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蚁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蚁垤,又译(跋弥)是一位古印度诗人,是《罗摩衍那》的作者,相传蚁垤出身婆罗门家庭,因静坐修行数年不动,身上成了蚂蚁窝的小土丘,故以蚁垤为名。其身份不详,有很多传说,有人说是语法学家,或古代仙人。另一种说法原本是个弃儿,被山中野人收养。长大成家后,以偷盗为生,专门抢劫朝圣者,后来被一位瑜伽士开导。一般专家倾向《罗摩衍那》是漫长历史累积的产物,由历代宫廷歌手和民间诗人不断添加扩充,直至最后定型。蚁垤有可能是史诗原始形式的“最初的诗人”,也可能只是一位虚构的作者。

作品简介

《罗摩衍那》(梵语,Rāmāyaṇa,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梵文叙事诗之一。

全书是诗体,用梵文写成,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意译为颂),即每节2行,每行16个音节。全文共分为七章,24000对对句。

内容介绍

作品以罗摩和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描写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战争。叙述王子罗摩因受老王妃嫉妒被放逐,妻子悉多被掳,后得群猴帮助,夫妻团聚,恢复王位。全书约有两万四千颂,共分七章:《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和《后篇》。 其间穿插了不少神话传说和小故事及描绘自然景色、战斗场面,故而篇幅宏大。

作品中阿逾陀城国王十车王有3个王后,生有4个儿子,长子罗摩。罗摩通过比武获胜,娶了弥提罗国公主悉多。十车王年迈,决定立罗摩为太子,继承王位。但他的第二个王后吉迦伊受侍女怂恿,竟提出流放罗摩14年和立她的亲生儿子婆罗多为太子的非分要求。由于十车王有诺言在先,必须应允王后的要求。罗摩为使父王不失信义,甘愿流放。悉多为了夫妻之情,十车王的小王后亲生子罗什曼那为了兄弟之谊,都甘愿随同流放。他们3人离开都城不久,十车王即抑郁而死。当时,婆罗多不了解内情,被召回举行父葬和继承王位。他得知真相后,痛斥母亲,举行完父亲葬礼后,亲自去森林寻找罗摩,让他继位。但罗摩坚决不肯,一定要等流放期满再回去。婆罗多只得带回罗摩的鞋子供在王座上,代为摄政。罗摩3人在森林中历尽艰险。楞伽岛十首魔王罗波那劫走悉多,罗摩与猴国结盟,猴王坐下有一神猴哈奴曼神勇异常,(据猜测可能为中国西游记孙悟空原型之一)在神猴哈奴曼及猴群相助下,终于战胜魔王,救回悉多。但罗摩怀疑悉多的贞操,使她投火自明。火神从熊熊烈火中托出悉多,证明了她的贞洁。夫妻团圆,流放亦期满。罗摩回国登基为王,阿逾陀城出现太平盛世。但波折又起,罗摩听到民间又传悉多不算贞女,为不违民意,忍痛把怀孕在身的悉多遗弃在恒河岸边。悉多得到蚁垤仙人的救护,住在净修林里,生下一对孪生子。后罗摩举行马祭,蚁垤安排孪生子与罗摩相会,并向罗摩辩明悉多的贞节,但罗摩仍认为无法取信于民。悉多无奈,向大地母亲呼救,说如果自己贞洁无瑕,请大地收容她。顿时大地裂开。悉多纵身投入大地怀抱。最后罗摩兄弟都升入天国,复化为毗湿奴神

作品特点

《罗摩衍那》在印度以及世界文学史上有这样显著的地位,除思想内容以外,还有艺术技巧方面的原因。《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内容相似,文体也很接近,但是后者被称做“最初的历史传说”,而前者则被称做“最初的诗”,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艺术风格方面。

《罗摩衍那》具有印度古代长篇叙事诗中必不可少的 4种因素:爱情(生离死别)、战斗(人人之间、人神之间、人魔之间)和风景(四季或六季的自然景色和山川、城堡、宫殿),政治(宫廷斗争或其他矛盾)、描绘手法的艺术水平相当高。从印度文学史来看,《罗摩衍那》描绘自然景色,可以说是开辟了一个新天地。首先是对于四季或六季的描绘,主要集中在第 4篇《猴国篇》中;对于夜景的描绘,对于宫殿的描绘,比如第5篇《美妙篇》哈奴曼眼中的魔王宫阙,珠光宝气,金碧辉煌。只是对宫殿中那一辆云车的描绘就占了整整一章,其铺陈雕镂之生动细致就可以想见了。对于印度的圣河──恒河的描绘,更是脍炙人口。这对于鼓舞印度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起了很大的作用。风格虽然朴素无华,简明流畅,但已经呈现出讲究藻饰和精心雕镂的倾向,有极少数诗篇甚至达到“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的地步。[1]

艺影响术

它在印度一直被奉为叙事诗的典范,古代和中古的文学创作大多从中取材。其影响早已远超出印度,特别是在亚洲广泛流传,而列入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故事早已随佛经的翻译而传入中国。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