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茶庵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茶庵寺江门市郊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坐落于江海区外海镇的五马归槽山麓,距市区约十公里,是一处风景幽美的好去处。

中文名称:茶庵寺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全天

门票价格:免费

所属城市:广东省江门市

所属国家:中国

简介

相传唐朝天文学家高僧一行禅师云游岭南一带时,来到此地观察天象、绘制星图,在此结一小茅炉居住,以种茶度日,草庐居住,以种茶度日,草庐名为“茶庵”。

1983年,江门市人民政府将茶庵寺开辟建设成为颇具规模的“茶庵公园”。公园门前有块近十吨的巨岩,正面刻有“茶庵公园”的牌楼。

一行高僧俗名张遂(公元682一727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与祖冲之张衡李时珍齐名于世。一行高僧毕生致力于研究天文地理,漫游全国各地。唐中宗神龙初年,他到过新会县,喜爱外海的五马归槽山,便在山麓搭起茅庵居留下来,晚上观测天象、绘制星图,对天文地理气象作深入研究。

茶庵附近一带的民众,十分敬仰一行高僧的学识与为人。明朝万历年间,外海地方有一位名叫陈吾德进士,非常敬慕一行高僧的名望和功德,他倡议建造一座砖瓦结构的寺庙作为永久的纪念,此寺庙以一行高僧的小居"茶庵"为名。从此"茶庵寺"得名并流传现在。

茶庵寺前面不远,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上刻有"小朱明洞"四个大字。原来"朱明洞"是罗浮山的一著名景点,人们认为此地可与罗浮山的"朱明洞"相比美,并具有自己清静幽雅的特色,因此称为"小朱明 洞"。牌坊的背面刻有"佛境"两个大字,游人到此,顿感已步入凡心清静之佛界了。

"小朱明洞"牌坊往前不远有一水井,井旁立一石碑,刻有"龙溪第一泉"字样,此乃著名的"无叶井"。相传此井为一行高僧所开凿,井径一尺多,井深五尺余,泉水清冽甘美,用此水泡茶,甘醇可口,别具风味。此井还有一个独特之处:井的上面周围纵使树叶慢布,井中却无一片落叶,故称之为“无叶井”。

茶庵寺也叫“六祖寺”

茶庵寺本来是为纪念唐代一行禅师而建的,但寺内却同时供奉着佛教禅宗六祖,这是什么原因呢?传说佛教禅宗传至五祖弘忍时,弘忍要把衣钵传给下一代,于是召集门下弟子,命各人将学禅的心得,用以评判哪位弟子可得传衣钵。

大弟子神秀志在必得,朗声回答:“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佛偈一诵出,立即博得了众多弟子的赞赏。弘忍当时只是微笑不语,未置可否。一位平日在香积厨里打杂的典座弟子慧能,也应声朗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佛教禅宗本来就最讲究“无”和“空”,讲究“见性成佛”。因此,慧能最终得到了弘忍的赏识,被视为理想传人。但鉴于当时神秀党众势大,弘忍只得暗中将衣钵传给慧能,并叫他连夜逃走。相传当年慧能逃脱神秀的追杀后,记着五祖的“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交代,于是云游到茶庵寺(当时属新会)结庐修持。因此茶庵寺建成后,也供奉有六祖慧能的雕像,茶庵寺因此又叫“六祖寺”。

陈少白使茶庵寺成为江门一大名胜

茶庵寺(六祖寺)大殿左侧有一条小路通往后山,沿小路前行约200米,有一处用花岗石砌成的山坟,墓碑上镌刻着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党徽,上书“陈少白先生之墓,林森敬题”等字样,旁边有江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铭牌。陈少白何许人也,其墓碑上竟有国民党党徽?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林森竟然替他题写墓碑?他的坟墓竟然还被列为地市级保护文物?原来,陈少白是孙中山先生早期从事革命的3个助手、同志中的一个,与尤列、杨鹤龄同称为“四大寇”,又是兴中会、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被于佑任誉为“中山三友,外海一人”。他曾任广东都督府外交司长、总统府顾问、中华民国银行监督、四邑轮船公司经理、香港工商局顾问等职。

孙中山两次探访茶庵寺: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党——兴中会,次年2月21日,又把陈少白在香港所开的“乾亨行”商铺定为兴中会总机关。在此期间,孙中山听陈少白说:外海茶庵寺的住持慧真和尚,原是太平天国洪秀全的部下,太平天国失败后在南华寺削发为僧,后奉六祖真经到茶庵寺当住持,暗中仍利用僧徒四处化缘机会,联络会党,刺探朝廷消息,进行反清活动。孙中山听后觉得若发展此人加入兴中会,则对革命大有帮助,遂有孙中山笫一次茶庵寺之行。1895年2月下旬的一天,孙中山由陈少白带路,从江门徒步来到了外海茶庵寺,拜会了慧真和尚。经孙中山晓以革命大义,慧真和尚同意加入兴中会,孙中山笫一次茶庵寺之行完满成功。从此,茶庵也便成了兴中会的一个据点。

1908年2月18日(农历戊申年正月十七日),孙中山笫二次到访茶庵寺。这次到访,原因是慧真和尚报告说已争取到新宁(台山)的陈宜禧,请孙中山与他面谈入会事宜。陈宜禧是美国华侨,在海外有一定影响,他走实业救国路线,如争取他入会,于目前的革命和日后的建设都有帮助,孙中山决定会他一面。孙中山二访茶庵寺原定在正月十五日,考虑到这天是元宵节,上香的人一定很多,怕不安全,因而改在正月十七日。那天,孙中山一行到达茶庵寺后,慧真和尚安排在客房喝茶、休息,并派小和尚在上山路上放哨。刚坐定不久,放哨的和尚突然发现山下来了一队清兵,为数三四十人。得知消息后,孙中山一行立刻采取紧急措施,在护卫和带路的保护下走上茶庵寺后山的茂林深竹中的一条小路,绕到河边去,准备必要时从水路撤退。后来经过探听,才发现是虚惊一场,原来只是一群前来进香的女眷与保卫她们的清兵。随后,孙中山顺利地再次接见了陈宜禧。就这样,茶庵寺这个佛门清静地两度留下了孙中山的身影,茶庵寺也因此被载入史册。

学者趣闻奇遇: 一九九五年,正值二十一岁的诗文学者黄锦祥在茶庵寺园内客居了一年,期间曾触景生情留下诗词数首。据说,当年七月初的一个晚上,已经在茶庵寺里面熟睡的黄锦祥,忽然梦见了一位峨冠博带白衣楚楚的老者从山坡上向他走了过来,俩人会面后像久未重逢的老朋友一样拱揖相迎,于是席地盘坐把酒畅谈。老者向这位不善喝酒的黄锦祥斟酒聊天,可是相聚顷刻便要辞别,继而朝坡下方绝尘而去,无奈一问方知原是李白仙人。。。随即黄锦祥被梦中情境惊醒过来,久久不能平复,追思与谪仙人之奇遇不得而解,每到夜里更是辗转难眠。数日后(即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二日)因惦念李白写下了《邀李白》名句!这一首颇具传奇的诗作后来被收录于2004年《世界汉诗年鉴》大辞典里。
《邀李白》 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二日黄锦祥写于江门茶庵寺
谁为我斟酒,胸前月催愁。入梦邀李白,胜诉心里忧。
《禅缘观画顿首赋题》一九九五年黄锦祥写于江门茶庵寺
笔从纸上写人烟,字在心头结佛缘。若问僧人不作墨,纸中自有佛中言。

历史典故

来到茶庵寺,正值荷花开放的时节,荷叶田田,荷花盛放,散发出沁人心腑的清香。寺内绿树成荫,绿荫深处,有一座“小朱明洞”牌坊。牌坊后面是一座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两进院落式寺院,门楣正中刻有“茶菴”二字,庙中供奉着六祖惠能。在寺庙左侧,有一座与真人大小的僧一行禅师全身立像。

据外海街道文化站站长陈长胜介绍,茶庵寺供奉的是六祖惠能,“朱明洞是六祖圆寂的地方,茶庵寺称‘小朱明洞’,是指这里的灵气可比朱明洞。”草字头的“菴”,和“庵”是通假字,指小茅屋,“茶菴”的“菴”在这里是小茅屋的意思。茶庵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介绍,在唐中宗神龙初年,僧人一行路过新会时,喜爱上外海的五马归槽山,便在山麓搭起茅庵居留下来,在此种茶观星。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外海进士陈吾德因仰慕一行高僧的名望和功德,倡议建造一座砖瓦结构的寺庙作为永久的纪念,并以一行的小居“茶庵”为名,从此“茶庵寺”得名并流传至今。

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六祖寺是茶庵寺的主体建筑,其结构为三间二进式,宽12.3米,深19米,建筑面积234平方米,单檐布瓦硬山顶,绿琉璃瓦剪边。头进两边是客房,二进为大殿,中间供奉六祖塑像,左边是观音,右边是伽蓝,头进与二进之间是天井,两边有庑廊相接。寺左的台阶上竖立一尊一行和尚的全身塑像。小朱明洞是一个牌坊,高6.5米,宽1.7米,四柱三间冲天式花岗石建筑,建于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因此处景色仿似罗浮山的朱明洞,而地方较小,被称为“小朱明洞”。无叶井在六祖寺的前下方,相传为一行禅师所开凿,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井的直径有一尺,深二米左右,泉水清澈甘美。被誉为“龙溪笫一泉”,“龙溪”是外海的别称。井的周围都种了许多古树,树荫如盖,每当金秋时节,树叶飘零,但奇怪得很,落叶从不掉进井内,故称“无叶井”。[1]

望月台是上世纪20年代末陈少白重修茶庵寺时所建,相传此处为一行和尚观测星象之地,故建台纪念之。望月台是用石块垒成的,有3米多高,石缝间长满了青苔。岁月的沧桑,让很多游人在这里情不自禁地发思古之幽情,叹浩淼之苍穹。

视频

茶庵寺景区讲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