1851年至1861年的清咸豐年間。到1890年花茶生產已較普遍。花茶是中國特有的茶類。
1949年後,中國花茶生產有較大的發展,產銷量逐年增加,主銷東北、華北、山東等地,出口東南亞各國,行銷港澳地區。
1955年起,出口港澳和東南亞地區,以及東歐、西歐、非洲等地。

產地分布

花茶產於福建、江蘇、浙江、廣西、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湖北、雲南等地。

製作工藝

高檔茶坯,為增加花香濃度,需再窨2~3次,每次窨制工藝與以上基本相同,僅用花量和溫度、時間、水分含量等略有不同。
提花
在窨花完成的基礎上,再用少量鮮花復窨一次,出花後不再復火,經攤涼後即可勻堆裝箱,稱提花。目的是提高產品香氣的鮮靈度。提花用的鮮花,要選擇晴天采的朵大飽滿的優質花,鮮花的開放度略大些。
窨花
經過茶坯鮮花拌和、窨花、通花、出花、烘乾等一系列工藝技術處理後即成為花茶,稱窨花,或叫一窨花茶、單窨次花茶。有的為提高花香濃度,還需復窨一次,稱二窨花茶或雙窨花茶。復窨二次的稱三窨花茶,依此類推。特種茉莉花茶有六窨一提、七窨一提的。
壓花
茉莉鮮花經過窨花或提花用過的花渣尚有餘香,可以再次利用於中低檔茶坯的害花,所以利用花渣進行窨花者,稱壓花。壓花可除茶葉粗老味。重壓花系指增加花渣用量。延長壓花時間,也能去除陳味、煙味、日曬味、青澀味等各種異口味。實踐證明,輕壓花,異味消除少,重壓花,異味消除多,其作用是顯着的。壓花工藝過程類同鮮花窨花,窨堆要低,窨時可長些,通常在10小時左右,中間必須通花一次。有的地方不通花。但試驗證明,壓花進行通花比不通花好。經壓花後起花分出的花渣,稱殘花渣。殘花渣另作其它處理,有時處理得好,還可重複利用一次。
打底
在窨花或提花時,配用少量第二種鮮花一起窨制,稱為打底。目的是調和香型,襯托主導花香,製造優質花茶。在窨制工藝中,除了要注意選擇能襯托花香的茶坯,能產生茶味花香相調諧的香花外,還需注意兩種香花的搭配使用,使主導花香有更為鮮濃幽雅之感。如窨制茉莉花茶時,配以1—1.5公斤的白蘭鮮花,分次用於窨花和提花,用白蘭花的濃郁香味來襯托茉莉花的清香芬芳。也有用珠蘭花或袖子花的。打底鮮花不僅要注意與主導花香相協調,還必須控制用量和用法。如窨制茉莉花茶用白蘭花打底,用量過多,或將白蘭切碎打底,均會透白蘭花香味,俗稱「透底」或「透蘭」,茉莉透蘭反會影響茉莉花茶的身價,不受市場歡迎。因此三級以上茉莉花茶用白蘭花打底不可切碎窨制。
窨花打底,要經過復火工藝,使白蘭花香味降低,變得柔和一些。鮮花打底,不經復火,容易透蘭味。因此生產中白蘭花打底,要掌握「窨花多用,提花少用」的原則。

主要品種

價值功效

品茗指南

選購標準

存儲方式

茶葉文化

視頻

參考文獻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