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蒋集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蒋集镇位于固始县东北,史灌河东岸,距县城19公里,距商业重镇三河尖镇23公里,距望岗码头水运中心20公里。辖24个行政村(街),232个村民组,28366人(2017年)。总面积75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面积3.9万亩。1986年撤乡建镇,1999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200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重点镇”,2006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文化艺术之乡”。[1]

中文名称: 蒋集镇

外文名称: Chiangji Town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河南省固始县

下辖地区: 24个行政村(街)

电话区号: 0376

地理位置: 固始县城东北,史灌河东岸,距县城19公里

面 积: 75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 28366人(2017年)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车牌代码: 豫S

荣誉称号: 中州名镇

地理环境

蒋集镇位于固始县城东北,史灌河东岸,距县城19公里,距商业重镇三河尖镇23公里,距望岗码头水运中心20公里。辖24个行政村(街),232个村民组,28366人(2017年)。总面积75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面积3.9万亩。1986年撤乡建镇,1999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200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重点镇”。2006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文化艺术之乡”。

历史沿革

蒋集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素有“古蒋”之称,春秋战国时称“蒋国”,是蒋姓的发源地。境内有县级文化保护地两处,即兴隆锦绣城和山西会馆遗址。史料记载表明,那时就有了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人们的商品意识自古就十分强烈。后经历史发展,仍久盛不衰。兴隆锦绣城因72眼古井而得名,山西会馆遗址内雌雄两棵银杏树,树高均达28米以上,树粗3米,是古老蒋集的见证。传统花挑舞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撤乡建镇,1999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2000年被省政府列入全省115个重点镇。

行政区划

蒋集镇下辖村:徐岗村、中心村、高棚村、何塘村、牛庙村、孙岗村、兴隆村、付集村、童庙村、桃园村、大庙村、殷庙村、大营村、秦楼村、高集村、三里村、张圩村、余桥村、椿庙村、栗元村、新河村

产业发展

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走以特色产业开发为支撑的小城镇建设发展之路。开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在高效种植上,抓住蔬菜生产、大麻种植两个重点,尤其是在以蒋集萝卜为代表的蔬菜产业上,集中精力,强力开发。专门申请了“嫩头青”品牌,组建了蔬菜公司,成立了蔬菜生产协会。2001年萝卜亩均增收800元右右,镇蔬菜面积扩大到8000亩,其中蒋集萝卜面积近5000亩。积极推广冬暖式日光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已在秦楼村建立了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取得了较好收益。大麻是蒋集特色产业,因其优质品质,号称“蒋麻”,种植历史悠久,全镇种植面积达5000亩,大麻脱胶厂为产业开发提供了新的支撑。注重向规模要效益,发展特色养殖,坚持走“公司+农户”的路子,固始鸡、固始白鹅、长毛兔在全镇已具规模,固始鸡总量已达10万只,挂靠县三高集团在付集村成立了养鸡协会分会。固始白鹅的饲养量达1万只。而且继续坚持水产开发,挖掘资源潜力,全镇5000亩宜渔水面拍租承包,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使城镇建设迅速膨胀,坚持开发一片,建设一片,聚集一片,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吸引镇内外商户来镇兴业,城镇环境的改善,有力地推动了二、三产业的迅速增长。新上投资百万元以上企业三家,投资十万元以上的企业两家。

经济状况

200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86亿元,较2000增长11%,其中镇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0.82亿元;财政收入实现830万元,较2000增长1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1950元,镇区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城镇面貌进一步改善,城镇的聚集、辐射功能显著增强,从事二、三产业人数明显增多。以高效种植、规模养殖、加工、商贸为重点的产业开发呈现良好势头。于2001年分别邀请同济大学及县建委的技术人员,实地勘测,研究方案,经反复论证,编制出《蒋集镇社会与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修编了《固始县蒋集镇1998--2012年总体规划》,并报信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备案。结合实际,制订了《文化路建设详规》、《富民路建设详规》等规范性文件及图纸,确定了今后的城镇建设发展目标。重点规划了几条主干道和农贸、商贸、建材等专业市场。明确要求镇区的各类建筑物必须服从总体规划,必须严格办理“一书两证”,即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经实地勘测放线定位,上级建设部门批准后方能施工。蒋集镇加大了投资力度,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采取政府投资、农民带资、社会筹资、吸引外资、以地生财,滚动发展的办法,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先后投入资金近千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蒋集高中宿舍楼、蒋集二中宿舍楼、完善了镇直幼儿园、改造了综合农贸市场、注册成立了绿源果蔬食品有限公司、迁移了液化气站、实施了“光明工程”。拆迁开发了东后街,实施了固陈路拆迁拓宽和镇区排水系统工程及余桥路的拆行建设完善工程。采取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筹措资金45万元修建了高标准的下水道4000米,解决了镇区排水不畅的问题。同时,镇派出所、地税所、法庭、工商所、邮政支局、新华书店蒋集分店、农电改造、有线广播光缆传输已逐步完善,程控电话总装机容量达2500门,7个村有线电视光缆传输进村入户,覆盖范围逐步扩大。镇区商业贸易繁荣,日上市人数1.5—2万人,日成交额40—50万元,从事二、三产业人数6000多人,初步形成了蔬菜、大麻、水产、建材、皮革、粮油加工等专业市场。在建筑设计上,坚持超前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次性建设到位,确保20年不落后。注重古蒋特色,规范建筑格调,注重一路一景,一物一景,整体融合。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蒋集为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实施“回归工程”为抓手,团结带领全镇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立足优势抓经济,粮油生产持续增长,畜禽开发势头强势,水产养殖蓬勃兴起,劳务及回归工程成绩斐然。通过实施“六城联创”,集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管理规范有序,面貌焕然一新,镇区面积扩大到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8万人。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全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158家,市场繁荣兴旺,镇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全镇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排名第33位。

视频

2018年蒋集镇小记者风采掠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