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行中书省

增加 172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行中书省''
行中书省,元朝(中统、至元年间)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元朝从至治(1321年-1323年)到至正(1341年-1369年)。
[[File:T01c8dd5a20e448612e.jpg|缩略图|右|[https://image.so.com/view?q=%E8%A1%8C%E4%B8%AD%E4%B9%A6%E7%9C%81&src=tab_baike&correct=%E8%A1%8C%E4%B8%AD%E4%B9%A6%E7%9C%81&ancestor=list&cmsid=addb36b7ee95f31cbdbb618dad18d273&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65#id=76844a6bababf143ae91ad438cce9a4e&currsn=0&ps=59&pc=59 原图链接]]]
'''行中书省'''
 
[[元朝]](中统、至元年间)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元朝从至治(1321年-1323年)到至正(1341年-1369年)。
 
元朝全国四级地方行政制中,首都所在的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内蒙古部分地区)则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吐蕃(今西藏)由宣政院管辖。行中书省在当时主要作为军事管理,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
根据学者 [[ 钱穆 ]] 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即中央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设的全权机关,而与具有一定自治权力的地方政府有权力来源上的不同。 
== 简介 ==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取代路并为一级行政区名称,民间简称"行省"或"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内蒙古部分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蒙古汗国时期,[[蒙古]]统治者蒙哥(后称为元宪宗皇帝)在位时(1251~1260年),蒙古本部以外的征服地区划为三大行政区,即三大行尚书省,分别是:燕京(北京)等处行尚书省、别失八里(北庭)等处行尚书省、阿姆河(今中亚地区)等处行尚书省。后两地区行尚书省管理着西域(新疆)和中亚地区。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行尚书省。这时的行尚书省已具有后来所称的行省的形式和意义。但正式把行省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全国推行是在元朝完全统一全国以后。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取代路并为一级行政区名称,民间简称"行省"或"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内蒙古部分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蒙古汗国时期,蒙古统治者蒙哥(后称为元宪宗皇帝)在位时(1251~1260年),蒙古本部以外的征服地区划为三大行政区,即三大行尚书省,分别是:燕京(北京)等处行尚书省、别失八里(北庭)等处行尚书省、阿姆河(今中亚地区)等处行尚书省。后两地区行尚书省管理着西域(新疆)和中亚地区。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行尚书省。这时的行尚书省已具有后来所称的行省的形式和意义。但正式把行省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全国推行是在元朝完全统一全国以后。  在 [[ 世祖 ]] [[ 武宗 ]] 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即中央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设的全权机关,而与具有一定自治权力的地方政府有权力来源上的不同。
== 产生背景 ==
行省制度,不始于 [[ 汉代 ]] [[ 明代 ]] ,这是从 [[ 元代 ]] 开始的。也可说 [[ 金代 ]] 先已有行省了。但正式成为制度的是元代。我们今天俗称江苏省、浙江省,省像是地域名。但历史上省字原始是衙门名,非地域名。
在金元两代,开始有行中书省。中书省是当时中央的宰相府,一般称为都省。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都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
这因蒙古人征服 [[ 中国 ]] ,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某地方出了事,就由中央宰相府派一两个人去管控,行省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过去御史台派人考察地方行政,今天在这里,明天到那里,所以有行台。
== 制度渊源 ==
行省制度渊源于魏晋的行台。北朝、隋和唐初,都曾置行台(或称行台尚书省)于外州以行使尚书省职权,亦设尚书令、仆射、尚书、丞、郎等官,但不必皆备。如任职者权大位高,则称大行台。多是因军事需要而设的临时机构,唐代贞观以后取消这种建置。金初,曾置行台尚书省于汴京,以治河南地,后罢。
[[ 金章宗 ]] 时(1190~1208),遣尚书省宰臣出征、戍边或处理地方重大事务,许便宜行事,称行省于某处。金末,为抵御蒙古和镇压农民起义,常命宰臣出镇诸路,或以宰相职衔授予地方长官,皆称行省,先后所置有 [[ 大名 ]] [[ 河北 ]] [[ 陕西 ]] [[ 河东 ]] [[ 中都 ]] [[ 山东 ]] [[ 东平 ]] [[ 辽东 ]] [[ 上京 ]] [[ 益都 ]] [[ 京东 ]] 等行省。
同时,蒙古所占金地,多委付归降的金朝官吏或地方军阀管辖,并仿照金朝官称随宜命职,其辖土大者,也授为行省,如石抹明安、石抹咸得不父子为燕京行省,严实为山东西路行省(或称东平行台),张荣为山东行省(或称济南路行省),李全为山东淮南行省(或称益都路行省)等,但都不带宰相职衔,与金朝的行省不同。后来,这一类行省名号逐渐被取消。
== 元代建置 ==
[[ 元世祖 ]] 中统元年(1260年),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宰执官。其后,相继于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
以后此类行省实际上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前代所置临时性的分遣机构不同,行省官若仍以中书省宰相行省事系衔,就与中书省的权限没有区别,嫌于外重,遂更定官制,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
[[ 延佑 ]] 七年(1320年),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
泰定(1324~1328)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郎中、员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
[[ ]] 末,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 [[ 平章 ]] [[ 右丞 ]] [[ 左丞 ]] [[ 参政 ]] 等官。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距离省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
== 行省建置 ==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岭北行省")
[[ 辽阳 ]] 等处行中书省(简称"辽阳行省")
[[ 河南 ]] 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河南江北行省")
[[ 陕西 ]] 等处行中书省(简称"陕西行省")
[[ 四川 ]] 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
[[ 甘肃 ]] 等处行中书省(简称"甘肃行省")
[[ 江西 ]] 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江西行省")
[[ 湖广 ]] 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湖广行省")。
[[ 云南 ]] 等处行中书省(简称"云南行省")
[[ 江浙 ]] 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江浙行省")
特殊行省
岭北行省
[[ 大德 ]] 十一年置和林行省,治和林。皇庆元年(1312),改和林行省为岭北行省,和林改名和宁,仍为省治。辖境包括蒙古国全境、 [[ 中国 ]] [[ 蒙古 ]] [[ 新疆 ]] 一部分和 [[ 俄罗斯 ]][[ 西伯利亚 ]] 地区。
辽阳行省
中统二年,立西夏中兴行省,治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至元三年罢,改置宣慰司,隶中书省。八年,复立;十年,又罢。十八年,再立。次年,分设行省于甘州(今甘肃张掖),称甘州行省,二十二年罢。二十三年,徙西夏中兴行省治甘州,改称甘肃行省。辖境包括今甘肃省、宁夏自治区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云南行省
至元十年置,治中庆(今云南昆明)。辖境包括今云南省全境,四川、广西部分地区,以及泰国、缅甸北部一些地方。
其他行省
此外, [[ 元朝 ]] 还于 [[ 高丽 ]] 置征东行省,但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元朝廷也派出监察机构,得自辟官属,高丽国原有的政权机构和制度均不改变,财赋亦不入都省,与元朝国内诸行省性质不同。
除上述统治各大地区的行省外,元朝还设过几种专主大征伐的行省。
72,6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