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虎井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虎井屿
图片来自交通部观光局

虎井屿澎湖群岛岛屿之一,是澎湖群岛的第七大岛,旧称为船篷屿台屿[1]。由于崖下海域澄澈秀丽,昔有“虎井澄渊”美景之名。虎井最为人称道的当属沉城之谜,相传十七世纪荷兰人曾于岛上建有城堡,后于战火中沉没海底,近来虽屡有学者前往探勘,但迄未有重大发现,“虎井沉城”依然是三百年来的不解谜团。[2]虎井屿位于东经119度31分14秒,北纬23度29分32秒。

由来

马公市虎井里(岛)原名叫做‘好井’(闽南话虎与好谐音),那口井的位置在虎井岛东端,在清朝雍正年间,“妈宫”(即今马公市区)曾有部分先民,迁居到虎井岛落户,以捕鱼为业,才发现岛上那口井,井泉可以饮用因而得名。叫做‘好井’。 后来所以改名为‘虎井’,相传是有一次岛上一位家庭主妇带著小孩去汲水,但不幸,那只有几岁大的孩子因为不慎摔落井中丧命,岛上先民因而改口叫它‘虎井’,以示那口井是会吃人的‘虎’之意,目的是要提醒大家去汲水时必须防范摔落井中。[3]

地理环境

虎井屿是澎湖第七大岛,面积2.133平方公里。北边与桶盘屿隔约1海浬,距马公港约7海浬;东北与澎湖本岛之澎南地区相隔,其中最近的地点为井仔垵的东鼻头,相距约3.14海里;西南边则隔著八罩水道,与八罩岛(望安岛)相望。虎井屿东西两边岬角及延伸之礁脉与断层漩涡,是自古以来有名的风险之地,船只遭难者多。 - 虎井屿属“陆连岛”地形,岛形狭长,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最高点61公尺。全岛由东、西两大玄武岩方山组成,当地人称“东山”、“西山”;二山之间由珊瑚碎屑堆积而成的地狭,宽约100公尺,村落即建于其上。岛屿的海崖,排列有柱状节理的玄武岩,气势雄伟壮丽。尤其退潮之际,俯瞰海景,水浅静澈,是以前澎湖旧八景之一的“虎井澄渊”,此也就是“虎井沈城”传说。清朝光绪19年(1893年)林豪编著的《澎湖厅志》对于“虎井沉城”有过记载。

人口与行政区划

根据澎湖县政府所提供的2008年7月份户数与人口数统计表,可以得知目前虎井的户数为233户,人口数为664人。虎井是澎湖县马公市两个离岛行政里中的其中一个(另外一个为桶盘里)。目前岛上设有海水淡化厂、电信局、卫生室,教学单位设有中正国中虎井分部和虎井国小。

景点

观音公园

观音公园的观音像是旅居香港的乡人陈英杰先生于民国83年(1994) , 聘请山东业州雕刻厂的雕刻师所雕刻的四米高汉白玉观音巨像,并远自泰山运来石材及曲阜的琉璃瓦,捐赠给他睽违一、二十年的故乡。经多方商讨后,众人最后在大音宫(今观音庙)的观音佛像前掷 ,选定西山顶做为兴建慈恩亭及观音神像的安置地。,但因观音像无法直接由船运回,于是观音像被分成三等份运回虎井。在将观音像黏合回去时,不知道负责的师傅是故意的亦或其他原因,观音像就留下了两条明显的接痕,天气良好时从这里可以远眺临近岛屿。

南进指挥所

虎井屿由于战略地点重要,遍布二次大战时日军所遗留的军事设施,处处可见历史在虎井留下的刻痕。现存在虎井的南进指挥所,相传是日本将领山本五十六作为日军侵略珍珠港的基地,攻击珍珠港的攻击代号“虎、虎、虎”传说就是从虎井中的“虎”字而来。但考究史实,此说法难以成立。

哨所配置情形,内仅由蓄水池、大型寝室、军械室、干部寝室以及通往瞭望台上方的通道口,还缺乏厨房等必要设施,应该仅是一个独立班哨的配置大小,其生活上恐要补给还要靠连、营单位提供尚能维持,且在国军尚未撤离之前,该处也可以看到国军经营建设的方式,是有别于日治时期目前还保留在澎湖各处独立哨所情形。

虎井沉城

虎井,17世纪的外国地图称呼她为Groote Taeffel ,图名:<Kaart van het Eyland Formosa en de Eylanden van Piscadore>(福尔摩沙岛与澎湖群岛图),此图绘制于1642-1653年,已有虎井屿的记录。《热兰遮城日记》对虎井的记载也是屡见不鲜,例如1631年3月6日“……于是Beverwijck号遂于今夜跟我们挥别出航,我们也随即扬帆启航。7日夜里来到澎湖,停泊在那个大桌岛(Groote Taeffel)下面。”1683年施琅率军攻打澎湖,在其<请决计进剿疏>中也提及“……至初五日未时到澎湖猫屿;时各船未便轻进;湾泊花屿.初六日黎明,率各船由虎井过狮屿头,了见刘国轩贼艘尽泊于妈宫…。”虎井于清初已有翁姓、陈姓牧羊开垦,在此落地生根。然而最令虎井声名大噪者非“虎井沉城”莫属。 然而,此地海潮凶险莫测,“虎井沉城”难以让一般人靠近一探究竟。“虎井沉城”的神秘面纱却也吸引中外的目光,各种揣测多有。1982年台湾潜水界名人谢新曦与苏渊曾率领2组潜水队,在联合报系的赞助下入海探险,发现海底有南北向石墙﹐高出海底约3米。1996年,日本人得到台政府的同意,邀请谢新曦再到虎井潜探石墙,又发现有东西向石墙,与南北向的石墙成直角,形成十字型城郭状构造物﹐并在北端有直径20米的圆形构造物。这些潜探成果多有披露,有的认为是澎湖玄武岩地质所形成的自然构造;大多数认为是人为的建筑。遂有认为“虎井沉城”是隋代建筑,有的认为是荷兰人所筑的红毛城。各种臆测天马行空出现。台大黄士强教授则以为,澎湖万年以来,地壳并无重大变动,唯一的变动是在冰河期之前,约距现在12,000年到80,000年间,海平面比现在低约106米。台湾海峡当时是陆棚,而澎湖海沟也许多捞获古生物化石、石器等,近年来更有澎湖原人的考古新发现,此地曾是陆地早为学界所确认。黄教授也推断虎井海底沉城﹐极可能在冰河时期建造于陆棚上。虎井沉城历经近200年,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4]

参考资料

  1. 安倍明义,《台湾地名研究》,1987年,台北,武陵出版社。
  2. 虎井屿,交通部观光局
  3. 虎井屿,沿著菊岛旅行-澎湖资讯网
  4. 虎井沉城,澎湖知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