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莆仙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莆仙戏

中文名称:莆仙戏

外文名称:PuXianXi

发 源 地 :福建莆田市

起源时间:唐朝

荣       誉: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典剧目:状元与乞丐、春草闯堂等

著名演员:王少媛

传承机构: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莆仙大剧院

申报地区:福建省莆田市

批准时间:2006年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Ⅳ-3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南宋时期,在宋杂剧的影响下,福建莆田仙游一带出现了将歌舞念白综合起来搬演故事的兴化杂剧。明代初年,兴化杂剧吸收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声腔的艺术因素,形成兴化腔,用以演出兴化戏。明清时期,这一戏曲样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54年,兴化戏正式改称莆仙戏。莆仙戏主要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地区,在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也有流传。

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五千多个,其中《王魁》、《张协状元》、《刘知远》、《蔡伯喈》等剧目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南戏的艺术风貌,连演七天的“连戏”明显保留着中国戏曲初期的表演形态。

在莆仙戏的表演体系中,有一些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程序动作,如牵步蛇、雀鸟跳、扫地裙、摸田螺、七下溜等,还有一些动作遗留着傀儡戏表演的痕迹。莆仙戏的唱腔结构属于曲牌体,有音乐曲牌一千多支,锣鼓经三百多种。

莆仙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扎根于民间土壤之内,积淀着由宋到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戏剧艺术因子,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此外,莆仙戏对莆田、仙游地区的民俗、语言、社会心理、生活习惯、文化艺术等也具有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

2006年5月20日,莆仙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3[1]

2019年11月,莆仙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戏曲简介

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它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其现存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2011年底,仙游鲤声剧团带着《白兔记》惊艳法国,作为“巴黎中国戏曲节”受邀的唯一县级剧团,获“最佳传统剧目奖”[2]。2013年5月11日,登上《星光大道》的舞台。

历史渊源

南宋时期,在宋杂剧的影响下,福建莆田、仙游一带出现了将歌舞念白综合起来搬演故事的兴化杂剧。 明清时期,是莆仙戏发展、繁荣的时期。明朝莆田文人姚旅在《露书》卷八《风篇》中记载了莆仙戏使用的特殊乐器笛管:“以葭芦为之。莆中谓之芦笛。然亦莆中多此,岂余所见未广耶?”演员的冠饰也很有特色:“弁如帧,但当耳有两手抹耳。余少时于戏场见之,犹有吉祥之意。”长乐人谢肇涮在《五杂俎》卷十二“物部四”中记日:“莆田多善鼓琴。而多操闽音。”这些诗词都表明了莆仙戏在明清时期的繁荣。

清末,京剧闽剧的传人对莆仙戏产生了很大影响。莆仙戏不但搬演了《伐子都》《挑滑车》等武戏,还排演了一批像《林则徐禁烟》《红顶扫马路这样的时装》新戏。行当角色在最初仅有生、旦、靓妆即净)、末、丑、贴的基础上.增加了副生、四旦、副靓妆、五旦角色。莆仙、仙游两县共有150余个莆仙戏班,可谓是演者芸芸,观者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莆仙戏成立了专业剧团,陆续改编上演了《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传统剧目。

1954年,兴化戏正式改称莆仙戏。莆仙戏大部分戏班还保持宋代做场的“锣、鼓、吹”传统,乐队只有司锣、司鼓、司吹三人。

20世纪80年代,中国福建涌现了郑怀兴周长赋王顺镇姚清水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剧作家群。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剧目,特别是新编历史剧,在福建乃至全中国都独树一帜,被专家称为闽派戏剧。

文化特征

乐器

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像宋元南戏一样只有。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300多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有芦笛梅花两种。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梅花,一名唢呐,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

行当

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两生、两旦、靓妆、末、丑7个角色,俗称“七子班”。清末增添了老旦一角,故称为“八仙子弟”。后来逐渐又增添了不少角色,但“靓妆”即“净”一角至今保留了宋代杂剧的称谓[3]

在莆仙戏的行当分类中,旦角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广义上说,旦角指莆仙戏中的一切女性角色,包括正旦贴旦老旦等;狭义上说,旦角指正旦,即青衣和闺门旦,通常是剧中的主要角色,例如称为“七班”的“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中的“旦”就是指正旦,与贴旦分属两类。正旦通常扮演的是端庄典雅的正派人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女性美与德的典范,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审视的眼光与价值观。

服饰

莆仙戏的服装称为“戏衫”,行头简单,只有四篓担:正篓、副篓、头顶篓、四篓。其中正篓之一,上盖凸起似穹,并绘有太极图。内放戏神田公元帅神龛和五色蟒袍、补袍。莆仙戏穿戴有严格规定,依约“穿破不穿错”的原则。主要服装有蟒袍、靠、补袍(官衣)瓦衫、女袄、军背心等。蟒、靠、官衣等用法,和京剧大同小异。

早期莆仙戏衣,较现在窄短,水袖长只有20厘米左右。近代吸收了闽剧、京剧的服饰特点有所靠近。盔头特点:形制略小,不求华丽,便于拆卸装合,有些异于其他剧种如状元冠”,类似“额子”,而脑后上方加束发冠。金色加簪花者为“文状元冠”,黑色不加者为“武状元冠”。“企玲”用于“三国戏”,金色的为“关羽帽”,黑色的为“张飞帽”,白色的为“赵云帽”。反派公子戴“鸭嘴巾”。壮士侠客用“扎巾”。孙悟空、番兵、李铁拐用“藤箍员外巾”倒戴,加上面具,挂白髯即扮土地爷。

代表剧目

莆仙戏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截止到2012年,莆仙戏现存的剧目有5000多出[4],包括《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朱文》《刘文龙》《郭华》《王十朋》《刘知远》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莆仙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扎根于民间土壤之内,积淀着由宋到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戏剧艺术因子,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此外,莆仙戏对莆田、仙游地区的民俗、语言、社会心理、生活习惯、文化艺术等也具有影响。

传承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

传承人物

王少媛,女,1965年10月2月生,2009年6月,王少媛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莆田市申报,项目名称:莆仙戏[5]。  
吴镇勋,男,2017年12月28日,吴镇勋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莆田市申报,项目名称:莆仙戏。
朱石凤,男,1927年11月生,2008年2月15日,朱石凤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莆田市申报,项目名称:莆仙戏。
黄宝珍,女,1934年8月生,2008年2月15日,黄宝珍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莆田市申报,项目名称:莆仙戏。
谢宝燊,男,1934年12生, 2012年12月20日,谢宝燊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莆田市申报,项目名称:莆仙戏。

保护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队扩大,约有十多人,莆仙戏成立了专业剧团,陆续改编上演了《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优秀传统剧目。

2010年1月8日,20部优秀莆仙戏剧目福建侨乡莆田市艺术馆里录制。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13年,新编莆仙戏《江梅妃》参加省第25届戏剧会演。
2018年2月27日,莆仙戏剧院受邀赴泉州参加古老剧种“元宵演出周”展演活动。    
2018年12月3日,莆仙戏剧院参加福建第七届艺术节。
2019年10月2日,莆仙戏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开幕。

荣誉表彰

莆田市先后有30多个剧目在省级以上会演中获得头奖。其中,《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新亭泪》、《秋风辞》、《鸭子丑小传》都获得过全国剧目评比头奖,《江上行》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第七届艺术节“文华奖”。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600多个剧团移植上演莆仙戏《春草闯堂》,300多个剧团移植排演《状元与乞丐》。《团圆之后》、《秋风辞》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春草闯堂》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喜剧。一个剧种有3个优秀剧目同时列入全国20大剧目,这在其他剧种里是不多见的。

在全国第17届戏剧演员“梅花奖”的角逐中,莆仙戏名旦王少媛荣膺殊荣。

2009年新编莆仙戏历史剧《天子与娇客》参加福建省第24届戏剧汇演,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剧本、优秀导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优秀表演、演员等7个有分量的奖项。

2011年底,仙游鲤声剧团带着《白兔记》惊艳法国,作为“巴黎中国戏曲节”受邀的唯一县级剧团,获“最佳传统剧目奖”。

2013年,新编莆仙戏《江梅妃》参加省第25届戏剧会演,获得了“优秀剧目奖”。

2013年,新编莆仙戏《江梅妃》参加省第25届戏剧会演,获得了组织奖。

视频

莆仙戏相关视频

莆仙戏《春草闯堂》王少媛主演
莆仙戏张协状元的由来
莆仙戏【江梅妃】全剧

参考文献

  1. 莆仙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 带你走近传承千年的文化血脉:莆仙戏,戏剧网,作者:陈荣富 卞军凯 林剑冰 2015-07-07 09:08
  3. 莆仙戏的角色,中国戏曲网
  4. 莆仙戏剧目, 中国戏曲网
  5. 王少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