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蔡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蔡庄归属虞城县芒种桥乡管辖。位于芒种桥乡东西1.5公里处。坐落在商(丘)永(城)公路北面,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而享有盛名。全村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1800人口,耕地2000余亩,土地肥沃,气候湿润,盛产五谷杂粮,蔬菜。主要以庄稼,蔬菜增进村民的收入。村民团结一致,与时俱进,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村为原则,实现了家家机械化,户户是楼房,呈现金碧辉煌,欣欣向荣的景象。[1]

佛教庙宇

沭阳县万匹乡蔡庄村,有一座佛教庙宇,名曰"清凉寺"。此寺虽然不大,而且立于乡间,但它有着十分盛旺和具有深重意义的历史。

清凉寺曾用名清凉社、清凉监院,始建于明末。当时,蔡庄原名"胜福庄",因此,清凉寺史称"胜福庄清凉社"。明清交替时,战乱频繁,这座不甚出名的寺庙逐渐衰败,和尚出走,殿堂残存几毁。

清朝建立政权初期,许多地方汉人不服统治,满汉对立情绪严重。朝廷为了笼络人心,在祭孔尊儒的同时,令各地官员修庙敬佛,以安民心。通过这些庙宇,不仅宣扬与世无争的佛家思想,还敬奉中国古代忠于君王的模范人物,以调和汉人对满人的对立情绪。康熙十四年(1675年)前后,浙江籍进士邵岳斗任沭阳知县,他认为沭北一带需要重点设置"教化"百姓的基地,便大力支持复兴和扩建清凉社。经胜福庄村民及县内外诸多佛界信士全力捐资,第一次重建清凉寺大殿。邵知县调来许多能工巧匠,拆残庙建新寺,至康熙十六年(1677)秋建成。该寺分前大殿、中殿、后大殿,整个寺庙结构秀美、色调幽雅,殿脊上一律饰以金黄色琉璃瓦,在蓝天白云映衬下金碧辉煌,庄严富丽。三殿内共供有神像102尊,神像内容出现佛教和儒道调和的现象,既有佛像又有英雄神、文化神。其中,最大的神像是头顶殿梁的关云长。此外,僧堂、厨库等附属建筑。清凉社重建完毕时,邵知县还邀请监察御史徐越、翰林院学士陈延等人书写碑文以作纪念。

清凉寺

位于沭阳县城北23公里处的万匹乡有一村曰蔡庄,原名胜福庄。清雍正二年,此地有一姓蔡男丁蔡伯喈,此人才华横溢,中了状元。皇帝为加封新科状元,在蔡庄盖状元府并在府前竖一百尺旗杆以示庆贺,故此村又称"胜福庄"、"旗杆庄",后更名为蔡庄。该村有一千年古寺--清凉寺,据《庙志》记载,蔡庄清凉寺系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中五台山上的清凉寺分寺。

传说清凉寺始建于汉朝末期。有史可考的是,公元821年,唐中宗赴泰山朝圣后携皇后南下蔡庄,农历二月十九日于清凉寺降香后喜得太子,故龙颜大悦,下诏册封清凉寺为"百子庙"。时至今日,到蔡庄清凉寺"扣百子"的习俗一直广为流传。特别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蔡庄"百子"庙会,许多地方的善男信女和商贾游客云集于此,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皇帝微服私访

据说,康熙年间,皇帝微服私访路经蔡庄清凉寺,见唐皇册封,感怀古寺千年香火不能湮灭,于是再拔皇银,修庙宇,建大殿。由此,清凉寺迎来了唐、清两个极盛的历史时期。为记述这一历史,该寺众僧立碑镌石,永传后世,至今位于大殿两旁的两块庙碑上镌刻有清朝大学士陈廷敬(陈廷敬乃《康熙字典》主编)手迹。其一文曰:唐熙二十二年菊月(1684年),重修大殿记,陈廷敬撰词;另一文曰:胜福庄清凉社院置常住斋僧福田记。碑文历经沧桑,但至今清晰可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清凉寺历经千年的见证。

龙泉井

现寺院西北有一古井,名曰"龙泉井"。建于明朝末年,传说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都要来蔡庄驻足,让自己的白龙马在此畅饮一番。井上有一八角亭,乾隆手书楹联一幅:一井有泉通东海,四时无雨露天浆。故此井又称"饮马井"。该井水质甘醇,入口清爽,村人极喜饮之,数百年来,每年都有外地人来此取水,作酿酒之用。文革过后,村民重修龙泉井时,工匠在井底发现一条斗粗蟒蛇,盘曲时直径两米有余,村人大骇,不敢施工,四乡闻之,纷纷观奇。次日,寺中主持于井前立一香案,大作法事,顷刻间,蟒蛇循去,从此不见踪影。

蔡庄清凉寺历经沧桑,残存无几,但令人欣慰的是,1995年以来,经过地方的大力支持和现清凉寺主持释开通大师的四处云游,清凉寺的五间后殿已经建成使用,前山门殿正在重建之中,不久清凉寺将重现昔日风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