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图视的图片

苇是一个汉语形声词,字从艹,音从韦,韦亦声。本义是在湿地中层层叠叠生长的草本植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苇

外文名称; Reed

出处; 《说文》

拼音; wěi

解释; 芦~〕见"

部首; 艹

造字法; 形声

五笔; AFNH

笔顺编号; 一丨丨一一フ丨

结构; 上下结构

词性; 名词、形声词

解释; 1、(wěi)名词

2、 (形声字。艸(艹)表意,篆书形体像草,表示苇是芦草;韦表声,韦是伟的省文,表示苇是高大的芦草。声旁简化,本义是芦苇,植物名) 同本义 [reed]

苇,大葭也。--《说文》

震为萑苇。--《易·说卦》

3、又如:苇车(简陋的柴车);苇杖(蒲鞭,用以施轻刑的草鞭子);苇索(一种用蒲苇编结而成的绳索。古代于年节时,将苇索装结于门上,以祛除邪鬼、邪气);苇茭(苇草编织的绳索);苇戟桃杖(用芦苇做戟,以桃木制杖。为古代祛除恶鬼的物品);苇荻(苇苕。芦苇);苇莞(苇草和蒲草。亦指这两种草编成的席子);苇带(用苇草编成的衣带);苇笮(用苇草制成的绳索。笮,竹索);苇薄(苇席)

《诗·卫风》一苇杭之。《风俗通》除夕饰桃人,垂苇交,画虎于门。《后汉·袁闳传》为沛相,乗苇车。

又山名。《水经注》江水浦东有苇山。

又《类篇》于非切,音闱。《尔雅·释草》苇,芀。谢峤读作平声。

又《篇海》于贵切,音胃。《庄子·列御》纬萧而食。亦作苇。

考证:〔《诗·卫风》一苇航之。〕 谨照原文航改杭。

常用词组

1. 苇箔 wěibó

[reedmatting] 以芦苇为原料织就的帘子用芦苇编成的帘子。可以盖屋顶、铺床或当门帘、窗帘用。

元 马祖常《都门一百韵》:"巢橧尚羊裘,荜门仍苇箔。"《清平山堂话本·蓝桥记》:"俄於苇箔之中,出双玉手,授甆瓯。"《人民文学》1977年第4期:"谁知爬上房顶,脚一踏上去,就踹了一个大坑,原来苇箔早就朽了,房太老了。"

2. 苇荡 wěidàng

[reed marshes] 密布芦苇的浅水湖

3.苇塘wěitáng

[reed pond] 生有大片芦苇的水塘

4. 苇席 wěixí

[reed mat] 用芦苇编制的席子苇席wěixí:用芦苇织成的席子。古代丧葬时常用之物。《周礼·春官·司几筵》:"凡丧事设苇席。"《礼记·杂记上》:"士輤,苇席以为屋,蒲席以为裳帷。"《后汉书·礼仪志下》:"以木为重,高九尺,广容八历,裹以苇席。"《新唐书·元载传》:" 郇谟 以麻总发,持竹笥、苇席,行哭 长安 东市。"

5. 苇子 wěizi[reed] 芦苇隐藏更多释义即芦苇。《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棉花地是一项,苇子地是一项。"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玉篇》禹鬼切《集韵》羽鬼切,$音伟。《说文》大葭也。《诗·卫风》一苇杭之。《风俗通》除夕饰桃人,垂苇交,画虎于门。《后汉·袁闳传》为沛相,乗苇车。

又山名。《水经注》江水浦东有苇山。

又《类篇》于非切,音闱。《尔雅·释草》苇烝,芀。谢峤读作平声。

又《篇海》于贵切,音胃。《庄子·列御ᨥ》纬萧而食。亦作苇。[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