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蔣中正

移除 8,93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Officeholder
| name = 蔣中正
| image = [[File:蔣中正.jpg|thumb|居中|[http://m.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638189 原圖連結]]]
| office = [[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第1-5任]][[中華民國總統|總統]]
| term_start = 1950年3月1日
'''蔣中正'''{{BD|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catIdx=C蔣}},[[幼名|原名]]瑞元,[[譜名]]周泰,[[訓名|學名]]志清<ref name=5上 />{{rp|15}} ,後改名中正,字介石<ref>{{cite book |author=梁世和 |chapter=〈導言 蔣介石與國學〉 |editor = 梁世和 編注 |title=《蔣介石講國學》 |year=2011 |publisher=河北人民出版社 |location=石家莊 |ISBN = 978-7-202-05730-8 |quote=名和字用典均出自《[[易经]]·豫卦》……六二爻辭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朱熹《周易本義》解釋說:「豫雖主樂,然易以溺人。溺則反憂矣。卦獨此爻,中而得正。是上下皆溺於豫,而獨能以中正自守守,其介如石也。其德安靜而堅確,故其思慮明審,不俟終日,而見凡事之幾微也。」}}</ref>,浙江[[奉化]]人<ref name=石 >{{cite book |author=嚴如平 |chapter=〈蔣介石〉 |editors=李新、孫思白、朱信泉、趙利棟、嚴如平、宗志文、熊尚厚、婁獻閣 主編 |title=《[[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year=2011 |publisher =中華書局 |location=北京 |ISBN=978-710-10-7999-9 }}</ref>。[[中華民國|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ref name=事I >{{cite book |editor =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 |title=《[[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year=1989 |ISBN=978-7-5000-0242-0 }}</ref>。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ref name="5下">{{cite book |authors=師永剛、張凡 編著 |title=《蔣介石:1887~1975.下》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華文出版社 |year=2011 |ISBN=978-750-75-3486-3 }}</ref>。此外歷任[[陸軍官校|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教[[新教]][[洗禮]]<ref name="生">{{cite book |author = 漆高儒 |title=《蔣經國的一生》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 = [[傳記文學出版社]] |ISBN = 9578506074 }}</ref>{{rp|187}}。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孙逝世后組织[[国民革命军北伐]],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蔣领导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行宪|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中華民國总统]]。在[[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中興|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 家庭背景 ==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Family of young Chiang Kai-Shek.jpg|蒋介石(右)、元配毛福梅(左)、母親[[王采玉]](中)与蒋经国(前)</gallery>
蔣自稱是[[後梁]][[明州 (开元)|明州]][[評事]][[蔣宗霸]]及[[宋代]][[光禄大夫]][[蔣浚明]]後人<ref>{{cite book |author=蔣介石 |chapter=〈先考系序〉 |title=《武嶺蔣氏宗譜》卷一 |location=南京 |date=1948-06-11 }}</ref>{{rp|2}}。曾祖父蔣祈增,字懷盛;祖父[[蔣斯千]],字玉表;父親[[蔣肇聰]],[[齋號]]肅庵,或字肅菴;母親[[王采玉|王-{采}-玉]]{{rp|70}}。父親蔣肇聰繼承祖業在奉化溪口鎮經營玉泰鹽鋪,於蔣八歲時去世<ref name=石 />{{rp|1461}}。蔣家的地產也包括:竹林、梯田茶園,讓蔣家當時成為溪口鎮的五大首富,但仍不算鄉紳等級<ref>Richard H. tawney, Land & Labor in China, p.40</ref>。據《[[蔣介石傳 (2013年)|蔣介石傳]]》作者嚴如平在浙江奉化實地考察並查閱有關史料,蔣家世清楚,曾有傳說蔣父是河南許昌縣衙師爺,蔣母先前嫁給許昌鄭氏,[[蒋介石原籍许昌说|蔣是出生在許昌之鄭三發子]]云云,不確{{rp|1461}}<ref>{{cite web |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3_01/04/20781058_0.shtml |title=蒋介石不姓蒋实姓郑 真正籍贯在河南省许昌? |publisher=凤凰网历史 |date=2013-01-04 |accessdate=2014-10-15 }}</ref>。蔣由母親王采玉撫育成人,對母親頗為孝順{{rp|1461}}。1921年6月14日,蔣母親[[王采玉|王太夫人]]去世,蔣回家奔喪,孫中山派陳果夫作為個人代表參加葬禮,還親筆題「蔣母之墓」四個字{{rp|460}}。
=== 夫人及兒子 ===
{{main|毛福梅|姚冶誠|陳潔如|宋美齡|蔣經國|蔣緯國}}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Mao Fumei.jpg|毛福梅(1882年 - 1939年)
File:Yao Zhicheng.jpg|姚冶誠(1887年–1966年)
File:Chen Jieru.jpg|陳潔如(1906年–1971年)
</gallery>
蔣原有妻妾,1901年在家鄉同[[毛福梅]]結婚,1910年生[[蔣經國]]{{rp|1467}}。1921年毛福梅出為王采玉義女{{rp|187}}。1912年,蔣在上海納[[姚冶诚]]為[[側室|妾]]。1921年12月5日,蔣与[[陳潔如]]之婚禮在[[上海永安公司大樓]]裡之[[大東旅社]]舉行,[[張靜江]]是證婚人。1927年8月,陳潔如被哄退,離開上海前往美國<ref name=5下 />{{rp|168}}
=== 少年習文 ===
{{seealso|顧清廉}}<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File:Chiang Kaishek in Baoding Military Academy.jpg|1907年夏天蔣入保定軍校就讀</gallery>
[[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1887年10月31日)[[午]]時,蔣生於浙江奉化[[武嶺]]溪口镇玉泰鹽舖樓上<ref name=5上 />{{rp|70}}。蔣五歲入塾,自稱「幼性頑鈍,弗受繩尺」;蔣在私塾誦讀「四書」「五經
」及文史典籍10餘年,深受傳統文化思想熏陶<ref name=石 />{{rp|1461}}。通過報刊和其他信息之影響,蔣打算到外面世界去追尋出路<ref name=化 />{{rp|9}}。
=== 投筆從戎 ===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jiangjp.jpg|蔣留學日本時留影
File:Chiang-Kai-shek 24.jpg|蔣在日本聯隊入伍留影,時年24岁
</gallery>
1906年4月東渡日本,肄業於[[東京]]清華學校,結識在警監學校學習之[[陳其美]],受到反清思想影響<ref name=石 />{{rp|1461-1462}}。蔣沒有像當時許多人那樣選擇理工及教育等和社會發展有關之科目,而是選擇這條和傳統中國文化人並不相契之道路<ref name=化 />{{rp|10-11}}。蔣试图就讀軍校,因为日清协议,他不是清政府官方保送,到日本後,因非公費留學不能入軍校<ref name=傳1 >{{cite book |editor=[[王成斌]]等[[主編]] |title=《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解放軍出版社]] |year=1998 |isbn=7506502615 }}</ref>{{rp|458}}。同年冬返回中國,翌年夏考入清政府開辦之通國陸軍速成學堂(即保定軍官學校前身),習炮兵<ref name=石 />{{rp|1462}}。
1908年春被選送日本留學,入[[東京振武學校|振武學校]]學軍事;隨由陳其美介紹加入[[中国同盟會|同盟會]],參與反清革命活動<ref name=石 />{{rp|1462}}。1910年蔣與[[孫中山]]在日本會面<ref name=5上 />{{rp|120}}。蔣1910年11月從振武學校畢業時,其總成績在62名畢業生中,排名第55,倒數第八,不能算是優秀<ref name=月 >{{cite book |author=黃自進 |chapter=〈蔣介石在日本學習的一段歲月〉 |title=《阻力與助力之間:孫中山、蔣介石親日、抗日50年》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九州出版社 |year=2015 }}</ref>{{rp|53-84}}。1910年冬振武學校結業後<ref name=石 />{{rp|1462}},和張群編入[[高田市|高田]]炮兵[[第13師團 (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當[[軍官|士官]]候補生<ref name=傳1 />{{rp|458}},受到嚴格軍事訓練<ref name=石 />{{rp|1462}}。蔣分配至日軍野戰炮兵第19[[联队 (日本)|聯隊]]實習,倒是表現相當不錯<ref name=月 />{{rp|53-84}}。振武學堂是1903年由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所創立之日本國立軍人養成學校,是為了預計進入陸軍士官學校,或陸軍戶山學校就讀之清國留學生,而特別設置之預備教育學校<ref name=這 >{{cite book |author=[[宮脇淳子]] |year=2015 |orig-year=2011 |title=《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來自日本右翼史家的觀點》 |location=[[新北市]] |publisher=八旗文化 |isbn=978-986-5842-66-6 }}</ref>{{rp|246}}。所學課程以軍事科目和[[日本語]]為主;高度軍事化教育,造成蔣強烈軍事化思維<ref name=化 />{{rp|13}} 。後來晉升[[上等兵]]<ref name=5上 />{{rp|79}}。1911年6月,晉升炮兵一等兵;8月,晉升炮兵伍長;若非因辛亥革命回國,12月蔣已確定晉升軍曹<ref name=月 />{{rp|53-84}}。蔣為將自己學歷作實,以捐會費為名,派其副官陳銘閣到北京[[米市胡同關帝廟|米市胡同]]南兵馬司,找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6期同學會總會負責人劉宗紀,要他將蔣說成是日本士官學校第6期畢業,並捐款5萬[[大洋]]<ref>{{cite web |url=http://www.people.com.cn/BIG5/198221/198819/198859/12667706.html |author=彭紀 |title=孫中山蔣介石學歷也造假 |publisher=[[人民網]] |date=2010-09-08 }}</ref>。
=== 參與革命 ===
{{main|二次革命|護法之役|護國之役}}
{{seealso|中華革命黨|洪憲帝制|袁世凱|孫中山|陳其美|陶成章|蔣經國|蔣緯國}}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Huang and Jiang.jpg|[[黃郛]](左)與蔣攝於1907年
File:Chiang Kai-shek in 1912.jpg|蔣第一張西裝照攝於1912年
</gallery>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消息傳到日本,蔣和張群等即由[[长崎市|長崎]]乘趁日輪回中國,10月30日抵[[上海]];11月3日陳其美奪取上海,並為攻佔南京聚集力量<ref name=傳1 />{{rp|458}}。蔣奉陳其美委派,任敢死隊隊長,與[[王金發]]等人率領隊員百餘人赴杭州,參加11月4日光復浙江之役<ref name=石 />{{rp|1462}}。不久返回上海,任滬軍第五團團長<ref name=石 />{{rp|1462}}。蔣隶属第二师,師長[[黄郛]],旅長是[[張宗昌]]<ref name=傳1 />{{rp|458}}。時與滬軍都督陳其美、督署參謀長黃郛甚為相投,遂結為異姓兄弟<ref name=石 />{{rp|1462}}。蔣被認為是黨內有數之軍事人才<ref name=化 />{{rp|14}}。
1916年2月14日,蔣率黨人[[楊虎]]等襲取[[江陰]][[要塞]],五日後因內部叛變,同行者皆退出<ref name=史 />{{rp|34}}。6月初孫中山任命蔣為中華革命軍東北軍任參謀長,難著成效;及袁氏暴斃,[[居正]]去北京,由[[許崇智]]代其職,呈請解散,蔣乃赴北京觀察政局,同年秋復回上海<ref name=史 />{{rp|34}}。蔣先後與張靜江、許崇智等人焚香換帖,結拜為異姓兄弟<ref name=石 />{{rp|1462}}。
=== 護法運動 ===
{{main|護法運動|張勳復辟|北洋軍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漳州戰鬥|六·一六事變}}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Chiang_Kai-shek-young.jpg|青年蔣任第二支隊司令時之標準戎裝像,1918年
</gallery>
1918年2月,海軍總長[[程璧光]]為[[舊桂系|桂系]]所刺殺,孫益無所恃,乃電召蔣赴廣東以為助,3月11日蔣奉派赴汕頭,出任援閩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ref name=史 />{{rp|38}}。蔣奉派到粵軍中工作,先任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繼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指揮所部攻取[[大埔縣|大埔]]、[[永泰县|永泰]] <ref name=石 />{{rp|1462}}。
 
1920年,孫命蔣、[[朱執信]]等赴福建[[漳州]],促陳炯明等回師廣州;10月5日,蔣抵[[汕頭]]總部策定作戰計劃<ref name=史 />{{rp|39}}。1920年與張靜江、戴季陶、陳果夫等人在上海合股經營證券買賣,成為交易所「恒泰號」經紀人,曾以所獲部分資助粵軍及其他革命事業<ref name=石 />{{rp|1462}}。經過一年時間,賺了一百萬元,為孫中山籌措了一筆活動資金<ref name=傳1 />{{rp|459}}。
=== 政壇崛起 ===
{{main|國民革命軍東征|陳炯明}}{{seealso|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 作為一個對時事相當敏感之人物,蔣對當時波及全國之新文化浪潮有所了解。1922年1月,蔣應孫中山之召抵桂林,因所提先回廣州鞏固後方再圖北伐之建議未被孫採納,於4月返上海<ref name= 石 />{{rp|1463}}。6月16日,[[陳炯明]][[陳炯明事件|發動武裝]],孫避往[[永豐艦]],6月18日電蔣「盼速來」<ref>{{cite book |author=孫中山 |title=《孫中山全集》第6卷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86 |quote=時蔣介石在寧波,通訊聯絡以蔣緯國名代。 }}</ref>{{rp|152}}。6月29日,蔣抵廣東;自是,蔣每日跟從孫中山,指揮海軍沿省河進攻叛軍,直到8月9日聞北伐軍回師失利消息,蔣始侍孙離粵赴上海,8月14日抵滬<ref name=史 />{{rp|40}}。蔣撰寫《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孫親為作序,贊蔣「日侍余側,而籌策多中,樂與余及海軍將士共生死」,蔣由此博得孫很大信任和重用,大大提高政治聲譽;10月,孫編組「東路討賊軍」討伐陳炯明,任許崇智為總司令兼第二軍軍長,蔣為第二軍參謀長,蔣感到「軍中將領,界限甚深,每相排擠」,不久便離開福建回到上海<ref name=石 />{{rp|1463}}。當時孫派蔣到福建去,和[[安福俱樂部|安福系]]軍閥建立聯繫;在他們幫助下,孫於1923年回到廣州<ref name=齡 />{{rp|45}}。在上海,[[同鄉]][[虞洽卿]]指點蔣:拜[[青幫]]頭號老大[[黃金榮]]為師<ref name=黑 >{{cite book |author=傅林 |title=《黑白民國》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九洲出版社 |year=2015 }}</ref>{{rp|24114}}。
1922年1月,蔣應孫中山之召抵桂林,因所提先回廣州鞏固後方再圖北伐之建議未被孫採納,於4月返上海<ref name=石 />{{rp|1463}}。6月16日,[[陳炯明]][[陳炯明事件|發動武裝]],孫避往[[永豐艦]],6月18日電蔣「盼速來」<ref>{{cite book |author=孫中山 |title=《孫中山全集》第6卷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86 |quote=時蔣介石在寧波,通訊聯絡以蔣緯國名代。 }}</ref>{{rp|152}}。6月29日,蔣抵廣東;自是,蔣每日跟從孫中山,指揮海軍沿省河進攻叛軍,直到8月9日聞北伐軍回師失利消息,蔣始侍孙離粵赴上海,8月14日抵滬<ref name=史 />{{rp|40}}。蔣撰寫《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孫親為作序,贊蔣「日侍余側,而籌策多中,樂與余及海軍將士共生死」,蔣由此博得孫很大信任和重用,大大提高政治聲譽;10月,孫編組「東路討賊軍」討伐陳炯明,任許崇智為總司令兼第二軍軍長,蔣為第二軍參謀長,蔣感到「軍中將領,界限甚深,每相排擠」,不久便離開福建回到上海<ref name=石 />{{rp|1463}}。當時孫派蔣到福建去,和[[安福俱樂部|安福系]]軍閥建立聯繫;在他們幫助下,孫於1923年回到廣州<ref name=齡 />{{rp|45}}。在上海,[[同鄉]][[虞洽卿]]指點蔣:拜[[青幫]]頭號老大[[黃金榮]]為師<ref name=黑 >{{cite book |author=傅林 |title=《黑白民國》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九洲出版社 |year=2015 }}</ref>{{rp|114}}。
 
=== 一次國共合作 ===
{{main|蒋中正考察苏联|聯俄容共|孫文越飛宣言|蘇俄在中國}}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1923 Chiang Kai-shek.jpg|蔣身穿軍服,攝於1923年
File:孫中山任命蔣中正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的委任狀.jpg|孫中山任命蔣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之委任狀
</gallery>
1923年2月17日,孫特任蔣為大元帥行營參謀長<ref name=5上 />{{rp|112}}。8月,蔣奉孫派遣,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一行四人赴蘇聯學習考察,歷時三月餘:蔣對蘇聯軍隊實行政治委員、黨代表制深表贊賞;對其軍械武器之研究與進歩,也認為可與歐美各國相競爭;但對於蘇聯沒有同意蔣在[[庫倫]]建立軍事基地、向北京進攻之軍事計劃很失望,對於蘇聯之外蒙古政策很反感,認為蘇聯沒有放棄其「侵略」之野心,因而認為蘇聯對中國之援助是別有用心;蔣還認為蘇維埃政治制度是「專制主義」,與三民主義不相容,不能仿傚;蘇聯之行加深蔣對蘇聯之認識和疑慮<ref name=石 />{{rp|1463}}。蔣在蘇聯考察幾個月,正值列寧病重,看到[[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史達林]]和[[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斯基|托洛茨基]]內鬥,對蘇聯政治中「排斥異己」風氣盛行充滿失望<ref name=彎 >{{cite web |url=http://history.people.com.cn/GB/198305/198865/17263871.html |author=楊天石 |title=蔣介石對毛澤東的態度曾發生兩次180度大轉彎 |publisher=人民網 |date=2012-03-01 }}</ref>。孫在11月22日信中鼓勵蔣説:「能堅忍耐煩,勞怨不避乃能其於有成,若十日無進步,則不願幹,則直無事可成也。」<ref name=齡 >{{cite book |title=《外國人眼中的蔣介石和宋美齡》 |editors=岳渭仁、冬卉、向東華、曉晴 |publisher=三秦出版社 |location=西安 |isbn=7-80546-784-6 |year=1994 }}</ref>{{rp|45}}
=== 黃埔軍校 ===
{{main|黃埔軍校}}
{{seealso|廖仲愷|廣州商團事變|中蘇關係}}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孫中山與蔣介石.jpeg|孙中山在黃埔軍校开学典礼结束后,與蔣合影,1924年6月
File:Whampoa-Sun.jpg|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結束後,與蔣(中)、教導第一團團長[[何應欽]](左)、第二團團長[[王柏齡]](右)合影,1924年6月
</gallery>
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委蔣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ref name=5上 />{{rp|138}}。2月6日,蔣設陸軍軍官學校籌備處於廣州南隄<ref name=史 />{{rp|51}}。一個月後,蔣辞职,开始发放遣散費;4月,孫批復蔣“务须任劳任怨,百折不回,从穷苦中去奋斗,故不准辞职”<ref name=5上 />{{rp|138}}。4月9日,蔣對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講話,聲言「一定要仿傚俄國共產黨辦法」<ref>{{cite book |author=毛思誠 |title=《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 第十冊 |year=1937 }}</ref>{{rp|12}},獲得蘇聯顧問之好感和信任<ref name=石 />{{rp|1464}}。4月21日,蔣返回广州<ref name=5上 />{{rp|139}}。同年夏,蔣到校視事,5月3日<ref name=史 />{{rp|51}}。蔣在軍校極力樹立校長權威,培植個人勢力,重用[[何應欽]]、[[王柏齡]]等人<ref name=石 />{{rp|1464}}。蔣把軍校師生編組成教導團,成為保衛南方政權和統一廣東根據地之一支武裝,於當年10月與工團軍、農民自衛軍等合力平定[[廣州商團事變|廣州商團武裝事變]]<ref name=石 />{{rp|1464}}。
=== 中山艦 ===
{{main|中山艦事件}}{{seealso|西山會議|沙基慘案|胡漢民}}<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File:Chiang 1.jpg|蔣攝於1920年代File:Chiang 2.jpg|蔣攝於1920年代</gallery>
1925年2月,蔣參加[[國民革命軍東征]]討伐陳炯明<ref name=石 />{{rp|1464}}。6月,蔣回師廣州平定[[楊希閔]]、[[劉震寰]] <ref name=石 />{{rp|1464}}。8月20日,[[廖仲愷]]在廣州[[暗殺|被害]],國民政府組織「處理廖案特別委員會」,得到蘇聯顧問鮑羅廷信任和支持之蔣與[[汪精衛]]、許崇智為委員,被授予政治、軍事、警察全權,處理廖案及時局<ref name=石 />{{rp|1464}}。8月24日,蔣當上廣州衛戍司令<ref name=傳1 />{{rp|462}}。蔣先支持汪精衛將胡漢民驅送出國,繼而又將握有軍權之許崇智迫離廣州,收編粵軍部分師旅,一躍成為軍事實力首要人物<ref name=石 />{{rp|1464}}。蔣再次討伐陳炯明,將粵境叛軍全部肅清<ref name=石 />{{rp|1464}}。
1926年1月,蔣出席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向大會作軍事報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後又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ref name=石 />{{rp|1464}}。2月8日,蔣辭國民革命軍總監之職,2月9日再辭軍事委員會委員及廣州衛戍司令,汪精衛既不批准,亦不挽留<ref name=史 />{{rp|64}}。此時蔣以為汪精衛和蘇聯顧問某些舉措將削弱自己軍權,甚或被放逐蘇聯,乃於3月20日稱中山艦擅自行動密謀叛亂,宣佈廣州戒嚴,派兵逮捕海軍局代理局長、中國共產黨員[[李之龍]],包圍蘇聯顧問團住宅和省港罷工委員會,收繳衛隊和糾察隊槍支,製造「[[中山艦事件]]」<ref name=石 />{{rp|1464}}。
 
== 中年經歷 ==
{{main|國共關係|中國1930年代|中國1940年代|國民政府|對蔣介石的評價|李宗仁回憶錄}}
{{seealso|國民革命軍|汪精衛|張宗昌}}
 
=== 一次北伐 ===
{{main|國民革命軍北伐}}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Wang Jingwei and Chiang Kai-shek.jpg|汪精衛與蔣攝於1926年
File:Chiang1926.jpg|1926年7月9日,蔣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在廣州東校場誓师北伐时留影
</gallery>
由於中共中央執行[[共產國際]]命令之妥協方針,蔣在1926年5月中國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提出一系列限共防共之「整理黨務案」<ref name=石 />{{rp|1464}}。國民革命軍北伐,蔣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制定各個破敵方針<ref name=事I />{{rp|472}}。
 
在北伐軍7月11日攻克[[長沙]]後半個月,蔣率總司令部人員離廣州赴前線指揮作戰;8月23日在長沙召集軍事會議,決定北上進攻武漢<ref name=石 />{{rp|1465}}。北伐軍在攻克[[汀泗橋戰鬥|汀泗橋]]、[[賀勝橋]]後,於9月6日攻占[[漢口]]、[[汉阳 (武汉三镇)|漢陽]],[[吳佩孚]]部死守[[武昌地区|武昌]] ;蔣急於破城,幾次下令北伐軍攀城強攻均未奏效<ref name=石 />{{rp|1465}}。
 
1927年,蔣拒不出席3月在武漢舉行之中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ref name=石 />{{rp|1465}},全會選出蔣為武漢國民政府委員<ref name=職 >{{cite book |editors=劉壽林、萬仁元、王玉文、孔慶泰 |title=《民國職官年表》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1995 }}</ref>{{rp|380}}。蔣不斷派人與英、美、法、日等國聯繫<ref name=石 />{{rp|1465}}。3月,蔣在上海,連日召集秘密會議,與汪精衛等人商討「反共問題」,得到李宗仁等人支持;蔣下令取消上海特別市臨時政府;支持吳稚暉、張靜江等人在上海召開中央監察委員會議,通過吳稚暉提出之《查辦共產黨案》<ref name=石 />{{rp|1465-1466}}。
 
=== 寧漢分裂與四一二事件 ===
{{main|寧漢分裂|南京事件 (1927年)|四一二事件|中國國民黨清黨}}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Chiang Kai-shek 1926.jpg|蔣攝於1926年
File:1927年冯玉祥与蒋介石会面.jpg|冯玉祥(左1)与蒋(右3)会面,1927年
</gallery>
1927年,蔣離開上海赴南京,4月11日發出「已克復的各省一致實行清黨」之密令;4月12日蔣以調解「工人內訌」為名,解除工人糾察隊武裝;而此時正逢國民革命軍北伐之際,然而蘇聯代表鮑羅廷以及中共中央卻以“黨的力量在前,革命的力量在後”為理由意圖反對北伐;4月18日,蔣聯合胡漢民等人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政府對峙<ref name=石 />{{rp|1466}}。4月21日,軍事委員會自廣州遷移南京,[[寧漢分裂]]<ref name=史 />{{rp|69}}。四一二事件使國共反目,兩黨結下血海深仇;事件原因複雜,其中包括蔣和汪精衛爭奪領導權<ref name="彎" />,同時亦包括中共中央在北伐期間不斷滲透國民黨內部使部分右派黨員及將領不滿,並且無端於地方發起暴動、迫害其所謂的資產階級並掠奪其擁有合法財產等因素<ref name="周慧梅2013">{{cite book|author=周慧梅|title=民眾教育館與中國社會變遷|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Q1Qw99ZKrbEC&pg=PA30|date=2013-01-01|publisher=秀威出版|isbn=978-986-326-005-9|pages=30-31}}</ref>。
 
=== 對日正式宣戰 ===
=== 開羅會議 ===
{{main|開羅會議|開羅宣言}}{{seealso|宋美齡|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邱吉爾|史達林|約瑟夫·史迪威|魏德邁|中國之命運}}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Cairo conference.jpg|1943年,蔣介石、罗斯福及丘吉尔於開羅會議
File:Jiang Jieshi2.jpg|蒋標準戎装照,攝於當選國民政府主席後
</gallery>
[[約瑟夫·史迪威]]重一隅而忽略全局,與中國全面抗戰之戰略觀念不同,遂公開反抗蔣之命令<ref name=史 />{{rp|131}}。蔣對美國總統代表史迪威想要獲得指揮中國軍隊全權之要求予以拒絕,並迫使羅斯福改派[[魏德邁]]接替史迪威<ref name=石 />{{rp|1476}}。1943年6月24日,史氏因要求撤換杜聿明[[軍長]]不獲中國政府同意,乃不經預告,於二日後將中國戰區作戰之美國第十隊[[轟炸機]],全部調[[埃及]]助英軍作戰;其後史氏曾拒絕將租借法案下撥給中美商業組織之[[中國航空公司]]兩架運輸機轉交中國空軍,不肯向[[美國政府|華盛頓]]代轉中國前線500架飛機之作戰計劃,反對美軍1000桶飛機汽油之借用;史氏甚至要求擔任中國三軍統帥,美援武器直接援助中共,大為中國朝野所不滿<ref name=史 />{{rp|131}}。1945年1月28日,蔣、赫爾利、魏德邁應美國互通廣播公司之請,於是晚10時在重慶播講《[[中印公路]]開辟之意義》,蔣宣布命名該路為「史迪威公路」,以紀念史迪威將軍打通該路之努力<ref name=民 />{{rp|7646}}。
7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