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葉綠體

增加 66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二)非共生起源學說 該學說的支持者提出一種線粒體和葉綠體起源的構想,認為真核細胞的前身是一個進化上比較高等的好氧細菌,它比典型的原核細胞大,這樣就要逐漸增加具有呼吸功能的膜表面,開始是通過細菌的細胞膜內陷、擴張和分化,後逐漸形成了線粒體和葉綠體的雛形。根據1974年Uzzell等人的觀點,在進化的最初階段,原核細胞的基因組進行複製並不伴有細胞分裂,然後基因附近的質膜內陷形成雙層膜,分別將基因組包圍在這些雙層膜結構中,從而形成了原始線粒體、葉綠體等細胞器。後來在進化過程中進一步發生了分化,如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基因組丟失一些基因;細胞核的基因則有了高度發展;質體發展了光合作用;線粒體則演變為專具有呼吸功能的細胞器,於是逐漸形成了現在的真核細胞。<br>
從目前看,對這兩個學說尚有爭議,各有其實驗證據和支持者,因此,關於線粒體和葉綠體的起源,有待今後進一步探討和研究。<br>
 
==運動==
[[File:葉綠體002.jpg | thumb | 300px | 葉綠體 <br> [http://eportfolio.lib.ksu.edu.tw/~4980N035/wiki/index.php/%E8%91%89%E7%B6%A0%E9%AB%94   原圖鏈接]  ]]
在暗環境或者弱光的照射下,葉綠體會較分散的分布在細胞各處。<ref>{{cite web|url=http://eportfolio.lib.ksu.edu.tw/~4980N035/wiki/index.php/%E8%91%89%E7%B6%A0%E9%AB%94 |title=葉綠體|date=|work=http://eportfolio.lib.ksu.edu.tw/}}</ref>但在強光的照射下,為了更好地利用光能,葉綠體會游移依附到細胞膜下,一方面減少相互之間的重疊,另一方面可以因減少了光經過的路程而得到更大的光強度。
 
 
== 參考文獻 ==
{{Reflist}}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