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苍耳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苍耳属

中文学名:苍耳属

拉丁学名:Xanthium L.

界:植物界

苍耳属(拉丁学名:Xanthium L.)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叶阔心形,头状花序单性同株;雄花序球形,多花;总苞片小,花管状,瘦果倒卵形,无冠毛。

本属植物常以总苞上的刺附着人畜的身上藉以远播。约25种,分布于地中海地区一带,中国南北均产之,苍耳(X. sibiricum Patr. )各地很常见,入药,子实可榨油,供灯用和油漆等的原料。

目录

形态特征

地理分布

下级分类

主要价值

化学成分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粗壮。根纺锤状或分枝。茎直立,具糙伏毛,柔毛或近无毛,有时具刺,多分枝。

叶互生,全缘或多少分裂。有柄。头状花序单性,雌雄同株,无或近无花序梗,在叶腋单生或密集成穗状,或成束聚生于茎枝的顶端。雄头状花序着生于茎枝的上端,球形,具多数不结果实的两性花;总苞宽半球形,总苞片1-2层,分离,椭圆状披针形,革质;

花托柱状,托片披针形,无色,包围管状花;花冠管部上端有5宽裂片;花药分离,上端内弯,花丝结合成管状,包围花柱;花柱细小,不分裂,上端稍膨大。雌头状花序单生或密集于茎枝的下部,卵圆形,各有2结果实的小花;总苞片两层,外层小,椭圆状披针形,分离;内层总苞片结合成囊状,卵形,在果实成熟变硬,上端具1-2个坚硬的喙,外面具钩状的刺;2室,各具1小花;雌花无花冠;柱头2深裂,裂片线形,伸出总苞的喙外。瘦果2,倒卵形,藏于总苞内,无冠毛。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美洲的北部和中部、欧洲、亚洲及非洲北部。原产南美洲的刺苍耳 Xanthium spinosum L.在我国河南郸城县也有栽培,并已归化。

下级分类

本属约有25种,中国有3种及1变种,都隶属于苍耳组 Sect. Xanthium 的直喙亚组 Subsect. Orthorrhyncha Wallroth.。

主要价值

苍耳属植物富含具有抗肿瘤和细胞毒活性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在世界各地民间主要用于利尿,催吐,催泻,治疗前列腺疾病、发烧、淋巴结核、肝炎、癌症、皮肤瘙痒和麻风病等症。尤其是苍耳果实作为常用中药材(苍耳子)被历版《中国药典》收载,用于治疗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等。中外学者对多种苍耳属植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发现该属植物所含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倍半萜内酯、苷类、脂肪油、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等。果实还富含不饱和脂肪油,其中倍半萜内酯类为主要活性成分,苷类、毒蛋白、氢醌为毒性成分。因此在对该属植物进行开发研究时,安全性评价应放在首位。

中药苍耳子为治疗鼻病的临床要药,苍耳草、苍耳虫在民间也常用来治疗各种疾病。现代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表明,苍耳草富含具有抗肿瘤及细胞毒活性的倍半萜内酯类成分,苍耳子油脂中不饱和脂肪油的含量也非常高。为开发抗癌新药及新食用油资源提供了思路,但苍耳类植物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因此在开发研究时,应首先把安全性评价放在首位。另外,作为常用中药苍耳子《中国药典》只收载了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的果实。

化学成分

倍半萜内酯[1]

倍半萜内酯是菊科植物的特征性成分,常含有α,β不饱和γ内酯结构片段,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是菊科生物活性的一个中药功能图。苍耳属植物中主要含有愈创木烷型和裂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化合物,还包括伪愈创木烷型、裂环桉烷型、榄烷型、苍耳烷型和少量的无环倍半萜及倍半萜二聚体等,其中类和含量通常随植物的不同而不同。

苷类

苍术苷atractyloside(68)与羟基苍术苷carboxyatractyloside(69)被认为是苍耳的主要有毒成分之一。Macleod JK等从辛辣苍耳X.Pungens的种子中分离鉴定了四种水溶性有毒的羟基苍术苷的衍生物:贝壳杉烯糖苷类(kaurene glycoside)化合物,3’,4’-desulphated-carboxyatractyloside(70)、71、4’-desulphated-carboxyatractyloside(72)、4’-desulphated-atractyloside(73)。

其它成分

含硫杂环类:Lee CL等在苍耳中分离得到两个新化合物,(-)-xanthienopyran(76)和xanthialdehyde(77)。

酚酸类:Agata I等从苍耳中分离得到1,3,5-tri-O-caffeoylquinis acid和3,5-di-O-caffeoylquinic acid。

黄酮类:从苍耳中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水飞蓟素、槲皮素、芒柄花苷、3′-甲氧基杨梅黄酮等 。

蒽醌类:黄文华等从苍耳中首次分离鉴定出蒽醌类化合物,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

甾体及萜类从苍耳中分离得到 β-谷甾醇、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豆甾醇、豆甾醇-β-D-葡萄糖苷、白桦脂酸、羽扇豆醇十六酸酯、麦角甾醇过氧化物。 此外,苍耳中还含有生物碱、鞣革、脂肪油、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酒石酸等。

参考资料

  1. 苍耳属,百度,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