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茴香属(学名:Foeniculum Mill.)是伞形科下一个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强烈香味。茎光滑,灰绿色或苍白色。叶有柄,叶鞘边缘膜质;叶片多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呈线形。复伞形花序,花序顶生和侧生;无总苞片和小总苞片;伞辐多数,直立,开展,不等长;小伞形花序有多数花;花柄纤细;萼齿退化或不明显;花瓣黄色,倒卵圆形,顶端有内折的小舌片;花柱基圆锥形,花柱甚短,向外反折。果实长圆形,光滑,主棱5条,尖锐或圆钝;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平直或微凹;心皮柄2裂至基部。[1]

目录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强烈香味。茎光滑,灰绿色或苍白色。叶有柄,叶鞘边缘膜质;叶片多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呈线形。复伞形花序,花序顶生和侧生;无总苞片和小总苞片;伞辐多数,直立,开展,不等长;小伞形花序有多数花;花柄纤细;萼齿退化或不明显;花瓣黄色,倒卵圆形,顶端有内折的小舌片;花柱基圆锥形,花柱甚短,向外反折。果实长圆形,光滑,主棱5条,尖锐或圆钝;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平直或微凹;心皮柄2裂至基部。

简介

本属约4种,分布于欧洲、美洲及亚洲西部。我国有1种。

本属模式种:茴香 Anethum foeniculum L. =Foeniculum vulgare Mill.

植物功用

本属茴香,茎、叶作蔬菜,果实含芳香油及脂肪油,入药,有驱风祛痰、散寒、止痛之效,也是主要调香料之一。

代表种

茴香(本草纲目) 蘹萫(唐本草),小茴香(中药名称)。草本,高0.4-2米。茎直立,光滑,灰绿色或苍白色,多分枝。较下部的茎生叶柄长5-15厘米,中部或上部的叶柄部分或全部成鞘状,叶鞘边缘膜质;叶片轮廓为阔三角形,长4-30厘米,宽5-40厘米,4-5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长1-6厘米,宽约1毫米。复伞形花序顶生与侧生,花序梗长2-25厘米;伞辐6-29,不等长,长1.5-10厘米;小伞形花序有花14-39;花柄纤细,不等长;无萼齿;花瓣黄色,倒卵形或近倒卵圆形,长约1毫米,先端有内折的小舌片,中脉1条;花丝略长于花瓣,花药卵圆形,淡黄色;花柱基圆锥形,花柱极短,向外叉开或贴伏在花柱基上。果实长圆形,长4-6毫米,宽1.5-2.2毫米,主棱5条,尖锐;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花期5-6月,果期7-9月。

原产地中海地区。我国各省区都有栽培。

嫩叶可作蔬菜食用或作调味用。果实入药,有驱风祛痰、散寒、健胃和止痛之效。

性状:干燥的果实,呈小圆柱形,两端稍尖,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有时带小果柄,顶端残留黄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黄绿色。分果呈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横切面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结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种子1粒,横切面微呈肾形。气芳香,味甘微辛。以颗粒均匀、饱满、黄绿色、香浓味甜者为佳。 效用:叶与果实有强烈香气,可作为香料,在酱汁、鱼类、色拉料理可增进食物之美味;种子抽取精油作为香料可供调味、调酒、糖果及香水之原料。种子亦作药用,有健胃、整肠、驱风、袪痰等功效。

化学成份:果实含挥发油约3~6%,主要成分为茴香醚50~60%、小茴香酮18~20%。尚含:α-蒎烯、α-水芹烯、莰烯、二戊烯、茴香醛、茴香酸、爱草脑。另含顺式茴香醚,对聚伞花素。

此外,含脂肪油约18%,其脂肪酸组成中,洋芫荽子酸占60%、油酸22%,亚油酸14%、棕榈酸4%。尚含大于C18的醇和棕榈酸、花生酸、山萮酸等所成的蜡,豆甾醇,7-羟基香豆精等。

苦茴香的果实含茴香醚60%,茴香酮30%;而甜茴香含茴香醚80%,茴香酮10%。也有的茴香不含茴香醚而含爱草脑。

茴香的药理作用:茴香油可作驱风剂,在腹气胀时排除气体,减轻疼痛。它能降低胃的张力,随后又刺激之,而使其蠕动正常化,缩短排空时间。对肠则增进张力及蠕动,因而促进气体的排出。有时在兴奋后蠕动又降低,因而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此种作用可被局部麻醉药取消,因此可能是神经反射性的。它还有某些抗菌作用,茴香醚可能是抗菌的有效成分。在豚鼠的实验性结核中,茴香醛并无抗结核作用,但能略微加强小量链霉素之效力。小茴香酮为樟脑的异构体,故有与樟脑相似的某些局部刺激作用。

炮制:茴香:簸去灰屑,拣去果柄、杂质。盐茴香:取净茴香,用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黄色、有焦香气味时,用盐水乘热喷入,焙干。一法:以净茴香加盐水拌匀,略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每茴香100斤,用食盐3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性味:辛,温。

  1. 《药性论》:"苦辛。"
  2. 《唐本草》:"辛,平,无毒。"
  3. 《本草经疏》:"味辛平,甘,无毒。"
  4. 《江西草药》:"性温,味辛。"

归经:入肾、膀胱、胃经。

  1. 《汤液本事》:"入手足少阴、太阳经。"
  2.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膀胱三经。"
  3. 《本草经疏》:"入足大阴、阳明、太阳、少阴经。"

功能主治:温肾散寒,和胃理气。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

  1. 《千金·食治》:"主蛇咬疮久不瘥,捣敷之。又治九种瘘。"
  2. 《唐本草》:"主诸瘘、霍乱及蛇伤。"
  3. 《开宝本草》:"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
  4. 《日华子本草》:"治干、湿脚气并肾劳颓疝气,开胃下食(’食’一作’气’),治膀胱痛,阴疼。"
  5. 李杲:"补命门不足。"
  6. 《伤寒蕴要》:"暖丹田。"
  7. 《玉揪药解》:"治水土湿寒,腰痛脚气,固瘕寒疝。"
  8. 《本草求真》:"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
  9. 《随息居饮食谱》:"杀虫辟秽,制鱼肉腥臊冷滞诸毒。"
  10. 《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慢性气管炎。"
  11. 《吉林中草药》:"散寒止痛。治疝气,肾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遗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