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蝽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蝽科

来自 动物界 的图片

中文学名:蝽科

别 称:椿象科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 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 纲:有翅亚纲

目:半翅目

亚 目:异翅亚目

科:蝽科

总 科:蝽总科

蝽科(学名 Pentatomidae stinkbug )是一种半翅目科的统称。 旧称蝽象,全部为陆生昆虫,大多数为植食性种类,是重要的农林害虫。其中益蝽亚科为捕食性种类,是重要的天敌昆虫和生物防治的利用对象。此类昆虫有臭腺孔,能分泌臭液,在空气中挥发成臭气,所以又有放屁虫、臭板虫、臭大姐等俗名。中国已知约500种。 [1]

蝽科基本简介

多数种类植食性。成虫、若虫将针状口器插入嫩枝、幼茎、花果和叶片组织内,吸食汁液,造成植株生长缓滞,枝叶萎缩,甚至花果脱落;小部分种类是肉食性,以鳞翅目、鞘翅目的幼虫和同翅目的成虫与若虫为猎捕对象。

中国常见的种类如稻黑蝽、稻褐蝽、稻绿蝽、稻小赤曼蝽,主要危害小稻;荔蝽、硕蝽、麻皮蝽、茶翅蝽,主要危害果树;菜蝽、短角瓜蝽、细角瓜蝽,主要危害瓜、菜;另外,如蠋蝽、疣蝽、厉蝽等,则以猎捕其他软体昆虫为食。

蝽科是半翅目-异翅亚目中最常见的大科之一,全世界已知760属4100种,国内已知170多属,500余种。蝽科全部为陆生昆虫,大多数为植食性种类,是重要的农林害虫,其中益蝽亚科为捕食性种类,是重要的天敌昆虫和生物防治的利用对象,因此,该科昆虫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国内外已从分类学、细胞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生物防治等各个方面对蝽科进行了广泛的探究。在系统学方面,蝽科内亚科及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论,已从外部形态特征、卵形态特征、染色体等方面进行过探索,各家意见不一。

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两个方面分别对蝽科部分种类进行了探究,形态学方面,选取蝽科昆虫40个重要的外部形态特征,采用Wagner简约法建立了蝽科部分种类的系统关系;分子系统学方面,采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并测定了蝽科及关系较近的盾蝽科、荔蝽科和土蝽科23种昆虫线粒体COⅡ基因585 bp长度的序列,借助系统发育分析相关软件,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及贝叶斯推论法(BI)4种方法从科、亚科、属等分类水平探索了蝽科部分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

蝽科形态特征

绝大多数种类的触角为5节,少数种类4节。小盾片发达,多数为三角形,紧接前胸背板后方,盖在腹部背面,长度略过腹部的一半,但也有些种类的小盾片超过腹长的2/3,盖住整个腹背。

不完全变态。卵球形、卵圆形或圆桶形,单产或数枚、十数枚或数十枚在一起,平贴在寄主枝、叶上,不少种类 1次产12枚。初孵若虫停留在卵壳附近,直到第1次蜕皮。通常5龄。第2次蜕皮以后出现翅芽,第5次蜕皮即为成虫。

蝽科物种代表

1、基本资料:学名 Scotinophara lurida(Burmeister) 属半翅目,蝽科。分布在河北南部、山东和江苏北部、长江以南各省区。寄主 :主害水稻,也为害小麦、粟、玉米、甘蔗、豆类、马铃薯、柑桔等。为害特点: 成、若虫刺吸稻茎、叶和穗部汁液,受害处产生黄斑,严重的分蘖和发育受抑,造成全株枯死。随农田生态环境变化,作物布局的改变,该虫为害逐年加重。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5-10mm,宽4.5-5mm,长椭圆形,黑褐色至黑色,头中叶与侧叶长相等,复眼突出,喙长达后足基节间。前胸背板前角刺向侧方平伸。小盾片舌形,末端稍内凹或平截,长几达腹部末端,两侧缘在中部稍前处内弯。卵近短桶形,红褐色,大小0.9×0.8(mm),假卵块圆突,四周有小齿状的呼吸精孔突40-50枚;卵壳网状纹上具小刻点,被有白粉。1龄若虫头胸褐色,腹部黄褐色或紫红色,节缝红色,腹背具红褐斑,体长1.3mm。3龄若虫暗褐至灰褐色,腹部散生红褐小点,前翅芽稍露,体长3.3mm。5龄若虫头部、胸部浅黑色,腹部稍带绿色,后翅芽明显,体长7.5-8.5mm。

1、异名:黑兜虫、屁板虫、蜣螂虫、打屁虫。 2、来源:蝽科昆虫九香虫 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的干燥全虫。 3、动物形态:全体椭圆形体一般紫黑色,带铜色光泽,头部、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较黑。头小,略呈三角形;复眼突岀,呈卵圆形,位于近基部两侧:单眼1对,橙黄色;喙较短,触角5节,第1节较粗,圆筒形其佘4节较细长而扁。前胸背板前狭后阔,前缘凹进。后缘略拱岀,中部横直,侧角显著;表面密布细刻点,并杂有黑皱纹,前方两侧各有1条相当大的“眉形区”,色泽幽暗,仅中部具刻点。翅2对,前翅为半鞘翅,棕红色,纵脉很密。足3对,后足最长,跗节3节。腹面密布细刻及皱纹,后胸腹板近前缘区有2个臭孔,位于后足基前外侧,能由此放出臭气 。

蝽科生活习性

江苏、浙江年生1代,江西2代,广东2—3代。以成虫及少数高龄若虫在石块下、土缝内5-10cm处或杂草根际、稻桩间、树皮缝等处越冬。翌年初夏出蛰,群集在水稻上为害。成、若虫喜在晴朗的白天潜伏在稻丛基部近水面处,傍晚或阴天上到叶片或穗部吸食,把卵聚产在稻株距水面6—9cm处的叶鞘上,卵块多由14粒,排成2行。每雌产卵75粒。生长旺盛、叶色浓绿的早播田,丘陵、山区垄田发生较重。天敌主要有稻蝽黑卵蜂、白僵菌、蜘蛛、青蛙等。

蝽科防治方法

(1)利用成虫把卵产在近水面稻茎上和卵在水中浸孢24小时即不能孵化的特点,在产卵期先适当排水,降低产卵位置,然后灌水至10-13cm,浸孢24小时,隔3-4天再排灌1次,连续进行4-5次可杀死大量卵块。

(2)在低龄若虫期喷洒2.5%保得乳油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1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15天后再防一次。如用10%吡虫琳(一遍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见效虽然较慢,但持效期长达25-30天,生产上可以推广应用。

参考来源

  1. 蝽科, 动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