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袁鹤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袁鹤侪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袁鹤侪,名琴舫,字其铭(1879~1958)河北雄县人,近代北京著名中医[1]。14岁时,父母不幸染热病去世,遂立志学医以济世活人,1903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医学馆,开始正规学习中医。190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于同年优选考入清太医院。 袁氏十分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尤重气化学说,对天人相应也有独到见解。袁鹤侪素享盛誉,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1957年,他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周恩来总理曾派专人往视,林伯渠李德全等亲临床榻慰问。袁鹤侪一生清贫简朴,虽历尽坎坷,仍以济世活人为宗旨,不为恶势力所屈服。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华北国医学院教授[2],近代北京著名中医

别 名 ---- 琴舫

出生地点----河北雄县

出生日期----1879年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医生 学者

逝世日期----1958年10月21日

毕业院校----京师大学堂医学馆,清太医院

代表作品----《太医院伤寒论讲草》、《伤寒方义辑粹》、《温病概要》等

所处时代----近代

名家生平

袁鹤侪 (1879-1958),名琴航,字其铭,河北雄县人,生于1879年3月,卒于1958年10月21日。近代北京著名中医。

其父袁琥为前清昌平学正官,1885~1893年袁鹤侪随父居于昌平学正官署,习读经史诗文。14岁时,父母不幸染热病,两月间相继去世,他为生活所迫,颠沛流离,又身患重病,幸得亲邻资助,始得康复。他思双亲病故之情,感身染重疾之苦,遂以不知医为恨事,故立志学医以济世活人。

袁鹤侪因家境贫寒,以书为师,一边在富家学馆任教,一边自学中医。初学之时,将父母生前服用之药方带在身边,四处询求。后听说父母所患热病属伤寒之类,即奔走索寻有关伤寒之医书。每借到一部医书,攻读尚嫌不足,还用蝇头小楷抄录于粗绵纸上。1903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医学馆,开始正规系统的学习。190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以擅治伤寒,精于《内》、《难》经典而初露锋芒。随后,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清太医院,时年27岁。曾供职清太医院御医兼医学馆教习,慈禧太后随侍御医。辛亥革命后,任内城官医院内科医长。1933年,应施今墨之请,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935~1949年悬壶京门。

袁鹤侪曾执教于太医院医学馆、华北国医学院和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培育中医人才,瞿文楼、佟阔泉、陈西源等脱颖而出。1949年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苏友好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普及协会理事、北京中医学会耆宿顾问、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教授以及协和医院、北京医院中医顾问等职。

袁鹤侪素享盛誉,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1957年,他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周恩来总理曾派专人往视,林伯渠、李德全等亲临床榻慰问。

生平著作

袁鹤侪曾为富有人家担任家教,一边任教,一边习医。1903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医学馆,开始正规学习中医。190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于同年优选考入清太医院。曾任清太医院御医兼医学馆教习,那拉氏(慈禧)随侍御医。辛亥革命后,任内城官医院内科医长。1933年,应施今墨之邀,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935~1949年悬壶京门。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苏友好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普及协会理事、北京中医学会耆宿顾问、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教授以及协和医院、北京医院中医顾问等。袁鹤侪书斋名为"知不足轩",著有《太医院伤寒论讲草》、《伤寒方义辑粹》、《温病概要》、《痨瘵概要》、《温病条辨选注》、《中医诊疗原则》、《医术经谈》、《袁氏医案》等,并与同仁集资,修订、重刊了《医统正脉》等一批古典医籍。

行医理论

袁氏十分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尤重气化学说,对天人相应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在天地,天为阳,地为阴;在人身,则气为阳,血为阴。所以,临床诊病必明于阴阳之理,然后方能获效。他虽精研伤寒,然而对温病亦颇有见地。在剖析伤寒时,诸流派之长皆收纳其中。在论述温病时,仲景立法之意及诸家之说均融注于内。见解不同之处,还两存其说,以启后学深究其理,足见其立论持平,不存偏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晚清时期

光绪二十九年(一九零三),先生考入京师大学堂医学馆,开始了正规系统的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废寝忘食,孜孜以求,潜研经典,博览诸家,对祖国医学理论的源流、沿革,发展及诸家学说的形成,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受到西方医学及其它自然科学的影响,开扩了思路,增长了见识,打下了深厚的医学基础。在先生治学道路上,这是关键的一步。一九零六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医学馆,出而问世,以擅治伤寒,精于《内》 《难》而初露锋芒。同年,二十七岁投考前清太医院而名列前茅,遂成为太医院御医。据《太医院晋秩纪实碑》碑文所载:除蒙恩特赏御医之员不计外,其挨次递升至御医者,非年过五十不克到班。”显然,先生是以品学兼优而获“特赏”,被破格任用的。当时的太医院使(即院长)张午樵先生对其十分器重,在理论和临床上不断加以指点,影响着他的学业进展。为清皇室医病,不仅要理、法、方,药妥贴,而且要药性平和,效果显著。否则,随时有杀身之危。这迫使先生摸索出一套用药平和、法度严谨、药少力宏、出奇制胜的医疗经验。正因如此,先生被选为那拉氏(慈禧)随侍御医,兼太医院医学馆教习。

辛亥革命后

辛亥革命后,先生悬壶京门。不图名利,不事逢迎,不投机钻营,以“医技精良,品端术正’而名誉一时。其间,先生曾任京都内城官医院内科医长,每日求诊者盈门。但先生并不自恃骄矜,依然虚怀若谷,精益求精。对许多疑难大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因如此,在华北国医学院任教授期间,深为后学所敬仰。 先生治学,法度严谨。对后学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对自己严格刻苦,身体力行。他常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 《金匮浅注》、 《医学从众录》、 《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频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道可观。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要认真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 《金匮》、 《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这样才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变通之妙。

临床经验

袁氏以擅治伤寒,长于温病著称。对于内科杂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以治疗痨瘵、疟疾、肝病、结石病等见长。对于痨瘵,归纳出清心养肺、益肺补心、养血疏肝、滋补肝肾、益阴清热、温补肾阳、健脾除湿、培土生金、清胃滋脾以及益气补肺等治法,并强调空气疗养的重要作用。在抗痨药未问世的当时,对于痨瘵的预防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结石症,创立了开郁清肺、甘缓和中、养血清热、温通止痛诸法,提出了欲降先升、欲利先清、欲排石先疏通、欲祛邪先扶正等治则。对于疟疾,认为小柴胡汤加减是治疟的有效方剂,但不适用于但热不寒的温疟。治疗经闭,认为通经之要,在于开源;通经之基础,在于固脾胃。

审慎求实 宗古创新,先生临证诊病,一丝不苟。详察病情,究其要害,制方严谨,用药精当,师古而有创新,药味平淡而有出奇制胜之妙,对许多疑难大症,颇多建树。及至先 生晚年,德高望重,工作甚忙,求诊者众多,依然审慎为之,不论患者地位高低,亲疏远近,同样认真诊治。常见他因一味药的取舍,或用量的增减而斟酌再三。凡遇疑难重症,诊病之余,必沉思良久,甚至深夜查阅文献者,亦为常事,足见其审慎求实的科学态度。

积数十年之经验,先生对温病、痨瘵、疟疾、妇科诸门,皆有精研。早在三十年代,先生即据临证实践,着有《痨瘵概要》,阐明其病因病机,并归纳出清心养肺、益肺补心、养血疏肝、滋补肝肾、益阴清热、温补肾阳、健脾除湿、培土生金,清胃滋脾、益气补肺等治疗法则,每法均列有临证验方、药物化裁等具体内容,并强调空气疗养的重要作用。在抗痨药未产生的当时,据此而治愈者众多,起到了积极治疗的作用。至今看来,其遣方用药,加减化裁,独具匠心,仍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先生治疟,虽宗经旨,但加减变通之中亦有新意。

后世影响

袁氏在培养中医人才,开展中医教育方面付出了很大心血。他曾于清朝太医院医学馆担任教习,辛亥革命后任北平中医学社社长。1933年,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解放后,担任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教授。在他的培育下,瞿文楼、佟阔泉、陈西源等一批京都名医脱颖而出。及至晚年,在中医建设和中西医结合问题上,他还发表了至今看来仍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如他主张中医建设首先应抓好三个环节,即一是整编古典医籍,二是搜集中医人才,三是筹办高等中医院校及医院。这些建议均被当时政府采纳并贯彻实施。

主要经历

袁鹤侪后听说父母所患热病属伤寒之类,即奔走索寻有关伤寒之医书。每借到一部医书,攻读尚嫌不足,还用蝇头小楷抄录于粗绵纸上。1903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医学馆,开始正规系统的学习。190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以擅治伤寒,精于《内》、《难》经典而初露锋芒。随后,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清太医院,时年27岁。曾供职清太医院御医兼医学馆教习,慈禧太后随侍御医。辛亥革命后,任内城官医院内科医长。1933年,应施今墨之请,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935~1949年悬壶京门。

袁鹤侪曾执教于太医院医学馆、华北国医学院和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培育中医人才,瞿文楼、佟阔泉、陈西源等脱颖而出。1949年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苏友好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普及协会理事、北京中医学会耆宿顾问、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教授以及协和医院、北京医院中医顾问等职。

袁鹤侪书斋名为"知不足轩",著有《太医院伤寒论讲草》、《伤寒方义辑粹》、《温病概要》、《温病条辨选注》、《中医诊疗原则》、《医术经谈》、《袁氏医案》等,并在20世纪20年代主持、组织北京中医学社同仁,集资修订、重刊了《医统正脉》等一批古典医籍。

袁鹤侪素享盛誉,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1957年,他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周恩来总理曾派专人往视,林伯渠、李德全等亲临床榻慰问。

学术成就

袁鹤侪十分重视中医理论研究,尤其注重"气化之说",对"天人相应"有独到见解。临证以擅治伤寒、长于温病著称,治疗痨瘵、疟疾、肝病、结石诸病也很擅长。

20世纪30年代,他著有《痨瘵概要》,阐明痨瘵病因病机,归纳出清心养肺、益肺补心、养血疏肝、滋补肝肾、益阴清热、温补肾阳、健脾除湿、培土生金、清胃滋脾、益气补肺等治疗法则,列有临证验方、药物化裁等,并强调空气疗养的重要作用。据此而治愈者众多,其遣方用药、加减化裁独具匠心,至今仍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袁鹤侪认为,人之病疟,寒热往来,临证辨治,要在视其寒热之多少,以为遣方用药之依据。其寒热之多少相等,左脉弦,右关脉虚,用小柴胡汤最为有效。若寒多者,加柴胡10-12克,青皮10-12克,酒黄芩6–10克。余同前。惟柴胡加多,其服法可参照西药服法。一剂分3次服,服于疟发之前。例如下午5点发病,则早上8点服第1次,11点服第2次,下午2点或3点服第3次。余依此类推。热多寒少者,重用黄芩而柴胡减少。又有不头痛而腹胀者,则于方内加炒白术10-12克,草果6克,茯苓10克。盖腹胀由于湿,故加茯苓、白术等药,以祛湿而病可愈也。

趣闻逸事

袁鹤侪一生清贫简朴,虽历尽坎坷,仍以济世活人为宗旨,不为恶势力所屈服。民国期间抗争"废止中医案"时,他毅然联名请愿,振臂高呼,奋力抗争。抗日战争期间,他隐居寓所,不愿为日寇就诊,而几经引来当局刁难。每当无米就炊之时,即静坐吟诵古人诗词歌赋,用来振奋精神,抒发爱国情怀。

袁鹤侪主张中医建设首先需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整编古典医籍,二是搜集中医人材,三是筹办高等中医院校及医院。中西医结合应分两步:于医术上,可谋速成结合,可收速效;在学术上,需从根本理论上做起,可达融会贯通,是长期艰巨的工作。二者结合,方可奏效。他的建议均被政府采纳并得以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李广钧. 北京卫生史料?中医篇.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43

王康久. 北京市卫生志.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57

索延昌. 京城国医谱·第一卷.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12~14

袁立人. 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袁鹤侪.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袁立人.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北京中医杂志,1984,(4):7~11

袁立人. 袁鹤侪. 中国医药学报,1989,4(2):69

袁立人. 袁鹤侪先生临床经验二则. 北京中医杂志,1982,(1):6~8

袁立人. 袁鹤侪先生治疗胃脘痛经验. 北京中医杂,1985,(2):3~6

袁立人. 袁鹤侪治疗经闭的经验. 北京中医杂志,1982,(9):15~16

袁立人.袁鹤侪论治疟.见:陈彤云.燕山医话.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重印.139-140

参考来源

  1. 名老中医专家:袁鹤侪小传 ,个人图书馆, 2021-10-21
  2. 袁鹤侪-中医著名医师 ,医学教育网, 201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