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蔓耗镇由原蔓耗镇与原黄草坝乡于2003年8月底合并成立。位于个旧市区东南部红河北岸,是个旧市、蒙自县、屏边县河口县金平县元阳县六县市的结合部,个金公路、蒙金公路、昆河复线穿境而过。截至2007年,蔓耗镇的国土总面积103.27平方千米,镇内辖6个村委会,21个村民小组,全镇农村总人口6598人(2017),辖区内主要居住着彝、壮、傣、苗、布依、哈尼、汉等13个民族。[1]

目录

概况

蔓耗镇位于个旧市东南部,红河北岸,面积103.27平方千米,人口6598人(2017),有彝、汉、苗、傣等民族。辖黄草坝、黄木树、阿龙古、蔓耗、马堵山、牛棚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蔓耗,距市区43千米。地属山区和半山区河谷,南、北高差大,山高、坡陡、谷深。红河、绿水河流经境内。昆(明)那(发)、阿(土)河(口)公路穿境。

沿革

1951年属蒙自县,1958年属冷泉公社,1977年划入个旧市属卡房公社,1981年设立黄草坝公社,1984年改为黄草坝区,1989年改为蔓耗镇、黄草坝乡。1997年,蔓耗镇面积33.3平方千米,人口2401人,其中彝族占52.7%,镇政府驻蔓耗村,辖蔓耗、一道沟、牛棚、坡头、马堵山、蔓耗黑冲、乍马孔、西都底8个村委会(未设行政村);黄草坝乡面积42.1平方千米,人口0.27万,其中彝族59.1%,苗族占18.1%,乡政府驻黄草坝村,辖黄草坝、黄木树、阿龙古3个行政村。2003年8月底,撤销黄草坝乡、蔓耗镇,合并设立新的蔓耗镇。面积103.27平方千米,辖4个村委会,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563人,其中农业人口4606人。[2]

基本概况

蔓耗镇东邻屏边县,东南面与河口接壤,距国家级口岸—河口95公里,南面与金平县隔河相望,距省级口岸—金平75公里,北面和西面与蒙自县毗邻,距省级开发区州府所在地—蒙自62公里,西南面与元阳县相距55公里,距屏边大围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8公里,距个旧市区84公里,是个旧市的南大门。

资源环境

蔓耗镇境内最高海拔1309米,最低海拔镇机关所在地150米,海拔高差1159米,形成了三种气候带,海拔600米以下,属北热带气候,年均气温22.9℃;海拔600米至1309米的辖区为南亚热带气候和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在18.7℃。全年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15℃,年平均气温为23℃,年降雨量为1280毫米。由于光热条件优越,适宜香蕉、芒果、木薯、花生、甘蔗、小米辣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是发展热带作物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

蔓耗镇政府以东为国家级热带雨林保护区,以北为省级董棕林保护区,其面积高达15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3.9%。1996年蔓耗被列入“省级风景名胜旅游区”、“省级热带旅游保护区”(2002年11月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千里边疆文化长廊”。跨入全国《1000名名镇》行列。

蔓耗镇在辖区内现有212省道、漠八线、漠河线、蒙金公路、蒙新公路等公路干线均由境内通过,为全镇的农副产品运输、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的保证。[3]

经济发展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2007年完成农村社会经济总收入3390万元,比2003年的2392万元增长41.7%,年均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3075元,比2003年的1991元增长 54.4%,年均增长10.9%。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2007年地方财政总收入480万元,比2003年的85.4万元净增394.6万元,年均增长92.4%;上划中央两税150万元,比2003年的32万元增长118万元,年均增长74%。

基础设施

截至2007年,在水利基础设施上,镇政府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利用世行贷款建设了黄草坝、蔓耗两个自来水厂,解决了两个片区人民群众饮水困难和不卫生的大问题。蔓耗自来水厂由于蒙新高速公路的修筑,造成水质受污染,水源堵塞,蔓耗集镇中心所在地生产、生活用水不能正常供给,针对这一情况,在原投资6.1万余元对供水管道进行维修,购买净水设备的基础上,镇政府通过多方筹措,投资170余万元,彻底解决了蔓耗集镇中心饮水不卫生问题。为保证农业生产灌溉用水的需要,镇政府多方筹措资金,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义务投工8000余个,清理修复了黄草坝马店冲水沟、马堵山炼厂沟等10条灌溉沟渠,共清理水沟土石方15000余方,疏通饮用水管道5000余米,极大地保证了2008年春季田间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全镇共建设了黄草坝、蔓耗两个农贸市场和黄木树、马堵山香蕉交易市场,解决了该镇和周边地区农民群众农产品交易难的问题。

对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牛棚村委会坡头村小组进行搬迁,镇政府作了认真的规划,先后拔款10.8万元资金,用于补助兑现到搬迁户和修建水池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等。

投资5万余元在坡头、小蔓堤架设高压输电线路,实施村村通电工程,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投资10万元,完成了上平田、水头、九股水三个村民小组的有线电视工程,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节目。[4]

文化教育

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正常开展,九年一贯制教育教学体系形成,顺利实现了黄草坝小学教职员工,在校学生与十六中的合并,教育教学改革总结了经验,树立了典型,填补了在黄草坝无幼儿园的空白。至2007年,小学生入学率达到了99.2%,中学生入学率达到了96.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