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襄陵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襄陵镇隶属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地处襄汾县西北部,东临汾河与邓庄镇相望,南与南辛店乡毗邻,西依姑射山与乡宁县光华镇相连,北同尧都区金殿镇接壤,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25千米。 行政区域总面积69.35平方千米。

1949年,属襄陵县第一区。1984年,襄陵公社改襄陵镇。2001年3月,浪泉乡并入襄陵镇。截至2018年末,襄陵镇户籍人口为43109人。截至2020年6月,襄陵镇辖29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南街村。

2011年,襄陵镇农民人均纯收人9190元。 截至2018年末,襄陵镇有工业企业48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95个。[1]

建置沿革

襄陵为平阳次邑,密迩尧天,依切舜日,四表上下,格被独先。

根据《襄陵县志》和《襄汾县志》记载:

襄陵县,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建县,以晋襄公陵墓命名,故名襄陵。属河东郡。

新朝王莽(公元9年)改名干昌,东汉(公元25年)复名襄陵,仍属河东郡。

三国时(公元220年),县入曹魏,属平阳郡。

西晋(公元266年),仍属平阳郡。

十六国时(公元304--385年),前赵刘渊于308年建都平阳(今尧都区金殿镇),县属之,并将浮山地划入襄陵县。之后,相继入冉魏、前燕、前秦、西燕、后燕,386年入北魏,均属平阳郡。

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公元404年)将今浮山地另置葛城县。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将襄陵并入擒昌县。

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擒昌县治移于襄陵古城,将郭城县(葛城县)划入。

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擒昌县为襄陵县,属临汾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将郭城县又从襄陵分出,置浮山县。

五代时(公元907年),县入后粱,属建宁军;入后唐,属建雄军;入后晋先属绛州,后属河中府。

北宋(公元960年),县属建雄军,后复属晋州。

北宋神宗熙宁间(公元1064年),乡宁县北部来属。(乡宁县南部划归太平县)。

金(公元1115年),县属平阳府,乡宁县北部,从襄陵县分出。

元(公元1279年)先属平阳路,后属晋宁路。

明(公元1368年)属平阳府。

清(公元1644年)初属平阳府,继属绛州,后又属平阳府。

辛亥革命后,先属河东道,1919年后属山西省。

抗日战争时期,襄陵和临汾的汾西地区成立过临襄县,汾东地区成立过汾陵县;汾东东南部和曲沃县、汾城县的部分地区成立过曲襄汾县。

1948年,汾东地区复归襄陵县。

1954年9月,襄陵和汾城(曾用名临汾、泰平、太平)两县合并为襄汾县。

1959年1月,襄汾县制撤销,原襄陵县划入临汾县,原汾城县划入侯马市。

1961年7月,原襄陵县从临汾县划出,原汾城县从侯马市划出,又复设襄汾县。

襄陵县从公元前206年建县,到公元1954年撤销与汾城县并县为襄汾县,历经2160年。

期间曾用名干昌县16年,用名擒昌县50年。

襄陵县城有4处,西汉初县城设于古城庄,历时近800余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县治移至宿水店(古襄陵),历时405年。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县治移于晋桥店(襄陵镇),历时929年。1952年4月,县治移于赵曲村,历时2年多。

人们常说,襄陵县管得宽,东有浮山县,西至黄河岸。

明末清初,襄陵分御英乡、湖波乡、安泽乡、吉方乡等四乡;城关镇南辛店镇京安镇赵曲镇、邓庄镇等五镇;通城里、齐薛双里、泉柴许里、······共二十九里;157个村庄。

1936年,襄陵县分为三个区,21个编村。第一区有城关、齐村、薛村、燕村、东柴编村;第二区有令伯、邓庄、大邓、安李、陶寺、东张、盘道、夏梁、赵曲编村;第三区有北靳、福寿、京安、上北戍、南辛店、西徐、崔村编村。

1953年,襄陵县分为襄陵、东柴、浪泉、四柱、许留、温泉、贾庄、鄢里、赵曲、城南、夏梁、陶寺、安李、盘道、青杨、张崇、邓庄、北梁、东侯、南梁、大邓、上西梁、龙王庙、裴家庄、安乐庄、南辛店、东徐、北关、京安、贾朱、司马、大陈等32个乡。在划乡中,高村划归浮山县,东亢村划归临汾县,张家湾划归曲沃县。[2]

农业方面

襄陵镇按照"抓根本,重调产"的基本思路,在狠 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特色农业生态基地建设上,狠抓黄崖大棚西红柿示范基地建设,且新增了薛村农业基地,为大棚户调地、修路、提供资金和技术服务,又新增温室大棚170余棚,面积达300余亩,同时成立了"黄崖大棚西红柿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龙澍峪"品牌,为提高黄崖大棚西红柿的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同时引导农户连片发展养殖业。全镇有规模养猪场21个,生猪存栏3.1万头,其中07年新建标准化养猪场6个,有规模养鸡场9个,蛋鸡存栏2404万只,养兔场7个,养狐场2个,新建标准化屠宰场1个。

林业方面

根据镇地下水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树木的特点,襄陵镇积极引导农民栽植速生高产林木品种,全镇已形成片林、间作林、山坡林、闲地林、"四旁林"(路旁、树旁、沟旁、房前屋后)为主的栽植格局,完成了高速路、临夏线、循环路宽林带、环村林带、"三院绿"、企业绿化等绿化工程。

工业方面

对现有的铸造企业控制发展数量,采取横向联合的方式,走集团化经营之路;产品结构上,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发多种产品;发展原料与加工一体化大型生产企业,改造合并现有的粉厂、板厂和矿山企业,形成集石膏矿、石膏粉、石膏板生产三位一体的大型建材企业和集石灰岩、石灰、专用石灰产品生产两位一体的大型石灰生产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导发展环保型、高科技型新兴产业。

旅游产业

襄陵人杰地灵,风光秀丽,名胜古迹遍及全境,襄陵县曾列有五大景观:"十里荷香"、"晋桥梅月"、"汾流晚渡"、"平水拖兰"、"龙斗双阙"。东柴坡垣有晋襄公墓、许留村有"许褚墓"、襄陵城中有城隍庙"钟鼓楼"、城东南角有"文锋塔"、城北屏霍门外有"晋桥"、北街小学有300多年历史的珍稀树种"银杏树"、西街有《关帝庙》,姑射山脚下一带尚有"娥皇泉"、"娥英泉"、"九色泉",更有龙澍峪古建筑群风景区。

襄陵镇党委、镇政府结合全镇实际,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经济强镇"的目标同开展"一举四爱"、"创业在襄汾"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全镇人民把思想统一到"高举旗帜、爱我襄汾、爱岗敬业、爱民为民、爱的奉献"上来,鼓励农民创家业,激发企业家创新业,引导能人创企业,要求干部创事业,带领全镇人民在"创业在襄汾"活动中体现人生价值,构建和谐新襄陵。

产业调整

二OO二年之前,我镇农业主要以单一的种植粮食为主,工业以上小冶炼、小型石膏粉厂为主,襄陵人民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凭着脑子活,善经营,会管理,依托特有的区位优势及石膏资源优势,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五大突破,二十项任务"和建设轻型建材工业园区的战略目标,农业上,走种草养畜一体化之路,新建规模养殖场13个,其中百头养牛场5个,3000只养羊场2个,万只獭兔场一个,千只养鸡场5个,建成了井头、齐村、东街、李村、屯大百头养殖区。实施林业富民工程,完成了临夏线、高速路、园区路、开发路、循环路通道绿化工程,完成了黄崖村1000亩退耕还林工程,500亩枣粮间作工程,景村1000亩天然林保护工程。与此同时,建立木材交易市场8个,建立木材加工企业3个,有利地消化了树林,提升了林木经济效益。以薛村以及黄崖村为重点,大力发展了大棚蔬菜,全镇共发展大棚400余个,种植露地菜300余亩,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工业上,东以临夏线沿线为主,重点发展冶炼、铸造业,共有大型冶炼企业10座,全部为100m3以上炼铁炉,暖气片厂2个,铸造企业8个,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变废为宝,建水泥厂1个,煤气发电厂3个,水渣砖厂15个,有效地消化了废气、废渣,净化了环境。与浙江杭州联营的年产60万吨水泥项目已完成地基勘探、工艺设计、设备选型等工作,建设资金已经到位,正准备开工建设。西以西阳村宏森装饰建材公司为轴心,大力发展为石膏板为主的石膏建材产品,园区内共有大型石膏板厂10个,石膏粉厂56个,产品有石膏粉、高强石膏粉、石膏板、矿棉板、铂镁板、石棉瓦、地板砖,形成了从上到下,从屋内到屋外,品种繁多,种类齐全的装饰系列产品。同时引进投资建成纯净水工程项目,改变了襄陵镇只有重工业无轻工业的历史。上交国家税金2000余万元,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小康建设

撤并乡镇以来,我们按照"一年起好步,二年打基础,三年上档次"的工作思路,以整治村容村貌为重点,开展了"五清、三建、三比"活动,掀起了农村小康村建设高潮,二OO二年,我们投资300余万元,先后开通了园区路、开发路、环城路,整修了循环路,全镇形成了"三纵八横"的交通网络,同时硬化街道800余条90000余米,新修排水沟10万余米,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OO三年,我们以消灭脏乱差为重点,着力解决垃圾乱堆乱放,茅厕乱建,交通要道、村内街道工程。特别是抓住非典机遇,大力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家家讲卫生,人人抓卫生,各村先后建立了村规民约、卫生制度、划分了现任区,确定了现任人,固定了垃圾点,建立了垃圾场,形成了人人自觉讲卫生,个个自觉守制度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安路灯、建文明厕所、修灯光球场的目标,全镇共有13个村安装路灯,南柴、李村、薛村修建卫生厕所500余户,屯大李村、南街修建了灯光球场,如今襄陵是男人进厂上班,女人在家养兔,白天劳动,晚上到体闲中心,灯光球场、网吧、老年活动中心消闲享受,实现了有劳有逸,幸福健康生活。

在村容村貌强化、提升档次的同时,我们始终把教育工作作为小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实抓出了成效,在投资527万元完成危房改造、扩建新校舍508间8127平方米,实现襄陵、东院、星光三校合并的基础上,围绕"四化"学校建设,投资25万元对2所初中、6年小学84个教学班配置了"四机一幕";还累计投资150余万元,建计算机教室8个,购电脑250台;同时还投资18万余元,硬化校园路面4600平方米,粉刷墙壁57800平方米,刷写永久性标语580余条,绿化面积达50000余平方米,四化学校建设位居全县前列。[3]

历史名人

郑光祖

字德辉,是元代著名杂剧家和散曲家,最著名的著作为《倩女离魂》,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

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见,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着他的感情,他本来颇具文学才情,使他开始了杂剧创作。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贾充

字公闾(217年-282年),魏晋时平阳郡襄陵(今山西襄汾)人,是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魏豫州刺史逵(贾逵)子。太和中袭爵阳里亭侯,拜尚书郎,后累迁黄门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参大将军军事,转右长史,以从征诸葛诞功进爵宣阳乡侯,迁廷尉,转中护军,弑高贵乡公。及陈留王即位,进封安阳乡侯,加散骑常侍。晋国建,封临沂侯。武帝即王位,拜卫将军、仪同三司、给事中,改封临颍侯。及受禅,转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更封鲁郡公,寻代裴秀为尚书令,改侍中,出为使持节、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不行,迁司空,寻转太尉,行太子太保、录尚书事。咸宁末,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伐吴。吴平,增邑八千户。太康三年卒,追赠太宰,礼官议谥曰荒,不纳,谥曰武。有集五卷。

卢凤翔

字瑞庭(1872-1930),祖居襄陵镇东街,1921年迁居北街,世代务农。父早丧,家境贫穷,14岁起以贩卖草帽为生。25岁时到湖北老河口商店学徒,人称"老相公"。初任炊事,后随庄客到陕南山区收漆。他拜漆农为师勤恳学习,在辨漆技术上总结出;望(望颜色)、嗅(嗅气味)、煎(煎杂质)、试(试成份)、踢(踢桶听音)的五字要领。对配料熬漆,收藏管理有独到之长。后自立门户经营漆业。先在老河口开设瑞源长漆店,经10年经营增设了瑞源漆店、瑞源钱庄、瑞源货栈,并在南京建起了晋大昌,无锡建立益源昌,安康建立益寿祥等商行7处,货运发展到上海、福州、广州、天津、大连、烟台等地。货栈分号办理信托、购销、货运、转汇业务,卢号各地店庄年盈利达20万元之多,成为知名一时的大企业家。

卢凤翔经商致富后,积极赞助公益事业。1921年山西义赈,卢在江南募洋800元,自捐100元,山西赈务处授给他五等银色奖章1枚,襄陵县知事李世佑以大总统题褒"见义勇为"匾额旌其门。山西兴修水利时,捐洋800元,省财政厅赐予"行道有福"匾额。1922年,襄陵发展蚕桑事业、邀士绅、富户募捐,凤翔热情支持,带头捐洋500元,县长题赠"里党观型",立碑门侧,褒其义行。卢先后对重修晋桥、北阁、戏台、镇汾楼以及为东街朝山会添置伞旗、锣鼓等公益事业共捐款6000余元。

在老河口投资修建"太平池"1座,筹建了育婴堂、贫民收容所、贫民小学等设施,并给老残病疾贫民发衣米,群众称为"大善人"。一贫苦青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学,无力攻读,卢3年资助学费200余元。

晚年回乡后,更是乐善好施,某次,有一乞者上门讨食,卢给白馍1个,次日复来,卢子春康厌其奢求,卢作书训道:"应怜乞者苦,不能责反复,想咱当日贫,亦曾靠怜抚。"某年春节,遇一贫妇分娩于城西古庙,求告无门。卢命送糕1篮、小米10斤,铜钱10贯。1926年,周济本乡贫苦学生银币100元,使其不致废学。卢家业百万,不吝施舍,自己却仅住普通房宅一所。58岁病逝。

史成娃

又名仰端(1870-1930),襄陵镇人。自幼喜爱木偶艺术,与浮山县闷娃,曲沃县车娃,被誉为木偶"三娃",而成娃则居"三娃"之首,名重晋南。

成娃把戏剧演员的舞台动作,通过木偶活动 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如踢飞脚、甩袖子、吹胡须、甩马鞭、 撩袍抖袖等,都形象逼真。他的拿手戏有《斩子》、《钉缸》、《出庆阳》、《五雷阵》等。1924年阴历七月二十日曲沃县城关有30多个木偶戏班参台演出,成娃以高超技艺,博得台下阵阵彩声。成娃艺高名大,但乐与人交,浮山、曲沃等县的木偶艺人,闻名拜访者很多。

成娃从事木偶戏生涯40余年,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使木偶戏这朵奇花,在艺苑中大放光彩。60岁逝世,殡葬之日木偶戏界参与送殡者达200多人。

贾南风

生于三国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 256年)。卒于晋惠帝永康元年( 300年),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是西晋开国元老贾充之女,晋惠帝司马衷之妻,又称惠贾皇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