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衄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衄血nǜ xuè 凡非外伤所致的某些部位的外部出血症。包括眼衄耳衄鼻衄、齿衄、舌肌衄等,以鼻衄(见鼻出血)为多见。

概述

其病因病机不外火与虚:肝火、胃火、风热犯肺,热毒内蕴、肾精亏虚,气血两亏等可导致衄血。一般因感受外邪所致的衄血起病急,病程短,多有外感表证,内伤所致者反之。治疗当根据火之虚实及所病脏腑的不同而采用清热泻火、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益气摄血等治法。治疗不宜火灸,不宜发汗,用药避免辛、燥、香、窜。衄血不止者,嘱其安卧,勿情志过激,依出血部位的不同,予局部冷敷。 衄血血部位命名鼻孔血鼻衄;连续止血者鼻洪;齿龈血齿衄;血目窍目衄;耳血耳衄;血自皮肤溢肌衄《灵枢·百病始》篇: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 见证候 == 

  • 风寒欲解:鼻衄恶寒发热身痛痛汗鼻血则热退症减般血量能够自行停止脉浮紧舌苔薄
  • 风热壅肺:鼻衄发热汗干咳少痰口渴喜冷饮咽喉疼痛鼻干衄血色鲜红量甚脉浮数舌苔薄白干
  • 胃热:鼻衄或齿衄血色鲜红量鼻燥口臭泛酸嘈杂口渴喜冷饮烦躁安胃脘灼热痛消谷善饥齿龈肿痛便短赤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 胃虚火:齿龈血反复愈血色淡红或兼齿龈腐烂肿痛甚口干欲饮脉滑数力舌质光红少津苔薄干
  • 肾虚火旺:鼻孔血反复发作齿龈血滴点血色淡红龈浮齿摇微疼痛兼眩晕耳鸣鼻干燥热腰膝酸软舌淡红或光红脉细数

病理分析

衄血是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渗出体外,鼻为肺窍,若肺素热,又被风热所侵,肺热上壅清道,或风热之邪上侵,充斥清道,损伤脉络,血溢清窍而为鼻血。阳明经脉上交鼻旁,若饮酒过度,阳明热盛,或嗜好膏粱厚味,以致胃热熏蒸,上循其络,迫血妄行,而引发鼻血。若平素肝火偏旺或肾水亏虚,水不涵木,木火邢肺金,以致血随火升,从清窍而出。故《证治准绳》说:“肺开窍于鼻,阳明之经上交鼻颊,故鼻衄,恒由肺胃之热而起,但水亏木旺亦常有患此证者” 齿龈属于胃络,肺胃热盛,迫血妄行,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损伤脉络,血上逆于清道,而成衄血,若饮酒嗜好辛辣,胃火内炽,辛热伐胃,引起胃火上升,血随火动而发为齿衄。肾主骨,牙齿为骨之余,若肝肾素亏,虚火上浮,或肝肾阴亏,阴不敛阳,扰动阴血,浮游于上,而引发齿衄。故张景岳认为阳明火盛和肾水亏虚是齿衄的病因病机。他在《景岳全书》中说:“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此衄,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盖手阳明之经,入下齿中,足阳明之经,入上齿中,又肾主骨,齿乃骨之所终也。此虽为齿病,然血出于经,则惟阳明为最。故凡阳明火盛,则为口臭,为牙根腐烂肿痛。或血出如涌,而齿不动摇,必其人素好肥甘辛热之物,或善饮胃强者,多有阳明实证……故齿衄恒与胃火亢盛或肾水亏虚有关”。

相互关系

肌衄多由脾不统血,肝不藏血所致。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止血溢出脉外的功能。故《难经》说:“脾裹血”。脾之所以能够统摄血液,全赖气。只有脾气强健才能有所作用,若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亏虚,气的固摄作用减退,故可导致肌肤以及其它出血症。藏血,是指人体在活动和安静的时候,所用的血量,肝脏具有调节的机能。故《素问·五脏生成论》说:“故人卧血归于肝”。由于肝的藏血功能,对防止出血,制约,涵敛肝阳以及妇女月经的排泄也有重要的意义。若肝藏血的功能失常,肝不藏血,则可见出血的症状,如呕血,衄血,女子月经量多或崩漏等。临床上常见的皮肤有紫癜或细碎的出血点,都属于肌衄的范畴。

相关记载

“腹满时痛”,《伤寒论》中的一个方剂重于平肝缓急 《黄帝内经》说;“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张仲景做到了,此外,耳衄多由水亏火旺;眼衄多由肝经实火;舌衄多由心火上亢所引起,临床上以鼻衄和齿衄较为多见。辨证有虚热和实热之分,但属于阴虚火旺者较多。故张景岳说:“衄血虽多由于火,而惟阴虚者为尤多”。《张氏医通》对衄血也作出了病证轻重和治疗的解释,说:“久衄,暴衄,有宜补宜泻之悬殊。甚者诸窍一齐涌出,多缘颠扑受伤,或药毒所致。若因肝肾疲极,五脏内崩,多不可治”。 衄血的病因病机不外乎火与虚:肝火、胃火、风热犯肺,热毒内蕴、肾精亏虚,气血两亏等均可导致衄血。对于衄血的治疗,由于病变部位的不同,辨证各脏腑虚实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是养阴清热止血是治疗此证的基本原则。若皮下出血,紫癜等证,宜养血化瘀,用四物汤加活血化瘀的药物,若热毒过盛,则宜凉血解毒,可用水牛角地黄汤,若属于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者,可调补肝脾,益气摄血用归脾汤加减。[1]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