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菌膠團

增加 306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7日電)COVID-19本土個案數再破5萬例,今天新增52例死亡中,40多歲男子突意識改變、運動不協調送醫確診,死因為COVID-19引發腦炎、癲癇重積。另新增1例兒童MIS-C,確診到發病達125天最久。
'''菌膠團'''(Bacterial micelles)是細菌及其分泌的膠質物質組成的細小顆粒,是活性污泥的主體,污泥的吸附性能、氧化分解能力及凝聚沉降等性能均與菌膠團有關。
*菌膠團中的菌體,由於包埋於膠質中,故不易被原生動物吞噬,有利於沉降。
*菌膠團是 [[ 活性污泥 ]] [[ 生物膜 ]] 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較強的吸附和氧化 [[ 有機物 ]] 的能力,在水生物處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活性污泥性能的好壞,主要可根據所含菌膠團多少、大小及結構的緊密程度來確定。
*新生膠團(即新形成的菌膠團)顏色較淺,甚至無色透明,但有旺盛的生命力,氧化分解有機物的能力強。
*菌膠團有很強的吸附能力和分解有機物的能力,它對有機物的吸附和分解為原生動物和微型後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其生化特性表現為:以細菌和真菌為主,兼有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前者是降解有機物的主體,後者是活性污泥中食物鏈的重要組成,對改善出水品質有著重要作用,同時是系統運行狀態的生物指示劑。
*菌膠團是細菌及其分泌的膠質物質組成的細小顆粒,是活性污泥的主體,污泥的吸附性能、氧化分解能力及凝聚沉降等性能均與菌膠團有關。
*菌膠團的形狀有球形、 [[ 蘑菇 ]] 形、橢圓形、分枝狀、垂絲狀及不規則形。
*上述各菌膠團在活性污泥中均有,典型的有動膠菌屬,它有兩個種:枝狀動膠菌屬和垂(懸)絲狀動膠菌屬。
*有些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可形成一層黏液性物質,包圍在細胞壁外面。
*這層物質叫黏液層。
*黏液層的厚度不一定,其成分主要是多糖和 [[ 果膠 ]] 類物質。
*黏液的形成是細菌代謝作用的正常結果,但黏液與細菌的生長無關。
*當細菌運動時,黏液會從細胞表面剝離開來。
*當黏液層呈現均勻厚度時則稱為 [[ 莢膜]](capsule)。莢膜厚0.5~2.0nm,微莢膜厚5一10nm。
*在正常情況,莢膜不會在細菌分裂後使它們黏在一起。但是,有些細菌的黏液層能黏結起來,使許多細菌成團塊狀生長,稱為菌膠團(zoogloea)或凍膠菌。
*並非所有的細菌都能形成菌膠團,能夠形成菌膠團的細菌,則稱為菌膠團細菌。不同細菌形成不同形狀的菌膠團,有分枝狀的、垂絲狀的、球形的、橢圓形的、蘑菇形的、片狀的以及各種不規則形狀的。
6,5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