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莲峰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莲峰镇地处福建省西部,是连城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35.4平方公里,总人口60309人,辖17个行政村、10个社区,分别为:李彭村、大坪村、杨屋村、洪山村、南前村、李坊村、江坊村、姚坊村、城西村、西康村、姚坪村、鹧鸪村、朱坊村、莲花村、新兴村、李兴村、赤岭村、东街社区、南街社区、西街社区、北街社区、栗园社区、莲西社区、豸峰社区、百花社区、莲南社区、龙康社区。建文公路纵贯镇境,连城机场在镇南5千米处。地处连城县城区,系沙溪(闽江之流)的发源地。镇内大部分为平原,海拔多为380米左右。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15.9小时。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3630公顷,常住人口 44845人。[1]

中文名: 莲峰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福建省连城县

地理位置: 闽西

面 积: 35.4 km²

下辖地区: 10个社区、17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 莲峰镇大桥下路48号

电话区号: 0597

邮政区码: 366299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44845人(2017年)

机 场: 连城冠豸山机场

火车站: 连城朋口火车站

历史沿革

1949年11月6日,随着县城的解放,建立了莲峰镇人民政府。1958年公社化时,改名为超美公社,不久又复设莲峰镇。1961年又与附城合并为城市公社,不久又分为莲峰镇。1969年再次与附城公社合并为城关公社。1976年成立城关镇,1984年10月改名为莲峰镇。1993年9月撤销文川乡,将附城17个村划入莲峰镇。

旧城

宋绍兴五年(1135)始筑土墙300丈(平方丈)。周长1里140步(古人谓左右两足向前各跨出一次为步,1步相当于1.2公尺)。城内面积约0.033平方公里。乾道二年(1166)设城门3道,东称朝京门,西名腾骧门,南为龙川门。淳祐三年(1243)始以砖石拱筑城门。明正德四年(1509)扩建为四大城门,东称寅宾门,西称秩西门,南称安阜门,北称拱北门,另濒文川河支流清溪之旁,设2小门,即东水门(名福汲门)、西水门(名清泰门)。正德九年(1514)改筑砖墙,770余丈,城内面积比之绍兴初建时扩大了1倍多。五年后,在县署后建雄镇楼1座。嘉靖二十三年(1544)在临河东侧建安东楼1座,城区规模基本定局。此后虽然有损有修,但直至清末民国初年并无多大变化。

民国16年(1927),文亨人罗藻拟修建连城至朋口公路,第一次拆去西水门一部分城墙。但墙虽拆去,而路却未成。民国23年(1934)以后,相继修通连城至龙岩、永安、宁化等地公路,又拆除了一部分城墙。民国28年(1939),抗日战争期间,扩大街道,再拆南门至东门一段城墙,城区开始向外延伸。

城内划分为崇儒、富寿、迎恩、擢桂、凌云5坊。城区街道有十字街、正街、上街、下街、水南街、小街、城上、城下、西门街、桑屋街、谢屋街、东水街、西水街、上庙街、上庙背、学前街、塔下街、周屋街、吴屋街、闸口巷、桥下街、庙前街、城墙窝等23条大小街巷。但路面窄小,多为卵石或条石铺砌,房舍古朴矮小。

公署(宋、元称公署,明、清称县衙,民国以后称县政府)在城内北侧,公署前为谯楼,仪门以内是县令视事正堂(亦称公堂),东、西两侧有吏、户、礼、兵、工、刑6大房,狱厅和县丞、主簿、典史等官吏的衙署及各类仓库,还有县令和吏员的客厅、宿舍、书房等(题额有堂、厅、楼、阁、轩、馆、亭、司等名目)。此外,寅宾馆、惠民局、税课局、巡检司等,设于县署附近。

公署外还有孔(文)庙、县(儒)学斋舍、学署(教谕衙)、礼乐局、试院(原漳南道分司旧署改)和文明书院(明代县令徐大化改),培元书院和五贤书院、师竹书院(建于冠豸山上)等。民国4年(1915)利用儒学斋舍、礼乐局、明伦堂等创建县立中学。民国27年(1938)华侨周仰云捐资在东门兴办明耻中学一所。整个县城,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各代,多次损毁和修复改建,而逐步有所扩大。

城区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驻地仍在莲峰镇,连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40年的辛勤经营,从原来0.3平方公里的城区拓展到3.47平方公里,比旧城区扩大了10倍。1987年,镇内有4个街道居民委员会,人口18065人,每平方公里5206人。

主要街道有横贯东西的北大路,纵贯南北的环城路和从北大路中段县政府门前直贯南门文川桥的中山路(又称南大街)及文川桥头向东通向连城一中的东大街等。以北大路为主干道,东与环城路,西与中山路交叉形成两个十字街口。

环城路是1953年彻底拆除旧城墙时,沿东部城墙脚新辟的一条大道。从此连宁线长途客货车不再穿城沿街而行,缓解了市区人车相杂的拥挤现象。接着又对东街、南街、西街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整修、改建、拓宽截直。

1957年后,镇内陆续创建了化工、食品、煤炭、电力、机械、建材、印刷和纺织、注塑、鞋革等工业门类。随着工业的兴起,金融、商业、邮电、交通、服务行业、文化、教育各类设施迅速发展,城区不断扩大。

1969年城内北大路首先进行了改造和扩建。1984年春北大路继续向西延伸,辟建西段新大道,直抵西山新村生活区。1985年秋又向东扩展,新建北大路东段,以通省十佳风景区冠豸山,全线总长1888米,宽16~22米,成为衔接城区东西两端的笔直干道,是县城政治、经济的主动脉。商业、外贸、金融、邮电等大楼鳞次栉比、绿树农荫、婆娑相接。

县委、县府机关在北大路中段北侧,中山路(南大街)口。新中国成立后,在旧县署基础上,逐步改建、扩建新的办公大楼和干部职工宿舍楼,至1987年底,达37576平方米,占地面积达60余亩。

1979年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中,连城工商企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事业迅速发展。1986年4月开辟了连城←→福州航空客运业务。1987年邮电部门在县城敷设地下电缆、安装自动电话接线设备,实现了与外地直拨电话通讯。并在原有国际电话线路(1956年修建连城机场时开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国际电讯、电话的往来业务。同年决定在北大路东端修建东环路,1990年建成通车。

地理环境

莲峰镇地处城区,境内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冠豸山;有龙岩冠豸山机场,319国道和204省道从境内通过,交通便利,区位独特。莲峰镇地处连城县城区,系沙溪(闽江之流)的发源地。镇内大部分为平原,海拔多为380米左右。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15.9小时。年均降雨量在1600~1700毫米。莲峰镇辖17个村委会和7个居委会,城区现有主要街道6条,其中有长达3公里、宽28米的北大街直通国家级风景区“连城冠豸山”;有长5公里、宽40米“连文十里长街”一条。城区内水、电充足,邮电通讯方便,有程控电话1.31万门,道路铺装面积335000平方米。

人口数据

2017年,常住人口44845人。

经济发展

莲峰镇自古以来是连城县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商业贸易活跃,有农贸市场4个,总面积4800平方米。全镇有商业户1875户,2001年集市贸易成交额0.96亿元。2001年,莲峰镇社会总产值41200万元。全镇境内有镇办企业18家,国有企业4家,私营企业15家。其中省级先进企业福建连城百花股份有限公司、福建连城彩印厂、北京啤酒厂连城分厂和绍同川食品厂设在该镇。在工业方面,有五金机械、日用塑料、食品加工、竹藤工艺、雕刻工艺、印刷、服装、纺织、电力、制鞋、建材等行业。在农业方面已形成水稻、水果、蔬菜、食用菌、水产等商品生产基地。莲峰镇围绕“旅游兴镇”和“工业立镇”两大战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和特色产业。非公经济迅速发展,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连城红心地瓜干是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工科技含量日益提高,销售量逐年攀升;连城白鸭闻名全国,市场潜力巨大;根雕、竹木工艺精湛,形成一种新兴产业,产品畅销国内外。面积10.5平方公里的省级莲冠工业园区和120亩地瓜干加工园区座落我镇,为抓项目、上工业、促发展提供良好平台。2018年上半年莲峰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亿元,镇财政收入达4084万元。个私企业25005户,其中餐饮业2221户,家庭旅馆业167户,旅行社19户,根艺创作业228户。莲峰镇三产规模以上企业37家,招商引资已完成新签约项目3个,在谈项目4个。项目征迁方面莲峰镇上半年完成土地征收约242亩,签订房屋征收协议83户,累计发放土地与房屋征收补偿款7031万元。

基础设施

莲峰现有中等专业学校3所,省重点中学1所,完中1所,初级中学2所,职业中学1所,中心小学4所,完小15所,幼儿园19所。在校学生12403人,教职工892人。全镇有文化娱乐场59个,其中影剧院3座、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个、文化室21个、老人活动室4个、医院2所,卫生院1所,群众文化生活有文学创作、摄影、灯谜、游龙、踩街、舞狮、十班弹唱、琴棋书画、戏剧弹唱等。

交通运输

莲峰镇有东往永安市的205国道,南往厦门市的319国道,西往长汀和江西瑞金的319国道,北往清流、宁化的“连宁”线省道。此外还有开往福州、厦门、南平、三明、广州等地的班车。全镇现有运输单位3家,每日有开往泉州、厦门、漳州、梅州、龙岩、永安、长汀、上杭、三明、宁化、清流、明溪、将乐、南平、福州等地班车36班次。

革命传统

莲峰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1930年1日,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进驻莲峰镇,在西门金山祖庙召开群众大会,在吴家当店召开红四军一、三、四纵队军事会议,并帮助建立红色政权。1931年,在莲峰镇团结巷罗家老屋建立了连城县苏维埃政府。红军北上抗日后,莲峰镇不少优秀儿女为革命随军北上或坚持斗争,为革命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使莲峰镇成为一块“红土地”。

名优产品

莲峰名优产品令人向往。“中国连城红心地瓜干之乡”,该产品始于清末,具有色泽鲜明、黄中透红、晶莹光洁、韧而不沾、味甘气香、营养丰富等特点,列为闽西八大干之一,闻名国内外,畅销东南亚地区和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

慈姑,又称蔬卵。是莲峰镇产量较丰富且又著名的土特产,曾有“西门蔬卵”与“北门马荠”齐名,主要在省内畅销,也远销广东潮州、汕头和香港等地。荸荠,俗称马荠。莲峰镇是马荠的重要产地。“北门马荠”,自古以来就驰名全县,其特点是芽短粒大,表皮红薄,质白如雪,肉嫩甜脆,嚼之无渣。产于冬季,适销于夏令。现已加工成马荠粉,远畅东南亚和香港等地。

“中国连城白鸭之乡”,是连城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在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培养而成的地方优良品种。它的肉质鲜美,卵肉兼用,含脂率比北京鸭低,对麻疹等热症具有良好的疗效,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滋补品。连城白鸭主要特征是:体躯细长轻巧,全身羽毛洁白而紧密,嘴呈黑色(公鸭呈青绿色),趾蹼均为褐黑色,爪乌黑色。

旅游资源

莲峰又是一个旅游胜地,冠豸山,旧名莲峰山。坐落在莲峰镇东郊1.5公里处,平地立,风景秀丽。为闽西第一胜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1993年经国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区,4A级旅游区。冠豸山,有苍玉峡、松风亭、半云亭、丹梯云栈、滴珠岩、桃源、芳兰谷、芙蓉坡、修竹径、活泉岩、金字泉、一线天、玉女池、莲花峒、九曲文川等自然景观。尚有竹安寨、马头山及山背无数幽泉深壑,奇峰怪古等胜地,东南1里余,是石门人工湖,湖光山色交相辉映,酷似一块翡翠镶嵌在冠豸山的险峰奇谷之中,倘若荡舟揽胜,可见渴马饮泉、水面浮舟、疯僧戴帽、猴孙撞钟等十几处倒境扶疏的水面奇景。山中已发现保存完好的历代摩崖石刻39处。明代名懦黄公甫在滴珠岩镌刻“冠豸”二字,字径数尺、矢劲铁强;清乾隆翰林朱阳镌刻的“上游第一观”,笔法隽永;民族英雄林则徐手笔“江左风流”题匾亦在山中。此山奇险中兼有幽秀,风光胜景既密集而又各具特色,令游人如入仙境,有应接不暇之感。

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镇十九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批准的2018年财政预算收入(税收)为8205万元,上解(税收)支出8205万元。镇级财力预算收入2210万元,镇级财力预算支出为2210万元。

2018年预算执行结果为:预计全年财政收入(税收)821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06%,比上年增收1205万元,增长17.2%,上解(税收)支出8210万元。预计镇级财力收入2879万元,完成预算的130.27%,比上年增长32%。预计财政支出2833.46万元,完成预算的128.21%,比上年增长22.49%。当年财政收支对抵结余45.54万元,历年滚存赤字384.96万元。

在预计的2018年镇级财力收入中:预算内财力收入为2039万元(财政体制补助和税收分成以及各类专款),完成预算的135.93%,比上年增长37.77%。其他收入为840万元,完成预算的118.31%,比上年增长19.83%。

在预计的2018年镇级财力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067.24万元(含行政、临时人员的工资、补贴和社保、医保等各类保险费以及公积金、车补等各类工资性支出,三公经费,人大经费,办公费,差旅费,招待费及项目开发费,纪检监察经费、安监工作经费等,其中:人大支出6.07万元、纪检监察经费6.36万元、安监工作经费4.78万元);卫生与计生事务支出219.55万元(专项经费);公共安全支出(综治)302.31万元(其中:禁毒工作经费6.89万元,其他综治经费295.42万元);教育管理事务支出44.47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6.68万元(文化体育专项经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64万元(含民政临时救助专项经费等);城乡社区管理事务支出532.08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544.55万元(含村级组织补助、农林水部门专项经费等,其中:对村级组织补助157.65万元、扶贫经费23.73万元、河长办经费13.19万元);其他支出52.94万元。

2018年度增加支出的原因是:1、追加工会、民政、经济普查预算支出54万元,2、从预算账户上一次性支出的各类专款190万元,3、增加社区办公经费、增加社区工作人员职数和标准、新增工作人员五险一金和补发2017年度的五险一金200万元,4、综治平安奖64万元。

历史人物

莲峰人才辈出,主要有:董成南,早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大学,思想进步,投身革命后任红四军书记官,跟随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率红四军到达连城后,1930年4月在连城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连城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1月光荣牺牲。沈邦翰,工人出身,1931年秋在城关关召开县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连城县苏维埃主席,他在极端艰险的环境下坚持游击战争,英勇善战,1935年春在宁化被叛徒出卖,夫妇俩光荣牺牲。丘方,宋连城莲城镇人,字正叔,优于文学。性耿介,宝庆间住宁都丞,兴学好士,政绩著称。此人已载入《中国名人大辞典》。丘鳞,宋连城莲峰镇人,字起潜。嘉定间除赣县尉,有兼声。归值绍定寇发。郡搬摄令,划计御寇,率民登东田岩,全活甚众,招抚使陈奏其功。郡知邵武军。此人已载入《中国名人大辞典》。童能灵,清连城莲峰镇人,字龙俦,号寒泉,乾隆时主漳州芝山书院。有《周易义》、《冠豸山堂集》,此人已载入《中国名人大辞典》。吴海澜,字子舟,莲峰镇人,生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卒于民国5年(公元1916年),37岁中举。他热心地方事业,清光绪三十年与地方人士首先创办东塔小学,后又创设文昌小学,任校长。民国2年,又与地方人士策商筹办豸峰中学,得到县知事张焯奎的支持,他被选为校长。后来奉省令豸峰中学搬迁城内,学生转入县立中学,他辞去校长职务,复任文昌小学校长,亲自担任语文、常识教学。他教学认真负责,深受师生欢迎。“全国优秀教育世家”童庆鸣,出生于1903年,莲峰镇北街人,1925年毕业于国立广东大学,在学期间亲聆孙中山先生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新含义,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与汀属同学、同乡创办《汀雷》刊物,撰写和发表多篇文章,对唤起闽西人民革命觉悟和激发人民投入革命斗争的思想感情起了鼓动作用。1926年随国民革命军东路军返闽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后,历任连城县立中学、私立明职中学校长,解放后调任长汀一中教师,前后任教四十年,桃李遍及省内外,离休后连任五届连城县政协常务委员。童庆鸣一家五代十余人从事教育工作,合计教龄三百多年。建国以来,一家三代,多人任教。他们呕心沥血为人民解放事业和培育人才,关心后辈的茁壮成长,作出无私奉献。长男童广华,连城一中外语教师;次女童莲芳任浙江农业大学系主任、副教授;三女童美芳,县实验小学教师;孙童纪宏,连城一中教师。他们教龄均在30年以上,获省、地、县先进工作者称号。次女莲芳更为突出,曾多次获省表彰和奖励,先后在“中国家禽”、“农技经济”等刊物发表十余篇文章,其中一篇被选入国际论文。1991年由县推荐经省教育工会确定转报家庭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育世家”评委会,认为他一家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起到激励人们热爱教育事业,世代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评选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优秀教育世家”。

荣誉

莲峰镇党委政府先后被省委授予福建省安全社区、第十三届(2015-2017年度)省级文明乡镇、市政府授予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授予2017年度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一等奖、2017年度县级“平安单位”“平安乡镇”一档乡(镇)。 [1

视频

永善县莲峰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