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范若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范若愚
出生 1912年
山西五寨
国籍 中国
知名作品 周恩来总理理论秘书
刘少奇主席学习秘书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范若愚(1912年--1985年),男,一位具有全国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山西五寨人。 [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范若愚

出生地 山西五寨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85年

个人简介

历任:(不分先后)

周恩来总理理论秘书

刘少奇主席学习秘书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中共党刊《红旗》副总编辑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

长四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共八大代表

个人履历

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五寨县区委书记、晋绥边区二专署秘书主任。1948年入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中共中央高级党校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主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室秘书,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中共党刊《红旗》杂志副总编辑,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副教育长、顾问,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是中共八大代表、第四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马列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学研究工作。

著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等。1977年中央党校复校后,任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顾问,校副教育长、校顾问。是中共八大代表,第四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

范若愚(1912~1985),原名纯智,山西五寨县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五寨县区委书记、晋绥边区二专署秘书主任(后称为副专员)、晋绥边区第二中学校长、八路军一二○师独立第二旅参议、中共雁北区党委宣传部秘书等职。

1948年,范若愚进入中共中央马列学院第一班学习,师从杨献珍艾思奇等人,从此确定了他一生宣传马列主义理论的方向。范若愚学习期间十分刻苦,这也为他后来长期从事理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春,中央马列学院随中共中央机关迁入北平,这就是后来中共中央党校的雏形。当时,学院先成立了政治研究室,随后又成立了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中共党史、党建等教研室。范若愚历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以及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政治研究室秘书、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副主任及主任、校教学委员会委员、校党委委员、校委委员、副校长等职。其间,范若愚以讲授《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而著称。

范若愚最重要的经历之一,是于1956年至1959年奉命调至总理办公室,兼任周恩来的理论秘书。其间的1958年初,他又兼任了刘少奇的学习秘书。

1956年,范若愚担任周恩来理论秘书赴任前,中央党校校长杨献珍叮嘱他,在总理需要时一定要全力以赴地工作,平时则仍在学校工作。后来,有人因此称他是"总理府行走"。

范若愚后来结集有《在周恩来身边的日子里》一书,其中收入7篇回忆文章,主要记述了他当年在周恩来身边所感受到的领袖风范。如周恩来的优秀"学风",是"实践"、"调研"、"从实际出发"、"认真"、"言必有据"、"揭露矛盾,解决矛盾"、"推陈出新"、"阶级分析"、"言行一致"、"谦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周恩来的学习方法则是"习作合一"、"抓住中心"、"与不正确的思想作斗争"等。

范若愚回忆说:"1956年,我调到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工作。当时给我分配的工作任务是,由周恩来同志口授,让我记录或长或短的文件及其他书面材料,有时也查查文献。就在我初到总理办公室工作的那个时候,我们经济建设工作中发生了冒进的苗头,在某些建设中开始出现了紧张的局面。当时由于钢产量赶不上其他有关生产的需要,周恩来同志为此曾亲自到过鞍钢和太原。具体情况我不大了解,只是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要我查找马克思的一段话的出处。这段话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的:'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由于周恩来同志要找这段话,我联系到他的鞍钢、太原之行,以及我听到办公室其他同志谈到的一些简单的情况,我意识到,周恩来同志和陈云同志是反对经济建设中开始出现的冒进现象的。"

"1958年,在成都会议期间,周恩来同志对我说,回到北京以后,要起草一个准备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稿,要我到总理办公室的宿舍住几天。回到北京后,我就到总理办公室宿舍去住,听候周恩来同志给我布置工作。有一天,周恩来同志对我说,他这次发言,主要是作'检讨',因为'犯了反冒进的错误',在南宁会议上已经被提出来了。由于我没有随他去过南宁,也不了解那次会议的内容,只是在这次谈话中,我才知道。周恩来同志指示我:过去起草文件,是由他先谈内容,由我记录下来整理成书面材料。这次发言,不能像过去那样,因为这是自己的检讨发言,不能由别人起草,只能他讲一句我记一句,只是在文字的连接上做一点工作。周恩来同志还说,关于他这次'犯错误'的问题,他已经和毛泽东同志当面谈过了,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思想跟不上毛泽东同志。这说明必须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周恩来同志在讲了这些情况后,就开始起草发言稿的开头部分,他说一句,我记一句。就在这个时候,陈云同志给他打来电话。陈云同志讲的什么,我只听到一两句(他们使用的电话机有增音装置),周恩来同志讲的话,我当然听清了。打完电话之后,他就说得很慢了,有时甚至五六分钟说不出一句来。这时,我意识到,在反冒进这个问题上,他的内心有矛盾,因而他找不到恰当的词句表达他想说的话。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我暂时离开他的办公室,让他安静地构思,等他想好一段再叫我来记录一段。我觉得,这时我如果守候在他的办公桌旁,对他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会妨碍他构思和措辞。周恩来同志同意了我的意见,当时已经深夜12点了,我回到宿舍和衣躺在床上,等候随叫随去。在第二天凌晨2时许,邓大姐把我叫去,她说:'恩来独自坐在办公室发呆,怎么你却睡觉去了?'我把周恩来同志同意了我的建议的情况讲了以后,邓大姐说:'走!我带你去和他谈。还是由他口授内容,你整理成文字材料。'这样,我随邓大姐到了周恩来同志办公室。她和周恩来同志争论了很久。最后,周恩来同志勉强地同意,还是由他口授内容,我回到宿舍去整理记录。在整理到学习毛泽东思想问题时,我引了一句成语说:我和毛主席'风雨同舟,朝夕与共',但是在思想上还跟不上毛主席。后来,我把整理后的记录请周恩来同志审阅时,他看到'风雨同舟,朝夕与共'这句成语时,严厉地批评了我。他说,在关于他和毛泽东同志的关系上,在整风以前还可以引用这句成语,但是在整风以后不能引用。'这也说明你对党史知识知道得太少!'周恩来同志讲这些话时,几乎流出了眼泪。最后,他逐字逐句地自己动笔修改一遍,又亲自补充了几段,才打印出来,送交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传阅。后来稿子退回,周恩来同志看过以后,又要我把批在稿子上的话誊写清楚,再打印一次。我看到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提的意见,把'检讨'部分中的一些话删掉了,有些话改得分量较轻了。我看了之后,心里的紧张情绪才缓和下来。但是,我发现周恩来同志在起草这个发言稿的10多天内,两鬓的白发又增添了不少。"

这一段回忆,把周恩来当时苦闷、难过的心情,以及他顾全大局的伟大人格,真实地记述下来。同时,也把邓颖超心疼丈夫受到委屈的感情披露出来,并把作者自己对党内生活和党史的无知间接地表现了出来,实属难能可贵。由范若愚起草、周恩来亲自修订的长达8000多字的检讨发言稿,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作为大会材料印发给了与会代表。周恩来十分内疚,感到自己作为总理"犯了错误",考虑自己不便继续担任总理了。于是,在随后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提出这一问题,但会议表示挽留他继续担任总理。会后,邓小平草拟了一份会议记录,即:会议认为周恩来"应该继续担任现任的工作,没有必要加以改变"。

此外,作为刘少奇的学习秘书,范若愚在1961年还参加了《刘少奇选集》的编辑工作,当时在康生主持下,曾组织了熊复、姚溱、王力、范若愚、李鑫等几个工作人员,收集和查阅了刘少奇的档案和文章,约有300万字,为编选作准备。

1958年6月1日,毛泽东亲自提议创办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红旗》。》。《红旗》杂志最初的编委有邓小平、彭真、陆定一、王稼祥、张闻天、胡乔木、陈伯达、康生、陶铸、王任重、李井泉、柯庆施、舒同、李达、周扬、胡绳、邓力群、王力、范若愚、许立群。《红旗》编委的名单是毛泽东"一个一个拟定的",基本上囊括了当时党内几个著名的"笔杆子"。范若愚长期从事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当时还担任周恩来的理论秘书和刘少奇的学习秘书,并且因为他对列宁主义较有成就的研究,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等的赞扬,被称为是中国研究列宁主义问题的专家。所以,作为党内几位著名的"笔杆子"之一的范若愚,理所当然地就被毛泽东选入《红旗》编委名单之中。

1966年"文革"爆发之前,范若愚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红旗》杂志常务副总编辑,主要工作是在红旗杂志社。他还是当时以北京市委书记彭真为首的中央文革五人(即彭真、陆定一、康生、周扬、吴冷西)小组领导下的成员之一,参与了起草拟定文革的"导火线"《二月提纲》。

"文革"开始后,范若愚陷入苦难之境。其间,他曾以死抗争,后身陷囹圄,失去自由。"文革"结束后,1977年,中央党校复校,范若愚任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顾问、校副教育长、校顾问。此外,他还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

追悼会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范若愚同志,因病于1985年6月2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范若愚同志追悼会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

胡耀邦彭真邓颖超习仲勋王震胡乔木邓力群乔石薄一波、程子华、王鹤寿、吴学谦、董其武、杨成武、陈再道、吕正操、赵朴初、马文瑞等送了花圈。送花圈的还有全国政协、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红旗杂志社、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交通部以及山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等单位。

参加追悼会的有范若愚同志的生前好友:习仲勋、邓力群、乔石、程子华、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康世恩、杨成武、赵朴初、马文瑞、张友渔、王从吾、李葆华、张平化、张稼夫、胡克实、舒同、张策、张香山、钱之光、钟师统、李卓然、罗青长、高克林、平错旺阶、戎子和、张邦英、苏谦益、王照华、郁文、王惠德、黄志刚、聂真、赵毅敏、刘火、武靖华、刘华峰、刘达、段云、贾震、李琦、梅行、张仲实、张震寰、黎澎、许涤新、任继愈、刘大年、冯铉、周秋野、张大中、郝德青、朱其文、刘有光、陈翰伯等。中央党校韩树英、杨献珍、李践为、牟泽衔、桑子桢、江流、王介山、杨培先、邢家鲤等也参加了追悼会。

追悼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校长王震主持。中央党校副校长陈维仁致悼词。

悼词称其"长期致力于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研究和教育事业,成为全国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宣传和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党的理论教育事业,为高级党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特别是理论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将之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