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袁见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袁见齐(1907年9月22日-1991年10月28日),字省衷,地质学家,江苏奉贤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1924年袁见齐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后转入地质系;192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中央大学地质系西迁重庆;1939年受聘云南大学地质系任讲师;1940年辞去云南大学教职至贵州开阳任盐矿技师;1948年辞去盐务总局的技正职务,返回上海,受聘担任国立唐山工学院矿冶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袁见齐调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务长、院长助理、副院长;1954年加入九三学社;1957年与柳大纲共同组建中国科学院盐湖调查队,在柴达木盆地发现了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1959年首次提出“陆相成盐成钾”理论;1978年担任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主任兼钾盐矿床地质研究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担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位委员会主任;1991年10月28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2] 。 袁见齐主要从事矿床和水文工程地质工作,系统研究了云南和南京等地矿产资源,调查湘黔铁路沿线、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等省区地质状况,以盐矿地质研究建树尤丰。为开发柴达木盆地,长期领导开展钾盐找矿和盐矿成因理论研究和教学,提出“高山深盆的成盐模式”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