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萨缪尔森

增加 64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主要著作 ==
•《经济分析基础》(1947)
保罗•萨缪尔森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博士学位论文为《[[经济理论操作的重要性]]》,这部论文获得了哈佛大学[[威尔斯奖]]。为保罗•萨缪尔森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分析基础]]》正是在此论文基础上写成的。<ref>[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214/09437098720.shtml 美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主要著作介绍], 新浪财经, 2009-12-14</ref>
《[[经济分析基础]]》以数学为工具,使各种理论和方法获得基本统一的表述,并以此总结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成就。这本书把最大化原理和均衡原理结合在一起。使新古典经济学的主体内容有了经典的数学表述形式。这正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File:萨缪尔森.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i3.itc.cn/20091214/6a5_bd4a91a3_d26c_4efa_b374_4179887de110_2.jpg •《经济学》(第1版,1948); 原图链接][http://business.sohu.com/s2009/samuelson/ 來自搜狐网]]]
•《经济学》(第1版,1948) 萨缪尔森的巨著《[[经济学]]》流传颇广,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据报道销售量已达1000多万册 ,成为迄今为止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 ,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订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将《[[经济学]]》作为专业教科书。这本教科书奠定了萨缪尔森在当代经济学中“一代宗师”的地位。<ref>[http://www.sohu.com/a/223092249_227314 萨缪尔森:一代宗师的丰碑 ], 搜狐网,2018-02-18 </ref>
该书对经济学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都有专门的论述,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看到他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创见。这部著作在内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谓匠心独具,他在每一章的开头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言简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题,使读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论书,而是在读一部有文学色彩的史书。这一巨著的出版,为普及、推广其理论创立了良好的条件。
从历史角度看,里程碑式的经济学教科书在几十年内长盛不衰的情况并不鲜见。1776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之来,西方经济学界已经产生了三部公认的里程碑之作。第一部是1848年首版问世[[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该书多次重版,成为19世纪后半叶英语世界中必读的经济学教科书。第二部是1890年首版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该书一直被奉为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直到1948年才出现第三部“[[集大成]]”之作,即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索洛]]和[[多夫曼]]合著,1958)
1958年,萨缪尔森与R•索洛和R•多夫曼合著了《[[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一书,为经济学界新诞生的[[经济计量学]]做出了贡献。这部书成功地把价格理论、线性规划和增长理论结合起来。
== 两大定理 ==
'''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生产要素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要素报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在以上的长期分析中,国际贸易对出口行业资本报酬的影响以及对进口行业劳动报酬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推导来说明这两种要素报酬的变化:我们的分析一直假设贸易前两个国家国内要素市场是均衡的,这样,出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就是相等的,即WX = WM,同样,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利润水平也是相等的,即RX = RM。在贸易后的要素市场也将形成均衡,从而进出口行业的工资和利润在新的均衡状态下也必然是相等的。这样,开展贸易后,我们已经推导出出口行业的工资将上涨,进口行业的利润将下降。那么,在贸易后WX = WM,RX = RM的情况下,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WM也会上升,而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RX也会降低。
 
克林顿与保罗·萨缪尔森
把以上分析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这个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和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论证的,因此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从上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发生国际贸易后,由于生产要素报酬(价格)是产品价格与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乘积,所以生产要素报酬的变动会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这一结果被称为国际贸易的“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
'''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 学术思想 ==
''' 萨缪尔森: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
1931年,聪明勤奋的萨缪尔森,在十五岁的时候就考入芝加哥大学,专修经济学。尽管他进入经济学的领域纯属偶然,但结果证明,经济学这一行如天造地设般适合他,用他自己的话9月2日(芝加哥大学开学的这一天)才是他真正的生日。
萨缪尔森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重新阅读了从[[威廉·配弟]]到[[亚当·斯密]],从[[李嘉图]]到[[马歇尔]]、[[瓦尔拉斯]]以及[[帕累托]]、[[庇古]]、[[凯恩斯]]等人的著作,得以纵观整个经济思想史,并以新的眼光看待凯恩斯主义。
''' 乘数-加速原理'''
针对[[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投资乘数论”和“就业乘数论”,汉森认为,乘数论不足以说明问题,原因是乘数论没有说明一定量的投资如何引起收入和就业的增加,也没有明确收入(或消费)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动。因而只有把加速原理(关于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导致投资量变动的理论)和乘数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估计乘数的作用,并解释经济增长中的周期波动现象。
萨缪尔森注意到了乘数论和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关系,他在导师的提示下巧妙地把两者合为一体,于1939年发表了他的处女作《乘数分析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并首创经济波动的模型,指出政府开支对国民收入的重大作用。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是他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之一。
''' 经济学界的通才'''
萨缪尔森的研究,涉及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他根据所考察的各种问题,采用了多种数学工具,使用了既包括静态均衡分析,也包括动态过程分析的方法,这对当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许多理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萨缪尔森对静态、比较静态、动态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做了精辟的论述。在一般均衡论方面,他补充并发展了[[希克斯]]关于静态一般均衡稳定条件,进一步发展了均衡的极大条件、均衡位移和[[提·查特莱尔原理]],并举出了很有说服力的经济实例,说明数理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 其他成就 ==
''' 《经济学》的发表'''
1948年,萨缪尔森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巨著《[[经济学]]》。这本书一出版即告脱销。许多国家的出版商不惜重金抢购它的出版权,不久即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
1966年,萨缪尔森在接受印第安那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的同时,出版了《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1967年,密执安州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1970年,克莱尔门特·雷特·丢特学校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伊利诺斯州的伊文斯威林大学授予他荣誉奖章。1971年,他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的爱因斯坦奖。
[[File:S5757950.jpg|缩略图|右|center|[https://img3.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5757950.jpg 原图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12517/ 來自豆瓣网]]]
1970年,《[[经济分析基础]]》的水准得到三度肯定,协助他赢得诺贝尔奖,最使他激动的是,他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个美国人。他从斯德哥尔摩领奖回到纽约时,成千上万的人用最高的礼仪欢迎他。在为他举行的庆祝会上,他满怀激情地向人们说:“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他没有忘记精心栽培他的[[汉森·阿尔文]]教授。
''' 把数学分析引入经济学研究'''
人们翻开经济学方面的论著,多会看到各种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模型。数学家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也已司空见惯。可以说,今天的经济学早已和数学密不可分。而萨缪尔森正是把数学引入经济学的第一人。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