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裁縫

增加 47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裁縫'''(tailor),指裁剪、縫製衣服,後來指代以製作或拆改衣服為職業的人,是以人體為依據,通過測量制定服裝號型規格,合理使用原 [[ 輔料 進行服裝裁剪、縫製的人員。*裁縫是以人體為依據,通過測量制定服裝號型規格,合理使用原輔料 ]] 進行服裝裁剪、縫製的人員。
*裁縫工,是指專業從事裁剪、縫紉進行服飾製作的工人。
*清代顧張思《土風錄》載:“成衣人曰裁縫……蓋本為裁剪縫綴之事,後逐以名其人。”也叫“縫衣匠”、“成衣匠”,古代叫“縫人”、“縫子”、“縫工”、“成衣人”等,崇奉行業 [[ 祖師爺 ]] [[ 軒轅 ]] [[ 嫘祖 ]] 、黃帝、 [[ 有巢氏 ]] [[ 針神 ]] (宋)。*西周時的《尚書》、《詩經》等資料中記載有多種衣名,如 [[ 玄衣 ]] [[ 袞衣 ]] [[ 黃裳 ]] 、繡賞等名目,朝廷設有掌管王宮縫紉之事的“縫人”。
*漢代時,服飾製作已達到很高的水平,經過幾千年的進步發展,形成了內容十分廣博精彩的中華服飾文化。
*裁縫工的從業形式為開設店鋪和做上門工兩種。
*服飾的製作一般要經過量身、選布、畫線、裁剪、 [[ 鎖邊 ]] 、縫紉、釘釦、 [[ 熨烙 ]] 等工序。
*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做衣服一般集中在春節前或家庭全年的空閒時間。各家做衣服時必須請裁縫師傅上門量體裁衣,裁縫師傅必須在自己家裡工作。請裁縫做衣服的家庭除支付裁縫師傅(有的還帶有徒弟)的工錢外,還必須負責他(們)工作期間的伙食。
*日治時期臺灣1904年〈公學校規則改正〉下公學校女學生學習科目中增加了裁縫科,但在師資不足的情況下,裁縫科的學習內容主要為衣服的洗滌與保存法;1910年大橋捨三郎《臺灣公學校六個年程度裁縫科目教授細目案》,與1913年《公學校教授要目第二篇 農業科,裁縫及家事科》皆明確提出公學校裁縫科教學的教導項目與時程,教導內容多以實用為主,並會隨著公學校所教導地區的特性,來決定課程編撰要目。
*洋裁產業進入長達數十年的衰退期,只剩有能力製作高級訂製服的工作室可以撐下去。
*直到最近因為日本次文化cosplay(角色扮演)的興起,許多coser(角色扮演者)有特定的動漫服裝需求,沉悶已久的縫紉工作室內又開始出現年輕人的笑語與活力。 <ref nam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cite web |url=https://women.nmth.gov.tw/?p=20059 | title= 洋裁在臺灣 | language=zh | date=2020-xx-xx | publisher=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author=台灣女人 | accessdate=2022-07-29}}</ref>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19/05/shutterstock_621832295-600x400.jpghttps://www.epochtimes.com/b5/19/5/26/n11280714.htm
==參考來源==
{{Reflist}}
6,5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