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袁崇煥

移除 4,685 位元組, 4 年前
{{copyedit|time=2019-08-20T00:04:29+00:00}}
[[File:袁崇焕.jpg|缩略图|右|[https://kknews.cc/zh-sg/history/zgxbql3.html 原圖連結]]]
'''袁崇焕'''({{bd|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catIdx=Y袁}}),字'''元素''',号'''自如''',一说字'''自如''',[[明朝]][[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廣東]][[東莞縣]](今屬中國[[廣東省]][[東莞市]])人<ref name="as" />,明朝末年政治人物,抗清名将。
天启四年(1624年),袁崇焕与[[马世龙]]、[[王世钦]]等率领一万二千名部队东巡[[广宁]](今[[北镇市]]),其位于[[锦州]]以北,相距后金重镇[[沈阳]]不远。其大军经[[大凌河]]的出口十三山,从海道还宁远<ref>《[[明实录]]·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四十七):“辛酉,谕督师大学士孙承宗留镇关上可急还山海。两朝从信录大学士孙承宗上言:‘臣于九月初八日遣镇臣马世龙、王世钦、道臣袁崇焕率水陆马步兵丁一万二千人,东巡至广宁,抵北镇祠历十三山,抵石屯以陆营屯贼东二十里。遂入舟师,历三岔河、二家沟。以都司杨朝文探:盖州其镇道泊高坆登桅远望,约有贼骑三千据庙正纵舟欲前而去。’”</ref>。其胆识得到孙承宗赞赏<ref>《[[明实录]]·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二十五):“丙子兵部尚书大学士孙承宗巡历山海……袁崇焕英发有担当,臣取其志,尚欲炼其气。”</ref>,袁崇焕亦因功升为兵备副使<ref>《[[明实录]]·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二十五):“升福建右布政魏时应,为光禄寺卿管少卿事。南户部郎中汪先岸,为南京光禄寺少卿。山东佥事袁崇焕,为副使备兵永平。”</ref>,再升右参政<ref>《[[明史]]》(卷259):“四年九月,偕大將馬世龍、王世欽率水陸馬步軍萬二千,東巡廣寧,謁北鎮祠,曆十三山,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而還。尋以五防敘勞,進兵備副使,再進右參政。”</ref>。次年夏,孙承宗根据袁崇焕的策划,派遣诸将分屯锦州、[[凌海市|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各要塞,又向北推进了二百里,几乎完全收复了辽河以西的旧地<ref>《[[明史]]》(卷259):“崇煥之東巡也,請即複錦州、右屯諸城,承宗以為時未可,乃止。至五年夏,承宗與崇煥計,遣將分據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繕城郭居之。自是寧遠且為內地,開疆複二百里。”</ref>。而此时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亦将京城南移至辽宁[[沈阳]],双方摆出进攻姿态,剑拔弩张,局势一触即发。
[[File:Ningyuan battle.jpg|thumb|left|250px|《[[清实录]]》中的[[宁远之战]]插图。]]
当时明朝朝廷内部[[魏忠贤]]等[[阉党]]大肆屠杀[[东林党]]人,其中[[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等大臣被诛杀,而在辽东边防立功的[[熊廷弼]]亦遭牽連<ref>《[[明史]]》(卷259):“魏忠賢大恨,誓速斬廷弼。及楊漣等下獄,誣以受廷弼賄,甚其罪。已,邏者獲市人蔣應暘,謂與廷弼子出入禁獄,陰謀叵測。忠賢愈欲速殺廷弼,其黨門克新、郭興治、石三畏、卓邁等遂希指趣之。會馮銓亦憾廷弼,與顧秉謙等侍講筵,出市刊《遼東傳》譖於帝曰:「此廷弼所作,希脫罪耳。」帝怒,遂以五年八月棄市,傳首九邊。”</ref>。[[孙承宗]]亦被阉党人[[高第 (明朝)|高第]]取代辽东经略职位。高第继任后,立即要求袁崇焕将辽东部队全部撤入山海关(一说撤入部队不包括宁远<ref>據《三朝遼事實錄》記載,高第在其出鎮遼東後,因發現「錦右」一帶難以防守,要求在入冬前將「錦右」一帶的軍民和物資「歸併寧遠」。撤退命令不包括寧遠,而袁崇煥沒有遵行命令將物資搬入寧遠。见:《[[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六:經略高第奏:「……由此以東如錦州城大而朽壞,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低薄,皆前鋒遊哨之地。夏秋無事防護屯種,入冬遇大敵則歸併寧遠以便保守。」;《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五頁十一:寧前兵備袁崇煥揭:「……兵法有進無退,錦、右一帶既安設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安有不守而撤之?萬萬無是理,脫一動移示敵以弱,非但東奴即西虜亦輕中國,前柳河之失,皆緣若輩貪功自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動居民,錦、右動搖,寧前震驚,關門失障,非本道之所任者矣。必如閣部言之又讓,至於無可讓而止。」;《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五:寧前兵備袁崇煥揭:「據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呈照,錦、右、大淩河三城皆前鋒要衝,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復罹播遷,已復之封疆反歸夷虜,榆關內外更堪幾次退守耶。呈詳到道,據此為照。」;《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袁崇煥題:「……傾巢入犯,視蕞爾之寧遠如杌上肉,至兵過錦右一帶。彼不知臣之先行撤入,而謂我先逃,故一往而無復顧忌,直抵寧遠城下。」</ref>),袁崇焕与督屯通判[[金啟倧]]认为城池已收复,无理放弃撤退,于是极力反对,并抗命拒绝在宁远、前屯卫的部队撤退<ref>《[[明史]]》(卷259):“十月,承宗罷,高第來代,謂關外必不可守,令盡撤錦、右諸城守具,移其將士於關內。督屯通判金啟倧上書崇煥曰:「錦、右、大淩三城皆前鋒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複播遷,已得之封疆再淪沒,關內外堪幾次退守耶!」崇煥亦力爭不可,言:「兵法有進無退。三城已複,安可輕撤?錦、右動搖,則寧、前震驚,關門亦失保障。今但擇良將守之,必無他慮。」第意堅,且欲並撤寧、前二城。崇煥曰:「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ref>,高第下令放弃粮食十余万石,撤退途中死伤甚多,军民纷纷气愤难当<ref>《[[明史]]》(卷259):“第無以難,乃撤錦州、右屯、大、小淩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盡驅屯兵入關,委棄米粟十余萬,而死亡載途,哭聲震野,民怨而軍益不振。”</ref>,许多物資在撤退過程中既沒有撤離,也沒有銷毀,最終盡為後金所得<ref>《清太祖實錄》:「大兵將至右屯衛,守城參將周守廉率軍民已遁。帝令八官領步兵四萬,將海岸糧俱運貯右屯衛……」</ref>,明軍物資損失慘重<ref>《明熹宗實錄》卷七十:薊遼總督王之臣奏:「……糧料八萬二千餘及營房民舍俱被焚……與河東堡、筆架山、龍宮寺、右屯之糧無不焚燬,其失非小。」</ref>。之後,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等部队被撤去。袁崇焕请求回家守父丧,未被批准。同年十二月晋升[[按察使]]<ref>《[[明实录]]·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六十六):“升河南布政使司右布政刘观光,为山东左布政使。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宁前道袁崇焕,为本省按察使,仍管宁前道。”</ref>,依然守卫辽东<ref>《[[明史]]》(卷259):“崇煥遂乞終制,不許。十二月進按察使,視事如故。”</ref>。
=== 关宁锦防线 ===
[[File:明末清兴.jpg|thumb|right|300px|明末东北边疆战略态势图]]
[[天启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袁崇焕因功升至辽东[[巡抚]],负责辽东及山海关等地<ref>《[[明实录]]·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六十九):“命袁崇焕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山海等处。”</ref>,并开始经营[[关宁锦防线]]。袁起初辞赏,后明熹宗坚持原意<ref>袁崇焕《天启六年六月初十日谢升荫疏》:“且武人奔竞,少竖立便欲厚迁,稍不合辄思激去,要挟朝廷,开衅同类,今边疆始终不得一人之用,臣最疾之。臣今日不自处于恬,何以消诸将之竞?况臣原无富贵之心,又皇上所鉴也。”朝廷批答:“奉圣旨:袁崇焕存城功高,加恩示酬,原不为过;乃三疏控辞,愈征克让。还着遵旨祇承。该部知道。”</ref>。然而,[[魏忠贤]]见其地位上升,于是增加提防,并派遣其亲信太监[[刘应坤]]、[[纪用]]到宁远监军<ref>《[[明实录]]·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八十):“敕监臣纪用等移巡关外,与袁崇焕料理边事,从崇焕之请也。”</ref>。袁崇焕上疏反对,但不被采纳<ref>《[[明史]]》(卷259):“三月,複設遼東巡撫,以崇煥為之。魏忠賢遣其党劉應坤、紀用等出鎮。崇煥抗疏諫,不納。”</ref>。后朝廷为安抚袁崇焕,提升其为[[兵部侍郎|兵部右侍郎]],并赏银币,子孙世袭锦衣千户<ref>《[[明实录]]·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七十):“袁崇焕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照旧巡抚。荫一子,与做锦衣卫正千户,世袭。赏银四十两,纻丝三表里,给与应得诰命。”</ref><ref>《[[明史]]》(卷259):“敘功,加兵部右侍郎,賚銀幣,世廕錦衣千戶。”</ref>。在此时,[[满桂]]因为宁远之战中[[赵率教]]未能亲自援救而互相指责,袁崇焕与满桂之间产生激烈冲突,袁上奏请求遣其镇守其他城镇,于是满桂被召还北京<ref>《[[明史]]》(卷259):“是役也,怒其不亲救,相责望。帝闻之,下敕戒勉。而崇焕复与桂不和,言其意气骄矜,谩骂僚属,恐坏封疆大计,乞移之别镇,以关外事权归率教。举朝皆知桂可用,虑同城或偾事,遂召还。”</ref>。而当时经略[[王之臣]]极力反对,并请求朝廷命其镇守山海关<ref>《[[明史]]》(卷259):“督师王之臣力言桂不可去,而召命已下。又请用之关门。崇焕皆不纳。”</ref>。朝廷为了缓和各方矛盾,命令王之臣专守关内,而关外士兵将领皆由袁崇焕派遣<ref>《[[明史]]》(卷259):“崇煥既解圍,志漸驕,與桂不協,請移之他鎮,乃召桂還。崇煥以之臣奏留桂,又與不協。中朝慮僨事,命之臣專督關內,以關外屬崇煥畫關守。”</ref>。之后袁崇焕自悔,请求朝廷依照王之臣建言。满桂遂被调遣镇守山海关,并持[[尚方宝剑]]、统领关内外部分军队<ref>《[[明史]]》(卷259):“(袁崇焕)自悔,请仍用之臣言,帝可之,命桂挂印移镇关门,兼统关外四路及燕河、建昌诸军,赐尚方剑以重事权。”</ref>。
=== 宁锦之战 ===
{{Main|宁锦之战}}
 
[[File:Wei Yuan Gate 2010-09.JPG|thumb|right|220px|明代宁远卫北门威远门,上部城楼为重建]]
 
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朝廷命令[[尤世祿]]代替赵率教守卫锦州,尤世祿尚未抵达时,[[皇太极]]亲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精兵,进攻辽西,攻陷明朝大凌河、小凌河两个要塞,随即进攻宁远的外围要塞[[锦州]]。五月十一日,后金部队抵达锦州,并四面围城<ref>《[[明史]]》(卷259):“時率教駐錦州,護版築,朝命尤世祿來代,又以輔為前鋒總兵官,駐大淩河。世祿未至,輔未入大淩,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錦州,四面合圍。”</ref>。[[赵率教]]率部环城而守,并以缓兵计派遣使者求和,使者三次返回并未成功,而皇太极攻城愈急<ref>《[[明史]]》(卷259):“率教偕中官用嬰城守,而遣使議和,欲緩師以待救,使三返不決,圍益急。”</ref>。袁崇焕于是派遣[[祖大寿]]和尤世禄带了四千精兵,绕到清军后路去包抄,又派水师去攻东路作为牵制,并请求关内部队救援<ref>《[[明史]]》(卷137):“崇煥以寧遠兵不可動,選精騎四千,令世祿、大壽將,繞出大軍後決戰;別遣水師東出,相牽制;且請發薊鎮、宣、大兵,東護關門。”</ref>。当时明朝朝廷命山海关的[[满桂]]移师前屯,而驻守三屯的[[孫祖壽]]移师山海关,[[宣府]]的[[黑雲龍]]移师[[一片石]],薊遼總督[[閻鳴泰]]移师山海关;又派遣昌平、天津、保定兵馳援上關;并命[[山西]]、[[河南]]、[[山東]]的部队进行备战<ref>《[[明史]]》(卷259):“朝廷已命山海滿桂移前屯,三屯孫祖壽移山海,宣府黑雲龍移一片石,薊遼總督閻鳴泰移關城;又發昌平、天津、保定兵馳赴上關;檄山西、河南、山東守臣整兵聽調。”</ref>。
=== 再次复出 ===
[[File:Yuan chonghuan-1.jpg|thumb|left|180px|袁崇焕手迹「听雨」]]
[[明熹宗|熹宗]]去世,[[明思宗|思宗]]即位,建立东林党内阁,魏忠賢被誅,朝臣紛請召袁崇煥還朝。[[崇禎]]元年(1628年)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ref>《[[明实录]]·崇祯实录》(卷一):“罢蓟辽督师王之臣。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移驻关门。”</ref>。七月,[[明思宗|思宗]]召見袁崇煥。期间,袁崇煥慷慨陳詞,計劃以五年復遼,並疏陳方略。袁崇焕表示其在边关立功,唯恐朝廷人士妒功中伤。[[明思宗|思宗]]请袁无须疑虑,其自有主持<ref>《[[明实录]]·崇祯实录》(卷一):“癸酉,召廷臣及督师尚书袁崇焕于平台。上慰劳甚,至问边关何日可定?崇焕应曰:‘臣期五年为陛下肃清边陲’。慷慨请兵械转饷。且曰:‘边臣效命,动忧掣肘;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措饷,言路持论,皆与边臣尽相呼,应始可成功’。上曰:‘然’。”</ref>。大学士劉鴻訓上书请思宗收回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ref>《[[明史]]》(卷259):“崇煥又言:「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帝起立傾聽,諭之曰:「卿無疑慮,朕自有主持。」大學士劉鴻訓等請收還之臣、桂尚方劍,以賜崇煥,假之便宜。”</ref>。崇祯皇帝即賜崇煥[[尚方寶劍]],在復遼前提下,可以方便行事<ref>《[[明季北略]]》(卷4):“崇焕应曰臣请五年为陛下肃清边陲。上曰:五年灭敌,朕不吝封侯之赏。时四辅臣钱龙锡等侍立。俱奏曰:崇焕肝胆、意气、识见、方略,种种可嘉,真奇男子也。上悦。赐茶果瓜饼而退,焕出,朝臣问五年之期,当有定算否?焕曰:上期望甚迫,故以五年慰圣心。识者曰:主上英明,后且按期责效,崇焕不旋踵矣。时期议忧毛文龙难驭,大学士钱龙锡,过崇焕语及之,遂定计出,癸未赐崇焕尚方剑。”</ref><ref>《[[明史]]》(卷259):“帝悉從之,賜崇煥酒饌而出。崇煥以前此熊廷弼、孫承宗皆為人排構,不得竟其志,上言:‘恢復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之說。法在漸不在驟,在實不在虛,此臣與諸邊臣所能為。至用人之人,與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鑰。何以任而勿貳,信而勿疑?蓋馭邊臣與廷臣異,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為怨實多,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況圖敵之急,敵亦從而間之,是以為邊臣甚難。陛下愛臣知臣,臣何必過疑懼,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ref>。此外,[[皇帝]]再加奖勉,赐他蟒袍、玉带与银币。袁崇焕领了[[银币]],但以未立功勋,不敢受蟒袍玉带之赐,上疏辞谢<ref>《[[明史]]》(卷259):“帝優詔答之,賜蟒玉、銀幣,疏辭蟒玉不受。”</ref>。
[[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清高宗]]下诏为袁崇焕平反<ref>《[[清实录]]·高宗實錄》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ref>。不過,有不少學者認為所謂的真相大白仍有商榷之處<ref>《烈皇小識》、《明季北略》、《國榷》等明人史料皆無反間計之說;反間計之說見於《明史》、《明通鑒》、《東華錄》等。一般認為袁崇煥下獄在辛亥朔前,太監被執縱還在辛亥朔後(《東華錄》說十一月庚戍縱還此二太監,《崇禎長編》說十二月甲子還此二太監),時間點上有矛盾之處。[[金庸]]则在《[[袁崇煥評傳]]》中表示袁崇煥是被囚禁半年後才被處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時激憤誤殺,而認為崇禎殺袁崇煥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反間計”,而是兩人之間個性的衝突。</ref>。
 
== 后世与纪念 ==
{{See also|袁崇焕纪念馆|袁督师庙}}
[[File:Yuan chonghuan-2.jpg|190px|left|thumb|袁崇焕墓与碑]]
按《清史稿》,袁崇焕死后,其遗腹子[[袁文弼]]被编入[[宁古塔]][[汉军正白旗]],改姓“袁佳氏”。其后清末著名的[[富明阿 (吉林将军)|富明阿]]、[[袁寿山|寿山]]等俱是袁崇焕后裔<ref>《[[清史稿]]》(卷204):“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汉军正白旗人,明兵部尚书崇焕裔孙。崇焕裔死,家流寓汝宁,有子文弼,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五传至富明阿,以马甲从征喀什噶尔,授骁骑校,洊升参领。富明阿幼年名世福,以马甲清制,八旗男丁十六岁以上,通过考试可披甲,分入步甲、马甲。从军,始有旗名富明阿。”</ref>。但按《明史》本传,袁崇焕无子,《清实录》更记载袁崇焕以堂弟袁文炳之子为嗣。<ref>《清实录》乾隆四十八年五月:兹据该抚尚安查奏、袁崇焕无嗣。系伊嫡堂弟文炳之子入继为嗣。</ref>
 
袁崇焕[[處死]]當晚,一佘姓義士冒死将[[朝廷]]打算“传视九边”的袁[[首级]]偷葬於家中,被稱爲“冒死葬忠魂”,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其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自此,佘家后人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1992年,在原址重建袁崇焕墓。2002年,開始全面整修袁祠向游人開放。从1630年至今,佘家的后代在守墓近四百年。现在袁崇焕纪念馆位于[[北京]][[东城区]]花市斜街广东义园旧址,包括原来的袁崇焕祠墓,袁崇焕手迹《听雨》以及[[康有为]]题写的“[[明袁督师庙记]]”手书等珍贵文物将珍藏于该纪念馆。原墓堂廊柱曾悬有[[康有为]]所书对联。
{{Cquote|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
 
[[File:掉哪媽頂硬上.jpg|thumb|2010年7月被下令鏟走的袁崇煥的[[粗話]]。]]
 
此外,在[[广东]][[东莞]]有[[袁崇焕纪念公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由该镇村民与海外袁氏宗亲捐资1点2亿元人民币,在明代袁氏故居遗址兴建,占地共11万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师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庙等。
 
2010年7月,原位于袁崇煥雕像的基座、刻有「[[幹你娘|掉哪媽!]][[粵語髒話|頂硬上!]]」的袁氏[[粗話]]被鑿去,事件引起廣州市輿論和民眾強烈不滿,最终导致[[2010年廣州市民捍衛粵語行動|廣州市民组织捍衛粵語行動]]<ref>[http://life.mingpao.com/cfm/dailynews3b.cfm?File=20100714/nalca/cae1.txt 袁崇煥雕像粗口金句被鑿],《[[明報]]》,2010年7月14日,2010年7月14日参阅</ref><ref>[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714&sec_id=15335&subsec_id=15336&art_id=14237328 打壓廣東話升級 明代名將雕像成犧牲品 袁崇煥熱血名句 遭官方下令鏟走],香港《[[蘋果日報]]》,2010年7月14日</ref>。
== 评价与争议 ==
[[File:Mingshigao.jpg|thumb|left|250px|朱笔批改过的[[万斯同]]《[[明史稿]]》(《[[明史]]》底稿之一)。因政治需要,正史编纂过程中的篡改不可避免。]]
袁崇焕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关于其事迹、评论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时期历史记载十分混乱,即使是与其耳目相关的人,其恩怨纠葛也尤其复杂<ref>[[孟森]]《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庶知三百年公论不定,一翻明末人当时之记载,愈坠云雾中。论史者将谓今日之人不应妄断古人之狱,惟有求之故纸,凭耳目所及者之言以为信。岂知明季之事,惟耳目相及之人,恩怨是非尤为纠葛。”</ref>。其中,主要争议的集中点是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
*[[金庸]]:“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袁崇焕评传]]》)
*[[迟浩田]]:“袁崇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英雄,我们[[岳飞]]、袁崇焕都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褒有贬,经历坎坷,但是最终一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历史是公正的。”(迟浩田高度评价袁崇焕爱国精神)
 
== 藝術形象 ==
=== 影視 ===
*1985年电视剧《[[碧血劍 (1985年電視劇)|碧血剑]]》:[[曾江]]
*1987年电视剧《[[袁崇焕 (1987年電視劇)|袁崇焕]]》:[[张孝中]]
*1999年电视剧《[[袁崇焕传]]》:[[莫少聪]]
*2000年电视剧《[[碧血劍 (2000年電視劇)|碧血剑]]》:[[王志华]]
*2002年电视剧《[[孝庄秘史]]》:[[王崗 (演員)|王岗]]
*2003年电视剧《[[江山风雨情]]》:[[张孝中]]
*2005年电视剧《[[明末风云]]》:[[王建国]]
*2009年电影《[[袁崇焕 (电影)|袁崇焕]]》:[[于魁智]]
*2015年电视剧《[[大玉儿传奇]]》:[[黄海冰]]
*2017年电视剧《[[超时空男臣]]》:[[萧正楠]]
== 相关条目 ==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Yuan袁}}
[[Category:明朝邵武縣知縣]][[Category:明朝兵部职方司主事]][[Category:明朝山東按察使司僉事]][[Category:明朝 使司參政]][[Category:明朝按察使]][[Category:明朝遼東巡撫]][[Category:明朝兵部尚書]][[Category:明朝軍事家]][[Category:明朝死于凌迟者]][[Category:東莞 ]][[Category: 袁姓|C武将军]]
98,0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