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蒲风

增加 4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政治面貌 = 中国共产党党员
| 主要成就 = 曾任新四军皖南文联副主任</br>
| 知名作品 = [[ 《六月流火》 ]][[ 《真理的光泽》 ]][[ 《蒲风日记》 ]] 等}}
''' [[ 蒲风]]'''(1911~1942),著名革命诗人。原名黄日华,曾用名黄浦芳、黄飘霞(1935年在日本自费印《六月流火》时署名)等,常用笔名蒲风(三十年代起,见署《新诗歌》、《文学》、《光明》等)。1911年9月9日出生于广东梅县隆文乡坑美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受中共组织派遣,到国民党陆军154师922团任上尉书记。1940年秋参加新四军,曾任皖南文联(当时称"总文抗")副主任等职。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一手拿笔,一手拿枪,随军转战,坚持抗日。1942年8月13日因病逝世于安徽天长县,年仅31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英名刻在皖南新四军烈士纪念碑上 。<ref>[https://baike.so.com/doc/4826513-5043254.html 个人简历网 ] </ref>
== 人物生平 ==
在家乡小学毕业后,于民国14年(1925)考进梅城学艺中学。这时,正是黄埔学生军东征来梅。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四·一二"事变后,蒲风深受教育,毅然放弃读书生活,回到家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写下《鸦声》一诗。诗中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光明与黑暗斗争的现实。不久,为形势所迫离开家乡,远走南洋,到印度尼西亚其胞兄处寄居。他虽身处异邦,但为了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与友人合作,在侨居地编辑出版不定期刊物《狂风》。后来,在其兄支持下,回到祖国,在上海公学读书。不久,他参加了"左联"。
在家乡小学毕业后,于 国14 国21 年(19251932) 考进梅城学艺 ,他与杨骚、穆木天、任钧等人组织"中国诗歌会",他任总务干事,是诗歌会 最活跃的诗人 时, 正是黄埔学生军东征 他与北平、广州、青岛等地诗歌会建立了联系。后 梅。 ,他 革命思潮 河北分会 影响下 《新诗歌》上,发表了长诗《茫茫夜》。不久便以《茫茫夜》为书名 加入 在上海出版 第一部诗集。民国23年(1934),他东渡日本,组织新诗歌座谈会,在《诗歌》和《诗歌生活》 国共产主义青 发表了不少诗作。次 团。,出版了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其中"铁流" 四· 节是最早歌颂红军 " 万五千里长征的诗歌,曾受到郭沫若等人的好评。当年华北 事变后 ,抗日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抗日前夕(1936) ,蒲风 深受教育 从日本回国 毅然放弃读书生活 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喊 回到家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 写下 了著名爱国诗篇 鸦声 我们迎着狂风暴雨 一诗 他在 诗中 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光明与黑暗 高喊:"我们的铁手需要抗敌!我们的铁手需要战 争的现实。 !" 不久 ,为形势所迫离开 回到 家乡 梅县 远走南洋 将"中国诗坛梅县分社"扩大为"中国诗坛岭东分社" 到印度尼西亚其胞兄处寄居 出版了《中国诗坛》岭东刊 此时, 虽身处异邦 大力提倡国防诗 让诗歌成 了探索真理 抗日救亡的武器 追求进步 并亲自到群众中去宣传、讲解、朗诵。他本是过着贫困俭朴的生活 与友人合作,在侨居地编辑 还掏 版不定期刊物《狂风》。后 印刷诗歌小册子 免费送给读者,把现代诗歌传播 其兄支持下 广大群众中 回到祖 为我 ,在上海公学读书。不久,他参加了"左联" 革命新诗歌朝现实主义、大众化道路前进作出贡献
国21 国27 年(19321938), 他与杨骚、穆木天、任钧等人组织" 蒲风参加了 中国 诗歌会" 共产党 他任总务干事,是诗歌会中最活跃的诗人。 时,他与北平、广州、青岛等地诗歌会建立 年参加 联系 抗日军队 。后来, 由中共党组织安排其夫妻到皖南, 河北分会的《 四军军部做文艺宣传工作,曾任新四军皖南文联副主任。他以战斗 歌》上 篇鼓舞士兵 作品多 发表 了长诗 茫茫夜 新路东报 (淮南日报前身)等报刊上 不久便以《茫茫夜》为书名,在上海 先后 出版 了第一 了16 部诗集 。民国23年(1934),他东渡日本,组织新 、2部译 歌座谈会,在《 、3部 诗歌 》和《诗歌生活》中发表了不少诗作。次年 论文集 出版了长篇叙事 为我国革命新 《六月流火》,其中"铁流"一节是最早歌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诗歌,曾受到郭沫若等人的好评。当年华北事变后,抗日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 发展 。抗日前夕(1936),蒲风从日本回国,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喊,写下了著名爱国诗篇《我们迎着狂风暴雨》 作出巨大贡献 。他 在诗中高喊:"我们 铁手需要抗敌!我们的铁手需要战斗!"不久回到家乡梅县,将"中国诗坛梅县分社"扩大为"中国诗坛岭东分社",出版了 中国诗坛 茫茫夜 岭东刊。此时,他大力提倡国防诗,让诗歌成为抗日救亡的武器,并 、《母 自到群众中去宣传 讲解、朗诵。他本是过着贫困俭朴的生活,还掏出钱来印刷诗歌小册子,免费送给读者,把 《武装田地山河》被选入《 现代 百家 歌传播在广大群众 中, 我国 革命新 歌朝现实主义、大众化道路前进作出贡献 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民国27年皖南事变(19381941) ,蒲风 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了 随新四军转移到淮南 抗日 军队 根据地 后来 当时环境非常恶劣 由中共党组织安排其夫妻到皖南 生活十分艰苦。他长期患肺病 在新四军军部做文艺宣传 抱病坚持 工作, 曾任新四军皖南文联副主任 致使病情不断恶化 他以战斗诗篇鼓舞士兵 民国31年(1942)8月12日 作品多发表 蒲风 《新路东报》( 淮南 报前身)等报刊上 根据地安徽省天长县病逝,时年32岁 先后出版了16部诗集、2部译诗、3部诗歌论文集,为我国革命新诗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追悼会由方毅主持 他的《茫茫夜》、《母亲》、《武装田 皖南根据 山河》被选入《现代百家诗》中,在我国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还出了纪念蒲风逝世专辑
皖南事变(1941)后,蒲风随新四军转移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当时环境非常恶劣,生活十分艰苦。他长期患肺病,抱病坚持工作,致使病情不断恶化。民国31年(1942)8月12日,蒲风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安徽省天长县病逝,时年32岁。追悼会由方毅主持。皖南根据地还出了纪念蒲风逝世专辑。  他的诗歌,前期主要写被压迫农民的痛苦、灾难和反抗,后期则以歌颂抗日反帝为主题,诗歌热情奔放,朴实无华,通俗易懂。除具有真情实感的抒情外,还写有长篇叙事诗、讽刺诗、方言诗和明信片诗 。
[[File:蒲风3.jpg|缩略图|[http://p3.so.qhimgs1.com/bdr/_240_/t016cc5ed344cc40ec3.jpg原图链接]]]
== 生平履历 ==
蒲风毕生致力于新诗歌运动,把诗看作是斗争的武器。他17岁那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写下《鸦声》一诗,反映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光明与黑暗继续搏斗的现实。1930年赴上海,在中国公学求学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9月,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出版了会刊《新诗歌》等,以诗歌为武器,横扫诗坛上的消极颓废之风。他是中国诗歌会常务执行委员,除了在总会工作,他和河北、湖州、广州、青岛、厦门等地的中国诗歌分会取得密切联系,做了大量的会务工作。诗人任钧曾说:"假如说中国诗歌会的确曾经对中国的新诗运动发生过多少推动作用的话,则蒲风之功,显然是最大的"。
1934年,蒲风在河北分会《新诗歌》上,发表了他的代表作《茫茫夜》,并以此为名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这是他较长期地生活在农村,亲自看到感触到广大农民要活要革命情景的创作成果。
1935年,蒲风赴东京,积极参加"左联"东京分盟的活动,和留日进步青年组织"诗歌座谈会",与雷石榆、林林等创办《诗歌》杂志。同时,与国内诗人保持着密切联系。这年出版了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其中《铁流》一节,在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春夏间,蒲风自东京回国,怀着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写下了《我迎着风狂和雨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为着祖国,将"汇合起亿万的铁手",迎着狂风暴雨"顽强战斗",夺取胜利的坚强信念。这年夏末,他应聘自青岛经上海到福州,在福建学院附中(现福州市第二中学)担任高中国文教员。他一边教书,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还花费心血培养青年诗人。在福州期间,他与学生叶可根(现在台湾)合译了《普式庚诗抄》,后在广州由诗歌出版社出版。
1937年1月中旬,蒲风到汕头。经友人介绍,在当地星华日报社工作,并发起召开汕头文艺座谈会,开展诗歌活动。5月中旬到厦门,和青年诗人童晴岚、陈胜子等发起组织诗歌座谈会,他当选为理事,并主编会刊《厦门诗歌》,抗战爆发后,蒲风积极参加厦门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是大会主席团五个成员之一,并当选为执行委员。8月中旬,他离开厦门到广州,与当地诗友黄宁婴等人组织召开"广州诗歌座谈会",参加编辑《广州诗檀》;10月下旬经蒲风建议《广州诗坛》改名为《中国诗坛》,他仍担任编务工作。
这一时期,他以新诗歌运动为己任,到处奔走活动。几年内他又出版了《生活》《钢铁的歌唱》《摇蓝歌》《抗战三部曲》《取火者颂》《在我们的旗帜下》《黑陋的角落里》和第二部长篇叙事诗集《可怜虫》还写了不少街头诗、明信片诗等。
为了实现创作、诗歌大众化的理想,他在诗歌理论上, 对新诗的民族形式方面作了认真的探讨,写了《抗战诗歌讲话》、《现代中国诗坛》、《序评集》等。1935年他在《诗歌季刊》上发表的《五四到现在的中国诗坛鸟瞰》,对于不同流派的新诗做了概括的分析,宣扬了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方向,以及评介了一些有影响的诗人和作品。
[[File:蒲风1.jpg|缩略图|[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1ff0c966c80ae360.jpg 原图链接]]]
1938年,是蒲风生活、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他决定参军,响应中共提出的"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号召,用"黄风"的笔名,进入国民党陆军154师922团任团部书记室主官,上尉军衔。该团团长吴履逊原是十九路军军官,曾与日本侵略军作过战。蒲风在该部队受到尊重,继续不断创作,出版了明信片诗集《真理的光泽》,整理了他自己翻译的俄国诗人勃洛克的长诗《十二个》。
同年秋,他奉命赴广州接收广批抗日青年学生回部队,途经增城遇日寇轰炸,与部队失去联络而潜回家乡(注:其间曾有人误传蒲风是役牺牲,亦有人著文悼之)。应聘在梅县国光中学任教,仍热心于诗歌创作活动,曾创办《七日诗刊》,主编《风云》半月刊,与诗友合编《中国诗坛(岭东刊)》,参加编辑《战时文艺》(月刊)。他总是倡导以诗歌为武器,积极投身于当地的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春,他在梅州国光中学与学生谢培贞(后改名于斐,笔名白鸽、天贞,福建连江人)结婚。8月,偕同新婚不久的妻子离开梅州,到广西桂林第八路军办事处,由办事处主任李克农介绍前往抗日民主根据地。带领同行数十人,经湖南、江西,穿过重重封锁线,克服了许多困难,于这年初冬抵达皖南新四军军部。在战地,他写了大量的墙头诗、传单诗、明信片诗、短诗、歌词等,鼓舞部队战士奋勇抗日。曾在淮南的一次战斗后,用通俗语言写过一篇叙事诗《帕米岗》,并在群众大会上朗诵,给与会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是他一生中既拿枪杆子又拿笔杆子,是战士又是诗人的光辉一页。
1942年,蒲风因皖南事变突围后,过度紧张的行军生活使他肺病复发,终因抢救无效,于8月13日在安徽省天长县逝世,年仅32岁。当地抗日根据地曾印出悼念蒲风逝世专刊;地方行署负责人方毅主持追悼会并与战友们一道护送遗体至墓地。蒲风遗体埋葬在该县半塔镇、汉间镇、新埔镇之间葛家巷附近小村落--座土丘上(今属江苏省盱眙县)。他逝世前,曾在一首诗里写下如下的句意:假如我战死,葬我时,把我的头朝向南方,朝向我亲爱的故乡!这说明诗人多么热爱他亲爱的故乡啊!
蒲风一生先后创作诗集十五部,诗歌及文艺论著四部(其中《序诗集》未出版),译诗两部。另有两本日记,其中一本十分完好,记录了1937年1月至1938年1月,他在福州、汕头、厦门、广州、香港等地工作、生活、创作,以及开展新诗歌运动的详细情况。他的诗不仅流传到香港和南洋,还不断被日本、苏联学者译介给外国读者。日本学者、诗人秋吉久纪夫教授六十年代开始研究蒲风,曾于1985年春专程到中国福州、广州、上海等地寻访蒲风遗迹,后在日本文坛发表了《蒲风在日本的创作活动》、《蒲风的明信片诗》、《蒲风的讽刺诗》等六篇论文。
蒲风的诗歌创作始终坚持为人生,为现实服务。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迹已载人《辞海》、《中国文学家辞典》、《革命烈士传》、《新四军人物志》、《中国现代文学吏》、《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 著作书目 ==
《普式庚诗抄》 俄国普式庚著,与叶少根合译,1938,诗歌出版社
== 参考资料 ==
{{reflist}}
2,5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