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荨麻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荨麻目Urticales,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植物,为草本或木本。叶多互生,常有托叶。花小,两性或单性,辐射对称;单被或无被;雄蕊少数 与花被对生,稀多数;子房上位,2~1室,胚珠2~1。坚果核果,多为风媒花。若为虫媒花则较专一性。

形态特征

花单性、双性或杂性,小而整齐,常有4-5枚花被片,通常雄蕊与花被片同数并与其对生,有1-2心皮,但子房通常单室而内含一枚胚珠,果实为坚果、核果、瘦果或翅果,含一枚种子,胚占据整个种子,直伸或弯曲,为肉质或油质内胚乳所包。 [1]

分布范围

分布温带至热带。

代表科种

包括7科:钩毛树科Barbeyaceae、榆科Ulmaceae、大麻科Cannabaceae、桑科Moraceae、号角树科Cecropiaceae、荨麻科Urticaceae、唐松木科 Physenaceae。 [4] 重要种类如朴树Celtis sinensis、榆树Ulmus pumila、榉树Zelkiva schneideriana、桑树Morus alba、无花果Ficus carica、薛荔Ficus pumila、菩提树Ficus religiosa、榕树Ficus microcarpa、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苎麻Boehmeria nivea、荨麻Urtica fissa、大麻Cannabis sativa等。

代表科

榆科

约16属230余种。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稀对生,常二列,羽状脉或基部3出脉,稀基部5出脉或掌状3出脉,有柄;托叶常呈膜质,侧生或柄内生,早落。单被花两性、单性或杂性,雌雄异株或同株,少数或多数排成聚伞花序,或因序轴短缩而呈簇生状,或单生,生叶腋或近新枝下部或近基部的苞腋;花被裂片4~8,雄蕊常与花被裂片同数而对生,雌蕊由2心皮连合而成,子房上位,通常1室,具1枚倒生胚珠。果为核果或小坚果,有时小坚果具翅。

主要产于北半球,分布于热带至寒温带。其中种较多的为朴属、山黄麻属、榆属和白颜树属;有4个单种属,即翼朴(青檀)Pteroceltis tartarinowii 、刺榆Hemiptelea davidii、水榆及Mirandaceltis monoica。我国有8属约50种,分布几遍全国,其中榆属占将近一半,翼朴属(青檀属)为特有属。榆科植物的化石仅发现落叶型,多数叶子边缘具齿,主要在北半球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最早在晚白垩世,在欧亚大陆和北美的第三纪地层中广泛地找到过榆树、朴树、榉树、刺榆、青檀、糙叶树等属植物的花粉化石、叶及内果皮。

在中国发现榆科化石的地区为东北、华北、山东、陕西、新疆等省区。前人以形态性状为依据,将榆科分为两个族或两个亚科,近来得到了植物化学家的支持,但对某些属的归宿却有不同的意见,如哈钦森根据花、果、胚、子叶等性状,分榆科为榆族和朴族两族。

榆科多数种类的木材坚硬、细致,耐磨损,韧性强,材质优良,可供家具、器具、建筑、车辆、桥梁、造船、农具等用;枝皮、树皮纤维强韧,可代麻制绳、织袋,或作造纸及人造棉原料。有些属(如白颜树属、朴属、糙叶树属、榆属等)的种子油可供工业用,榆属种子油还可供医药用及化工原料。某些生长较快、材质优良的乔木树种可作造林树种,尤其是榆属的某些种类(如白榆等)已在树种贫乏的温带地区广为种植。

大麻科

包括2属5种。过去作为一个亚科置于桑科Moraceae,即大麻亚科Cannaboidea葎草属Humulus分布北温带;大麻属Cannabis仅1种,即大麻Cannabis sativa,在栽培中形成为1个北方原亚种和1个热带亚种。直立或缠绕草本,无乳汁。叶互生或对生,掌状裂。气孔无规则型。花单性,常异株,雄花圆锥花序,雌花聚生于叶腋。雄花萼片5枚,雄蕊5枚,与萼片对生。花药纵裂。雌花具1膜质短萼管,紧贴子房。子房上位。胚乳核型。坚果或瘦果,有宿存花萼。种子具弯曲或螺旋的胚和少量胚乳。

我国产2属4种,大麻各地栽培,葎草属盛产西南至东南部。大麻中、北部栽培亚种为纤维用植物;热带栽培亚种主要为神经治疗药物。啤酒花(忽布、蛇麻)Humulus lupulus种子含挥发油,掺入麦酒可增加香味,亦为健胃药物。葎草Humulus scandens供药用。大麻在我国俗称“火麻”,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雌雄异株,原产于亚洲中部,现遍及全球,有野生、有栽培。

大麻的变种很多,是人类最早种植的植物之一。大麻的茎、竿可制成纤维,籽可榨油。作为毒品的大麻主要是指矮小、多分枝的印度大麻。大麻类毒品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四氢大麻酚(THC),可分为三部分:

  1. 大麻植物干品:由大麻植株或植株部分晾干后压制而成,俗称大麻烟,其中THC含量约0.5~5%左右。
  2. 大麻树脂:用大麻的果实和花顶部分经压搓后渗出的树脂制成,又叫大麻脂,其THC的含量约2~10%。
  3. 大麻油:从大麻植物或是大麻籽、大麻树脂中提纯出来的液态大麻物质,其THC的含量约10~60%。大量或长期使用大麻,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桑科

约60属1400种。多为乔木、灌木,有时藤本,稀为草本。有刺或无刺,有或无乳状液。单叶互生或对生,全缘或具锯齿或分裂;托叶早落。花小,单性,异株或同株,雌雄花常密集为头状花序、聚伞花序、葇荑花序。花序托开张或封闭,有或无花被,无花萼和花瓣之分;雄蕊与花被片同数且与彼等对生,通常4,稀1~8。花丝在花蕾时内折或直立,有或无退化雌蕊,子房上位至下位,或陷入花序轴内,花柱2或为1,柱头2裂或不裂,子房1~2室,每室有胚珠1颗,倒生或弯生,柱头1~2。果为核果或瘦果,分离或与花序轴合生,形成聚合果,种子有或无胚乳,子叶褶叠、对称或不对称,胚根长或短,弯曲或直立。叶表皮下有或无钟乳体。

主要分布于全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少数属、种分布于北温带。我国有见血封喉属Antiaris、菠萝蜜属Artocarpus、构属Broussonetia、柘属Cudrania、水蛇麻属Fatoua、榕属Ficus、橙桑属Maclura、牛筋藤属Malaisia、桑属Morus、鹊肾树属Streblus10属150余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以云南南部为最多,少数分布于北部和西北部。桑属及榕属中有少数种是我国特有种。

荨麻科

有47属,约1 300种,分布于两半球热带与温带。我国有25属,352种,26亚种,63变种,3变型,产于全国各地,以长江流域以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分布最多,多数种类喜好生于阴湿环境。

本科许多种类的茎皮富含纤维,如苎麻属Boehmeria、水麻属Debregeasia、紫麻属nreocnide、水丝麻属Maoutia、雾水葛属Pouzolzia、蝎子草属Girardinia、荨麻属Urtica、艾麻属Laportea ,锥头麻属Poikilospermum等都为重要的纤维植物。其中苎麻、青麻和红火麻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栽培优良纤维植物,为纺织和工业的重要原料。苎麻属、荨麻属、蝎子草属、艾麻属、锥头麻属的种子可榨油,供工业用。荨麻属、蝎子草属、艾麻属的嫩枝叶可食,苎麻叶可养蚕作饲料。花叶冷水花、镜面草、小叶冷水花、吐烟花等广为栽培观赏用。冷水花属、楼梯草属、赤车属为南方山坡林下草本植被常见的建群植物。荨麻族Urereae植物具有独特的刺毛(stinging hairs),触及人或牲畜的皮肤,会出现红斑,痛痒难忍,产于云南与广西的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 (Gagnep.)Chew的刺毛有刺伤儿童和幼畜引起死亡的记载。这种刺毛是一种表皮特化的腺毛,由单细胞的毛管和多细胞的毛枕组成。刺毛的毒液成分复杂,含有一种特殊的酶和蚁酸、醋酸、酪酸以及含氮的酸性物质。人和牲畜受刺毛刺伤,可用稀释的肥皂水或氨水碱性溶液擦洗解毒。

代表种

桑MorusalbaL.

乔木或为灌木,高3-10米或更高,胸径可达50厘米,树皮厚,灰色,具不规则浅纵裂;冬芽红褐色,卵形,芽鳞覆瓦状排列,灰褐色,有细毛;小枝有细毛。叶卵形或广卵形,长5-15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急尖、渐尖或圆钝,基部圆形至浅心形,边缘锯齿粗钝,有时叶为各种分裂,表面鲜绿色,无毛,背面沿脉有疏毛,脉腋有簇毛;叶柄长1.5-5.5厘米,具柔毛;托叶披针形,早落,外面密被细硬毛。花单性,腋生或生于芽鳞腋内,与叶同时生出;雄花序下垂,长2-3.5厘米,密被白色柔毛,雄花。花被片宽椭圆形,淡绿色。花丝在芽时内折,花药2室,球形至肾形,纵裂;雌花序长1-2厘米,被毛,总花梗长5-10毫米被柔毛,雌花无梗,花被片倒卵形,顶端圆钝,外面和边缘被毛,两侧紧抱子房,无花柱,柱头2裂,内面有乳头状突起。聚花果卵状椭圆形,长1-2.5厘米,成熟时红色或暗紫色。花期4-5月,果期5-8月。

本种原产我国中部和北部,现由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西北直至新疆均有栽培。朝鲜、日本、蒙古、中亚各国、俄罗斯、欧洲等地以及印度、越南亦均有栽培。

树皮纤维柔细,可作纺织原料、造纸原料。叶为养蚕的主要饲料,并可作土农药。木材坚硬,可制家俱、乐器、雕刻等。桑椹可以酿酒,称桑子酒。

榆树UlmuspumilaL.

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径1米,在干瘠之地长成灌木状;幼树树皮平滑,灰褐色或浅灰色,大树之皮暗灰色,不规则深纵裂,粗糙;小枝无毛或有毛,淡黄灰色、淡褐灰色或灰色,稀淡褐黄色或黄色,有散生皮孔,无膨大的木栓层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圆形,芽鳞背面无毛,内层芽鳞的边缘具白色长柔毛。叶椭圆状卵形、长卵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1.2-3.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偏斜或近对称,一侧楔形至圆,另一侧圆至半心脏形,叶面平滑无毛,叶背幼时有短柔毛,后变无毛或部分脉腋有簇生毛,边缘具重锯齿或单锯齿,侧脉每边9-16条,叶柄长4-10毫米,通常仅上面有短柔毛。花先叶开放,在去年生枝的叶腋成簇生状。翅果近圆形,稀倒卵状圆形,长1.2-2厘米,除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部,上端不接近或接近缺口,成熟前后其色与果翅相同,初淡绿色,后白黄色,宿存花被无毛,4浅裂,裂片边缘有毛,果梗较花被为短,长1-2毫米,被(或稀无)短柔毛。花果期3-6月(东北较晚)。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生于海拔1 000-2 500米以下之山坡、山谷、川地、丘陵及沙岗等处。长江下游各省有栽培。也为华北及淮北平原农村的习见树木。朝鲜、前苏联、蒙古也有分布。

边材窄,淡黄褐色,心材暗灰褐色,纹理直,结构略粗,坚实耐用。供家具、车辆、农具、器具、桥梁、建筑等用。树皮内含淀粉及粘性物,磨成粉称榆皮面。掺合面粉中可食用,并为作醋原料;枝皮纤维坚韧,可代麻制绳索、麻袋或作人造棉与造纸原料;幼嫩翅果与面粉混拌可蒸食,老果含油25%,可供医药和轻、化工业用;叶可作饲料。

阳性树,生长快,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能耐干冷气候及中度盐碱,但不耐水湿(能耐雨季水涝)。在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之冲积土及黄土高原生长良好。可作西北荒漠、华北及淮北平原、丘陵及东北荒山、砂地及滨海盐碱地的造林或“四旁”绿化树种。

系统地位

哈钦松认为荨麻目与壳斗目关系密切, 比壳斗目进化,因为荨麻目花简化,适应风媒传粉,而大多数都为草本植物。沃尔夫(Wolre,1973)强调荨麻目的榆科中若干属植物的叶脉与壳斗目中壳斗科和桦木科的叶脉相似。与哈钦松观点近似。

塔赫他间认为荨麻目属于金缕梅亚纲,并起源于金缕梅目。

柯朗奎斯特也认为荨麻目起源于金缕梅目。这一观点,实际早在1938年,狄颇(Tippo)就根据植物解剖学特征提出来丁。斯威特兹(Sweitzer,1971)也根据解剖特征支持此看法。不同意见的是佐恩(Thorne,1973)和伯格(Berg,1977)认为荨麻目与锦葵目有联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