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蔓荆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蔓荆子,中药名。别名: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蔓荆、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风、白背草。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山东、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味辛、苦,性微寒。归肺、膀胱肝经。其主要功效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除湿处关节。常用于外感头痛,偏正头风,昏晕目暗,赤眼多泪,目睛内痛,齿龈肿痛湿痹拘挛

产地

单叶蔓荆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 蔓荆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相关论述

①《本草纲目》:“蔓荆实,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②《本草经巯》:“蔓荆实,神农味苦,微寒,无毒;《别录》加辛平温。”察其功用,应是苦温辛散之性,而寒则甚少也。气清味薄,浮而升,阳也。其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风头痛、脑鸣、目泪出者,盖以六淫之邪,风则伤筋,寒则伤骨,而为寒热,甚则或成湿痹,或为拘挛;又足太阳之脉,夹脊循项而络于脑,目为厥阴开窍之位,邪伤二经,则头痛、脑鸣、目泪出。此药味辛气温,入二脏而散风寒之邪,则诸证悉除矣。邪去则九窍自通,痹散则光泽脂致。其主坚齿者,齿虽属肾,而床属阳明,阳明客风热,则上攻牙齿,为动摇肿痛,散阳明之风热,则齿自坚矣。去白虫、长虫者,假其苦辛之味耳。
③《本草汇言》:“蔓荆子,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前古主通利九窍,活利关节,明目坚齿,祛除风寒风热之邪。其辛温轻散,浮而上行,故所主头面虚风诸证。推其通九窍,利关节而言,故后世治湿痹拘挛,寒疝脚气,入汤散中,屡用奏效,又不拘于头面上部也。”
④《本草新编》:“蔓荆子,佐补中药以治头痛最效,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恃一味,欲取胜于俄顷,则不能。”[1]

生理特性

落叶灌木,罕为小乔木,高1.5-5米,有香味;小枝四棱形,密生细柔毛。花期7月,果期9-11月。适应性较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但喜温暖湿润,土壤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较好。耐盐碱,在酸性土壤上生长不良。单叶蔓荆生长海滨沙滩地及湖畔,亦有栽培;蔓荆海边、沙滩、河边、平原及村寨附近。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晒干。

用法用量

5-10g。

入药部位

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

味辛、苦,性微寒。

归经

归肺、膀胱、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除湿处关节。

主治

外感头痛,偏正头风,昏晕目暗,赤眼多泪,目睛内痛,齿龈肿痛,湿痹拘挛。

蔓荆子的功效与食用方法及禁忌

1蔓荆子粥

材料:蔓荆子100克,粳米2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蔓荆子研碎,加水2000毫升,搅拌,过滤取汁,入淘净的粳米煮粥,药汁少再加水,以文火慢煮至汁稠黏时,加入白糖调匀后停火起锅食用。

用法:每日2次,稍凉服。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齿痛、头痛、目赤肿痛、昏暗多泪、湿痹拘挛等。

禁忌: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及胃虚者不宜服用。<br.


2头痛神方

材料:沙参30克、川芎30克、细辛15克、蔓荆子6克。

做法:上药混合后加水400毫升,煎煮至300毫升,加酒100毫升,每日早晨服1剂。

功效:治头痛。[2]


3凉疳丸

材料:防风15克、苦参15克、龙胆草15克、蔓荆子15克、玄参15克。

做法:将上药研为末,猪胆糊丸,似绿豆大。

用法:一次服2丸,茶清下。

功效:治小儿疳,眼赤烂


4清浊饮

材料:滑石9克、木通6克、蔓荆子3克、粉甘草12克。

做法:上药混合后以水煎煮,空腹时服用。

功效:治赤白浊。


5蔓荆子烩面

材料:蔓荆子3克,猪瘦内50克,小墨鱼1条,鱼圆30克,绿豆芽60克,葱、胡椒、盐及鸡汤等作料各适量,面条125克。

做法:

1、蔓荆子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待煎至半量水时,用布滤去药渣,留汁备用;猪肉切成丝,墨鱼切成约1厘米见方的块,鱼圆切成小片;将面条放在滚水里煮一下,捞起,滤水备用。

2、锅内放猪油1大匙,以中火熬熟,将肉丝下锅炒,至变色时加绿豆芽再炒,在绿豆芽出水时,将待用之墨鱼、鱼圆一同投锅,略炒一下,随即加入鱼汤或鸡汤或海带汤,并加盐等,待汤煮沸,下面条,加入蔓荆子汁,略煮后加葱花调味即可。

用法:每日1次,当正餐吃。

功效:健脑益智聪耳明目

作用:适用于头痛头晕、目糊耳鸣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者食用。

禁忌:血虚有火者慎用。[3]

参考来源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