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苏州大学图书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州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03年,东吴大学的林堂落成,校图书馆迁入二楼东南部一大间,并成立图书委员会,卢赋梅先生聘为首任专职管理员。

截至2014年,苏州大学图书馆设办公室、公共服务部、文献建设部、信息咨询部、系统技术部、数字化建设部、读者服务部、古籍特藏部、科技查新站,职员16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 44人,博士生导师2人。现有校本部和东校区、北校区、独墅湖校区及阳澄湖校区5座馆舍,总建筑面积79850平方米。截至2013年底,已有纸本藏书382万册,其中外文图书22万余册、线装古籍14余万册,1949年前报刊2943种,中外文期刊纸本3385种。电子图书160多万册,外文电子期刊2.2万册,中外文数据库82个。高性能服务器65台,存储容量达340T,用户可全天24小时通过网络实现在线访问。

图书馆内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不仅成为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力支撑,而且推动了苏南地区文献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1],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正在不断推向前进,攀升新的高度。

历史沿革

1901年3月8日东吴大学在苏州天赐庄其前身之一的博习书院旧舍正式开办,1903年林堂落成,图书馆迁入二楼东南部一大间,并成立图书委员会,聘卢赋梅先生为首任专职管理员,至1906年,已有中文图书3500册,西文图书350册。

1913年再迁孙堂二楼北206室,1921年特聘美国图书馆专业毕业的朗特(R.Longden)女士主持馆内事务,1924年又聘文华大学图书科首届毕业生黄星辉先生为副主任,同年,在上海昆山路新址的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建成,有中文图书1000册和西文图书3000册。在方兴未艾的“新图书馆运动”中,东吴大学图书馆学习了欧美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理念,成立西文部与中文部,开始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

1926年聘黄星辉先生任主任,葛受元先生为副主任,图书馆得到扩充,完成了由传统书院藏书楼向近代大学图书馆的转型,走上“本土化、中国化、人文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到1935年东吴大学本部图书馆藏书约4万册、法学院图书馆藏书3万余册,名列省内大学图书馆第三,跻于全国大学图书馆大馆之中。

抗日战争时期,东吴大学分徙沪、蜀办学,图书散存多处。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复校,对图书馆加以建设,至1947年,藏书约5万册。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在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私立江南大学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基础上组建苏南师范学院,更名江苏师范学院,图书馆当时有工作人员7人、藏书23万册,并建成了1940平方米的独立馆舍,1982年学校更名为苏州大学,1995~2012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先后并入,图书馆获得大发展[2]

视频

苏州大学图书馆 相关视频

苏州大学炳麟图书馆 
苏州大学之炳麟图书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