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薄膜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薄膜衣是一个科技名词。

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经久不衰。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2]、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演变。

名词解释

指在片芯之外包一层薄的高分子聚合物衣,形成薄膜,称之为薄膜衣。

优点

1、操作简便,节约材料和劳力等,成本较低。

2、片重仅增加2%-4%,节约包装材料。

3、对崩解及药物溶出的不良影响较包糖衣小。

4、压在片芯上的标志清晰可见。

生产工艺

1、在包衣锅内装入适量形状的挡板,以利于片芯的转动与翻动。

2、将筛除细粉的片芯放入锅内,喷入一定量的薄膜衣材料的溶液,使片芯表面均匀湿润。

3、吹入缓和的热风(温度最好不要超过40℃),使溶剂蒸发,如此重复上述操作若干次(用量逐次减少),直至达到一定厚度为止。

4、薄膜衣多数需要一个固定期,时间的长短因材料、方法、厚度而异。

5、有机溶剂有残余必须完全除尽,一般还要在50℃下干燥12-24h。

包衣材料

薄膜包衣材料需用形成薄膜的材料、增塑剂、溶剂及其他材料。形成薄膜的材料又分为胃溶性成膜材料和肠溶性成膜材料。

胃溶性成膜材料

指在水或胃液中可以溶解的材料,主要用于改善吸潮和防止粉尘等。

主要有纤维素衍生物、聚维酮、丙烯酸树脂类等。

肠溶性成膜材料

指在胃中保持完整而在肠道溶解的包衣材料,主要用于:

1、遇胃液能起化学反应、变质失效的药物。

2、对胃黏膜有较强刺激的药物。

3、希望在进入肠道前不被胃液破坏或稀释的药物。

4、需要在肠道保持较长时间以延长其作用的药物。

增塑剂

指能增加包衣材料塑性的物料。加入增塑剂可提高薄膜衣在室温时的柔润性,增加其抗撞击强度。

常用的水溶性增塑剂有丙二醇、甘油、PEG等。

非水溶性的有甘油三酯酸酯、蓖麻油、硅油、司盘等。

溶剂

是溶解成膜材料和增塑剂并将其均匀的分散到片剂的表面。

常用的溶剂有:乙醇、甲醇、异丙醇、丙酮、氯仿等。

其他材料

色料和避光剂:为了便于识别,改善产品外观,遮盖某些有色斑的片芯或不同批号片芯色调的差异,包薄膜衣时,需加入着色料和遮光剂。

包衣方法

1、滚转包衣法

2、流化床包依法

3、埋管式包衣法

4、压制包衣法

常见问题

糖衣片

1、糖浆不粘锅,药品被摩擦变色。

原因:锅温太低或蜡未除尽。

2、脱壳

原因:片芯不干,包衣时未层层干燥,水分进入片芯而膨胀。

3、黏锅壁

原因:加糖太多,搅拌不匀,锅温低,干燥慢。

4、龟裂

原因:包粉衣层过渡到糖衣层时,滑石粉用量不当,温度高,干燥太快析出粗糖精,使片面留有裂缝。

5、色泽不均

原因:上最后一层色浆后,未干燥就加腊打光,有色浆用量太少或未搅匀,上糖衣温度高,析出粗结晶,致片面粗糙。

6、露边或麻面

原因:包衣材料用量不当或片芯边缘太厚,温度过高或吹风过早。

7、片面不平或有小点

原因:锅壁不光滑,温度过高。

薄膜衣片

1、皱衣

原因:包衣浆用量太多,干燥不当,衣膜未铺均匀已干燥,或成膜剂引起。

2、色泽不均

原因:喷雾设备未调节好,喷雾不均。

3、片面粗燥

原因:干燥温度高,溶剂蒸发快或包衣混入杂质。

4、起泡

原因:固化不恰当,干燥过快,或衣膜与底层表面附着力差。

5、花斑

包衣溶液配方中的增塑剂、色素等在干燥过程中发生移动,带到衣膜表面。

6、衣膜表面有液滴或成油状

原因:包衣溶液的配方不恰当,组成间有配伍禁忌。

7、肠衣在胃酸中崩裂

原因:选择衣料不当,或衣层太厚(肠内不溶解),或衣层太薄(胃内溶解),或储存时变质。

包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均应针对原因,及时、合理的解决,以免影响药物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