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草芍药

中文名称:草芍药

拉丁学名:Paeonia obovata Maxim.

界:植物界

门纲: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亚科:原始花被亚纲、芍药亚科

目科:毛茛目、毛茛科

属种:芍药属、草芍药种

草芍药(学名:Paeonia obovata Maxim.)是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茎高40-60厘米,无毛,基部生数枚鞘状鳞片。叶2-3,最下部的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为三出复叶或单叶;顶生小叶倒卵形或宽椭圆形,长11-18厘米,宽6-10厘米,下面无毛或沿脉疏生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椭圆形。花顶生,直径5-9厘米;花瓣6,白色,倒卵形,长2.5-4厘米;雄蕊多数;心皮2-4,无毛。蓇葖果长2-3厘米。

生于林边草地。根药用,有活血散瘀、凉血止痛等效。分布中国多地、朝鲜、西伯利亚地区和日本。

目录

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长圆柱形。茎高30~70厘米,无毛,基部生数枚鞘状鳞片。

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叶片长14~28厘米;顶生小叶倒卵形或宽椭圆形,长9.5~14厘米,宽4~10厘米,顶端短尖,基部楔形,全缘,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无毛或沿叶脉疏生柔毛,小叶柄长1~2厘米;侧生小叶比顶生小叶小,同形,长5~10厘米,宽4.5~7厘米,具短柄或近无柄;茎上部叶为三出复叶或单叶;叶柄长5~12厘米。

单花顶生,直径7~10厘米;萼片3~5,宽卵形,长1.2~1.5厘米,淡绿色,花瓣6,白色、红色、紫红色,倒卵形,长3~5.5厘米,宽1.8~2.8厘米;雄蕊长1~1.2厘米,花丝淡红色,花药长圆形;花盘浅杯状,包住心皮基部;心皮2~3,无毛。蓇葖卵圆形,长2~3厘米,成熟时果皮反卷呈红色。花期5~6月中旬;果期9月。

生长环境

生海拔800~2600米的山坡草地及林缘。

分布地域

在中国分布于四川东部、贵州(遵义)、湖南西部、江西(庐山)、浙江(天目山)、安徽、湖北、河南西北部、陕西南部、宁夏南部、山西、河北、东北。在朝鲜、日本及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可用株丛,选在9月或3月底-4月初顶芽破土而出的时间。要注意分根,可把根部保留15厘米,合理施肥。栽前施有机肥,花蕾形成前施氮磷钾复合肥,花蕾形成期少施磷钾肥,花后施氮磷钾复合肥,果未形成时摘除。

价值

药用:活血祛瘀,解毒消肿。 窄叶芍药根部可供药用。味苦,性微寒,归肝脾经,有活血散淤、清热凉血作用,用于胸肋疼痛、腹痛、痛经、经闭、吐血、衄血、目齿肿痛、跌打损伤等症,窄叶芍药水-醇提取物有显著镇静和一定的镇痛作用,还能提高胃液的酸度,增进食欲和消化功能。

园林:窄叶芍药花形美,艳丽,可用于园林绿化景观营造。在园林中成片种植,花开时十分壮观,适合公园、花坛、绿地种植,可作花境,亦可在林地边缘栽植,配植矮生、葡匐性花卉,还可单株或数株栽植,欣赏其花色,并可栽于以芍药构成的花园,其园林价值很高。

草芍药和芍药的区别

[1]

一、叶片区别

草芍药的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长约14-28厘米。顶生小叶为倒卵形或者宽椭圆形,顶端为短尖,基部为楔形,表面为深绿色,背面为淡绿色,茎上部叶为三出复叶或者单叶。而芍药的小叶片为椭圆形、披针形或者狭卵形,叶面颜色多样,有黄绿色,深绿或者深绿色,叶背为粉绿色。

二、花的区别

草芍药为单花生于顶端,萼片为宽卵形,6枚花瓣,颜色为白色,紫红色和红色,呈倒卵形,花丝为淡红色。而芍药的原种花颜色为白色,花瓣有5-13枚,花丝为黄色,如今园艺品种较多,花色多样,花瓣能达上百枚。

参考资料

  1. 草芍药和芍药的区别,花百科,2018-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