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荀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荀姓,当今罕见姓氏。在《百家姓》排名201位。

一是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后代。二是起源于荀始。三是出自荀侯国,后被晋国所灭,国人以荀为氏。四是晋国大夫原黯之后。

姓氏名人有: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荀彧,荀氏八龙,京剧演员荀慧生

荀(Xún)姓源出

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大臣荀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传说,在远古时期,黄帝属下有一个手巧心灵的艺师,他专门负责制作大小官员的官帽,他后来发明了用"黄华赤实"编制帽子,他针对不同的臣子官职爵位,编有不同的冠形,令人一望便知。黄帝为此很高兴,称他为"荀始"。

在荀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名字命氏者,称荀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二:源于姬姓,出自远古时期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

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荀氏就是十二个姓氏之一。

黄帝予子赐荀姓,与第一个渊源有密切关系。

三: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儿子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周公旦将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庶子姬葡被封于郇地,为伯爵,史称郇伯,建有郇国,专职控制和管理重要战略物资食盐的生产与运输,后史简笔为荀国。在史籍《水经注》中记载:"汾水又西径荀城东,古荀国也",也就是今山西省的临猗县西南一带,盛产岩盐。据史籍《左传•桓公九年》中记载:"荀侯贾伯伐曲沃。"记载了在周桓王姬林十七年(公元前703年),郇国与位于今山西省襄汾市东部的贾国君主贾惠伯姬兕曾经联手一起讨伐曲沃国。不久之后,由于郇国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被强大的邻国晋国所吞并。郇国归晋之后,其王室子孙与部分国民曾一度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故国境地称为荀邑。

四:源于尹祁氏,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隰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荀氏,为尧帝和刘累的后裔。

自从郇国被晋国吞灭后,成为晋国重要的荀邑,地范扩大山西省晋平县以西一带。 在史籍《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杜预注:"孔甲以刘累代彭姓之豕韦。刘累寻迁鲁县,豕韦复国。"当初刘累被赐封为御龙氏,为孔甲饲养龙(马),他的封地就在豕韦,遂为豕韦氏。后来刘累豢养的龙死掉了,便逃难至河南偃师,后人不敢再称御龙氏、豕韦氏,以祖名为姓称刘氏。成汤灭夏桀后,大封先圣后裔,刘累的后人再次被封为豕韦氏。在史籍《左传》中杜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承其国,为豕韦氏",后来又曾被取消封地。但商高宗武丁中兴王朝,再次消灭了彭姓的豕韦国,又复封刘氏族人为豕韦氏。在史籍《史记集解》中引贾逵之说:"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殷武丁灭之,以刘累之后代之。"周武王姬发灭殷商之后,再封先圣后裔,豕韦氏作为尧帝和刘累的后裔,被封到唐地,遂为唐氏族一,后又迁至杜城,遂有杜伯,杜氏也由此生,建有杜国。

致禄,即杜伯,一名杜献,在典籍《国语•周语上》和《墨子•明鬼下》中都有明确记载。周宣王姬静(姬靖)四十四年(公元前787年),杜伯被周宣王诬杀,三年之后显灵,用鬼箭射死了周宣王。杜伯被冤杀后,其子杜隰叔(唐隰叔)逃命到了晋国,杜国遂自然灭亡。杜隰叔到了晋国之后,被晋穆侯姬弗生任命为士师,即专职执掌军队和刑法的上卿,并赐封于荀邑,史称其为荀卿。荀卿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荀氏,世代相传。

到汉宣帝刘洵即位(公元前74~前48年在位)之后,荀氏族人为避其音讳,当时曾改为孙氏,就连他们的世代先租、包括始祖荀卿也被冠称为孙卿。

五、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逝敖之后,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关于荀氏的演进还有一个说法: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名叫逝敖,被分封在荀邑(今山西新绛),他的儿子便以地名为姓氏,就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晋国大夫、军事主官荀林父。

在荀林父的后裔子孙中,多沿称荀氏,后来又分衍为荀氏、中行氏、智氏三支,世代相传。

六、源于姬姓,出自晋国公族荀息之孙荀逝敖之子荀骓为程姓始祖史称程文子。 [1]

得姓始祖

荀林父,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卿族,荀氏就是其中之一。中行氏和智氏更是一同成为晋国六卿之二。荀林父、荀首、荀罃、荀偃、荀跞、荀瑶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卿大夫,对晋国政局乃至春秋时期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

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堂号

作冠堂:黄帝有臣子叫荀始,创作冠(帽子)。

兰令堂:战国时荀卿是起襄王的老师,后来有人在襄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他就跑到楚国做乐兰陵令。他厌恶当时政治污浊,遂研究孔子、墨子等学问,创性恶之说。著有《荀子》一书传世。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