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落下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落下闳,复姓落下,名闳,字长公,中国古代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太初历的主要创立者,巴郡阆中人。[[汉武帝\\时任待诏太史,“浑天说”创始人之一。曾制造观测星象的浑天仪,创制“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在天文学上有较大的影响。

  西汉建立初始,仍沿用秦代历法,即颛顼历。至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历经100余年,误差积累已很明显,出现朔晦月见等实际月象超前历谱的现象。另外,按当时的推算,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恰逢合朔和冬至,合乎历元要求。于是,太史令司马迁等人上书建议改历。汉武帝同意,并下诏广泛征聘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下,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参加改历工作。

  在改历过程中,曾发生激烈的争论。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与邓平和唐都等20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孙卿、壶遂和司马迁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后形成了18家不同的历法。经过仔细比较,汉武帝认为落下闳与邓平的历法优于其他17家,遂予采用,于元封七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

  太初历在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张寿王等人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议改回到殷历。然而孰优孰劣,还要以实测为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校验太初历和古六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为符合天象。从此太初历便站稳了脚跟,而且一直使用了将近200年。为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以侍中之职,落下闳却辞而不受,隐居于落亭。

  太初历仍用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但取29+43/81日为一朔望月,由于分母为81,所以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法。它在很多方面超越颛顼历,归纳起来主要有:

  (1)太初历采用夏正,以寅月为岁首,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

  (2)太初历规定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在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位于奇数者,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又叫做中气。凡阴历月中没有遇到中气的,其后应补一闰月。这种方法显然要比以前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合理。

  (3)为制历需要,落下闳亲自制造了一架符合他浑天观点的观测仪器,即浑仪。据推测,落下闳的浑仪由赤道环和其他几个圆环同心安置构成,直径8尺。有的环固定,有的则可绕转,还附有窥管以供观测。

  (4)通过实际天文观测,并参阅历代积累的天文数据,太初历第一次记载了交食周期,为135个朔望月有11.5个食季,即在135个朔望月中太阳通过黄白交点23次,可知1食年=346.66日,比现代测量值大不到0.04日,循此规律可预报日月食。太初历所测五星会合周期与现代测定值比较,误差最大的火星为0.59日;误差最小的水星,相差仅仅0.03日,已属不易。另外,作为基本数据,落下闳测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一直沿用到唐开元十三年,才被一行重新测定的值所取代。可以说太初历具备了后世历法的主要要素,如二十四节气、朔晦、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出于政治政治原因,太初历的朔望月数值特意附会81这个数字,使得精度反而低于颛顼历。

成就 中国古代有四大科学门类成果突出,即农学、医学、天文、数学,简称”农、医、天、算“。落下闳在这些方面均打下好的基础。他不仅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在上述学科领域的成就,而且大大加以了发展。落下闳参与制订《太初历》,作为中国古代历法的“样板”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二千年,一直到现在,经久不衰,并已逐渐被世界各国认同。他的创新与发展最突出的是:

  其一,将24节气纳入中国历法的体系之中。将农学、天文、数学融合为一体。24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学的一大独特的创造,完整的记载于《淮南子•天文训》,几千年来对中国的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落下闳的贡献是将24节气,这个告诉人们太阳移到黄道上24个具有季节意义的位置的日期,首次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节气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现;而中气一定要在本月出现,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可以定为上月的闰月。这种置闰原则一直沿用一千多年。北齐张子信发现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现象。现在知道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所以节气间隔的字排也应是不均匀的,这称为定气。直到清朝才开始在历法中使用定气,从而对“落下闳置闰法”作了改进:即在农历中除11月、12月和1月这三个月之外,其外,其余9个月仍采用落下闳制订的“以无中气月置闰”的方法。

  落下闳制定11月,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以135个月为交食周期。这些特点都是开创性的。有些已成为传统,至今仍在发挥功能,例如,中国人的春节、过大年。落下闳的贡献在农业中、生活中发挥直接的指导作用。

  其二,研制浑仪的浑像,提出浑天说。将天文观测与宇宙理论融为一体。浑仪是一观测仪器,内有窥管,以称望管,用以测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体的赤道坐标,也能测定天体的黄道经度和地平坐标。浑象是一个演示性和仪器,在一大球上刻画或镶有星宿、赤道、黄道、恒隐圈、恒显圈等。浑仪和浑象是反映浑天说的仪器,即是“物化”和“浑天说”。“浑仪”和“浑象”是“浑天说”这一宇宙理论的物理模型。因而浑仪和浑象常统称为浑天仪。或称浑天仪、浑天象。西汉末杨雄在《法言•重黎》篇里写道:“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这里的浑天,即浑天仪,包括了浑仪和浑象。科学史界已普遍认同:西汉的落下闳是提出“浑天说”的最早的代表人物。东汉的张衡,既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从他流传下来和著作《灵宪》、《浑天仪》可以看出,张衡大大改进了落下闳研制的浑天仪,更加丰富和发展了“浑天说”。张衡在《灵宪》序文中一开始就写道:“昔在先王,将步天路。用定灵轨,寻绪本元。先准之于浑体,是为正仪立度……”就明确承认了他的前辈的贡献。

  张衡进一步完善了“浑天说”,他在《浑天仪注》中写道:“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天转如车毂之运也。”浑天说是中国古代三大宇宙理论之一。落下闳是“浑天说”最早和代表人物,张衡是“浑天说”的发扬光大者。落下闳研制的浑天仪和浑象,在中国用了二千多年,他的创新是开拓性的。

  其三,发明“通其率”的算法,用辗转相除法求渐近分数,为历法计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应用辗转相除法求渐近分数,与应用连分数法求渐近分数其计算程序是一致的。在《汉书•律历志》中称“闳运算转历”,可见《太初历》的数学运算是由落下闳承担的,包括日法81的计算、“上元积年”的计算、太极上元“的计算,等等。吕子方研究得出,日法81的计算是来自于连分数求出渐近分数。日本学者新城新藏在《东洋天文学史》第八编第六节”三统上元与超辰法“中,提出落下闳是通过求解不定方程,计算”上元积年“。李文林、袁向东提出,有可能”上元积年“是作为一次同余式求解。吕子方提出”太极上元“的计算落下闳也是应用的连分数求出渐近分数。这种算法落下闳本人称之为”通其率“。数学家何鲁为吕子方《〈三统历〉历意及其数源》一文作序时写道:“‘通其率’三字即有求连分数意。

  率者,比率。通,谓可通用者,其数甚多,取其适者或密近者,可也。”中国数学史界经过20世纪后半叶约半个世纪的探索讨论,已认定:“通其率算法不仅是天算家简化分数数据的重要方法,亦是处理周期现象中一次同余问题的有力工具。“我们可以公正地称“通其率”算法为“落下闳算法”。“落下闳算法”的主在要程序,即通过辗转相除求出一系列渐近分数,用以解决多种数学问题。中国古代历法计算中的“强弱术”“调日法”“求一术”等等,都?源于“落下闳算法”。从现代数学和观点看,“落下闳算法”可以实现用“有理数逼近实数”,以及“最佳逼近”等,是具有普通意义的数学方法。

  2004年0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在北京被正式命名为“落下闳小行星”,以此纪念在西汉年间创造出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优良历法《太初历》的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

春节老人 落下闳(约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姓落下,名闳。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世界古代杰出的民间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明晓天文,隐居民间。武帝元封六年被征召长安制造新历。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创制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有文字记载的新历《太初历》。落下闳在《太初历》中首次确立了以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元之始(即春节)的历日制度并沿用至今。

落下闳是世界杰出的古代民间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外国人李约瑟(英国)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他是世界天文领域中“灿烂的星座”;我们中国人已把他的名字“嵌入”太空(“落下闳星”)。我们在弘扬春节文化的时候,是世界杰出的人物落下闳有资格可以承载春节文化呢,还是传说中的一个什么人有资格可以承载春节文化呢?

关于春节来历另外几种传说:

一、万年制历说。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一个叫“万年”的青年人,制定了太阴历;那时的天子叫祖乙,祖乙对万年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这传说里面的情节多象落下闳啊,我们也想学文章同志大胆猜测一下:这传说中的“万年”会不会就是落下闳呢?)

二、二佛交接说。这是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的有关春节的神奇传说。如来佛与弥勒佛相争下凡治理人间,心善的弥勒佛被算计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

三、阿山阿水驱年说。这是在福建省民间,流传着过年的美妙传说。一个叫阿山,一个叫阿水的两个放牛的孩子,他们找到了“年”怕响、怕红、怕火的弱点。第二天正好是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一道吃,互相祝贺:“恭喜!”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