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裴矩」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unreferenced|time=2015-3-9}} '''裴矩'''({{bd|547年||627年|catIdx=P裴}}),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添加{{expand}}和{{unreferenced}}标记到条目)
(1 個標籤巡檢工具)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 行 1:
{{unreferenced|time=2015-3-9}}  
+
{{expand|time=2019-09-04T12:06:17+00:00}}
 +
{{unreferenced|time=2019-09-04T12:06:17+00:00}}
 
'''裴矩'''({{bd|547年||627年|catIdx=P裴}}),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隋朝|隋]]末及[[唐朝|唐]]初政治家。初名'''裴世矩''',后避太宗名讳,单名'''矩'''。
 
'''裴矩'''({{bd|547年||627年|catIdx=P裴}}),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隋朝|隋]]末及[[唐朝|唐]]初政治家。初名'''裴世矩''',后避太宗名讳,单名'''矩'''。
  
行 27: 行 28:
 
*[[裴淑英]]
 
*[[裴淑英]]
  
==外部链接==
 
{{wikisource|隋書/卷67}}
 
{{Wikiquote}}
 
{{start box}}
 
{{s-before|[[苏威]]}}
 
{{s-title|[[隋朝]][[尚书右仆射]](杨浩政权)|618年}}
 
{{s-after|末任<br />唐朝:[[裴寂]]}}
 
{{end box}}
 
  
[[Category:南北朝政治人物|P裴]]
+
 
[[Category:北齊人|P裴]]
+
[[Category:隋朝 政人物|P裴]]
[[Category:北周人|P裴]]
+
[[Category:唐朝 军政 ]]
[[Category:隋朝政 人物|P裴]]
 
[[Category:隋朝外交官]]
 
[[Category:唐朝 宰相|P裴]]
 
[[Category:中国地理学家|P裴]]
 
[[Category:中国地图制作者|P裴]]
 
[[Category:闻喜 |P裴]]
 
[[Category:河东裴氏|J]]
 
[[Category:隋朝尚书右仆射]]
 
[[Category:中国旅游作家]]
 

於 2019年9月4日 (三) 20:06 的最新修訂

裴矩(547年-627年),字弘大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末及初政治家。初名裴世矩,後避太宗名諱,單名

生平

父親裴訥之,北齊太子舍人,早卒。裴矩少好文學,甚有文采。仕途開始於北齊,齊亡後加入北周。周末楊堅執政期間被召用。楊堅取代周建立隋朝,裴矩受到重用。曾經參加平陳之戰,安撫突厥啟民可汗,又參與隋禮的制定。隋煬帝即位後,裴矩繼續被重用,與蘇威宇文述裴蘊虞世基等掌握朝政,合稱「五貴」。

裴矩一生中最重要的業績為煬帝經營西域大業元年(605年)至九年(613年)間,他至少四次奔波於甘州、涼州(今甘肅武威)、沙州(今甘肅敦煌)等地,大力開發商業,引胡商前往長安洛陽,以首都貿易取代邊境貿易。與此同時,裴矩收集了西域各國山川地理、人物風俗等資料,繪畫各國貴族庶人的服飾儀表,製成《西域圖記》三卷,並繪造地圖,紀錄各地險要,獻給煬帝。裴矩引高昌麴伯雅伊吾吐屯設等入朝,並打擊西域貿易的競爭者吐谷渾

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弒逆煬帝,任裴矩為尚書右僕射。宇文化及失敗後,裴矩事竇建德;建德敗後,降唐。武德八年(625年)任太子詹事檢校侍中、民部尚書貞觀元年(627年)卒,年八十餘,贈絳州刺史,諡號

作品

所撰《西域圖記》現僅存書序,記載了從敦煌到西海(今地中海)的三條主要路線,是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還著有《開業平陳記》12卷、《鄴都故事》10卷、《高麗風俗》一卷,與虞世南共撰《大唐書儀》10卷。今均佚。

評價

裴矩雖有經略戎狄之功,但其初衷是為了迎合隋煬帝好大喜功的心理。

隋朝以重利招引西域胡商和外國使節,所經郡縣疲於迎送。故而《資治通鑑》中評論道「由是百姓失業,西方先困矣」,「……卒令中國疲敝以至於亡,皆矩之倡導也」。

公元610年裴矩鼓動隋煬帝用武力懾服高句麗。翌年隋煬帝出兵高句麗,這場戰爭直接引發了中國各地民變,並使隋朝統治走向滅亡。

《隋書》中對裴矩之評價為:「裴矩學涉經史,頗有幹局,至於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諸古人,殆未之有。與聞政事,多曆歲年,雖處危亂之中,未虧廉謹之節,美矣。然承望風旨,與時消息,使高昌入朝,伊吾獻地,聚糧且末,師出玉門,關右騷然,頗亦矩之由也。」

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