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菌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菌核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目前,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一种是方块文字,如汉字[1]、日文和韩文,还有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种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词解释

菌核是指某些真菌贮有营养的一团紧密交织的菌丝体。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较深而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形成的一种坚硬的休眠体。条件合适时,菌核萌发子实体、菌丝和分生孢子等。

形状

菌核的形状大小差别很大,小得如鼠粪,大的似人头,均很坚硬,可耐高温,低温及干燥保存,条件适宜时可萌发产生子实体。

分类

菌核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真菌核、假菌核和小菌核。

真菌核, 完全由菌丝组成;

假菌核,由菌丝和寄主组织组成;

小菌核,由不分层的菌丝组成,基层细胞厚,体积很小,一旦形成则大量出现。

特征

菌核是由菌丝紧密连接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内层是疏松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表皮细胞壁厚、色深、较坚硬。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御不良环境。当环境适宜时,菌核能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从上面形成新的繁殖体。菌核既是真菌的营养贮藏器官,又是度过不良环境条件的休眠体。条件合适时,菌核萌发子实体、菌丝和分生孢子等。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西葫芦的茎蔓和果实,病部呈水浸状腐烂。该病侵入果实后,导致果实软化,长出白色菌丝(霉层),病斑上散生鼠粪状黑色菌核。茎蔓染病,病部初呈水浸状,有褐色斑,后长出白色菌丝和鼠粪状黑色菌核,病部以上的叶及茎蔓枯死。菌核病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发病重。

发病规律

菌核病是一种高湿型病害,在0~32℃的环境条件下菌丝都可以生长,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所以低温、高湿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偏施氮肥、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水旱轮作,深耕土壤,配方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②种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40%五氯硝基苯配成药土耙入土中,每亩用药1千克,与20千克细土拌匀。种子用50℃温水浸种10分钟,以杀死菌核。

③生态防治。棚室上午以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防止浇水过量。

④发病初期采用烟雾或喷雾法防治。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00克,熏一夜,隔8~10天熏一次。也可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朴海因1000倍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