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西周利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周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名称来源

铭文中所提到的有司,是当时中国古代的官职,在中国商周时期,青铜被称为“金”,是只有王族才能使用的贵重金属,商军溃败之后,身为有司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并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的纪念。由于这件青铜簋是利所铸造,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利簋。

因为利簋铭文中所记载的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所以,利簋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

簋内铭文

正文释义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释文译文大意是:

①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该释文为张政烺先生所做的释文)

②武王向商都发起最后的攻击,是在甲子日的黎明,当时岁星中天,直到天黑,占有了商都。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黄怀信先生所作释文)

③周武王征伐商国,在甲子日的早上举行岁祭,并进行贞卜,得到能克商的吉卜,把这一消息传闻官兵,士气大振。在第二天乙丑早上占有了商,辛未那天,周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上次右史利铜,利就用这些铜做檀公宝尊彝。(吴孙权先生所作释文)

释义争议

利簋自出土以来,唐兰于省吾、张政琅、徐中舒等都作过考释,但该器铭文中“岁鼎”一辞,各家分歧较大。有将“岁鼎”与卜辞“岁卜”相联系,认为“岁鼎”是“指贞问一岁之大事而言”;有认为应解释作“岁祭时进行贞问”;也有一些学者主张“岁鼎”与卜辞“岁卜”毫无关联,“岁”指的是岁星,即木星;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将“岁鼎”解释为“越鼎”,意思为“夺得了鼎”的人。

张政琅释“岁”为岁星(木星),释“鼎”为“丁”,转训作“当”,意为“岁星当前”。

徐中舒认为鼎当读为则。根据为郭忠恕在《佩觽》说的“古文以贞为鼎,籒文以鼎为则”。徐中舒先生和张政琅先生一样认为“岁”是岁星。

唐兰先生则认为这两个字应当是“越鼎”,即指夺取了鼎。

锤凤年同样人这两个字不是岁鼎,他认为这两个字应当是戍晃,即驻征商之师于此。

戚桂宴认为“岁鼎”是岁星当空,表示吉兆,“岁”即岁星,“鼎”训为当。

于省吾、赵诚、黄盛璋、王宇信等认为这两字应为“岁贞”,即岁祭时进行贞问。赵诚认为“岁为一岁之大事”也说的通。

文物鉴赏

纹饰

利簋的腹部和方座座壁的纹饰是以饕餮纹为主题;两侧加饰倒夔纹;圈足饰夔纹带;方座面四隅加饰蝉纹;都用云雷纹为底来衬托主题。方座上的兽面造型与利簋腹部的主体兽纹相仿,兽面巨目凝视,森严恐怖。仔细观察,在利簋的圈足部位还装饰有夔龙纹,呈二方连续图案绕利簋一周,方座四隅饰以蝉纹。兽面纹、夔龙纹和云雷纹三种纹饰共同装饰在青铜利簋上,线条流畅清晰,给这只肃穆庄严的西周铜簋平添了几分凝重和神秘。

利簋的主要部位腹上用饕餮纹来装饰。饕餮纹与夔纹、龙纹、凤纹等一样,都属于幻想的神话动物。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饕餮纹的形象被刻划为以鼻梁为中心,眉、眼、耳、角分别以对称形式排列在左右两侧。

饕餮纹所呈现出的狰狞恐怖具有一种神秘的威严感,体现了奴隶主上升阶段时的历史必然力量,是一种“狞厉之美”;但也体现了兽性的残忍,即美中有丑。饕餮纹一方面是统治阶级为了张扬其威严的权利,以之镇慑邪魔和愚弄平民;另一方面是为了告诫自己的子孙臣仆们不可过于贪暴。

夔纹的形象是头大嘴长,张口,身细尾尖作卷曲状,均为一足,一角。夔纹和饕餮纹具有同样的装饰作用,所以夔纹也常被饰于器物上。

云雷纹是青铜器上的一种最常见的典型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也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也单称雷纹。云雷纹常装饰在青铜器纹饰的空白处作为底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如利簋上的云雷纹被用来烘托饕餮纹。

利簋器身所饰的花纹,具备了特有的历史面貌和时代风格,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特征。这些装饰花纹是和盛行青铜器的商周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思想意识紧密联系的,是奴隶制社会上层建筑领域中的组成部分之一。

文字

利簋铭文字体和商甲骨文金文的形体结构是一致的。其铭文字体扁长,字迹凝重稳健,并保留有商代铭文字体首尾尖中间粗的特征,是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作之一。

价值地位

价值

该簋最为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该器腹内底部所铸4行33字铭文,虽很简略,却记录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即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武王征商簋”。

利簋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之前,由于缺乏实物资料,关于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千百年来,史学界多有纷争,历代学者根据有关记载推算出的年代就有数十种之多。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碳14测年专家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给出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

利簋的发现,除澄清了以往关于武王伐纣具体日期疑惑外,还证实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文献记载的某些具体史实。例如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这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也与《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又如,利簋铭文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总之,利簋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地位

2003年,利簋随34件组档案文献列入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2年1月18日, 利簋被确定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2012年,《国家人文历史》(原《文史参考》杂志)独家邀请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在国宝中做取舍之间的思量、权衡,盘点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利簋为镇国青铜器。[1]

参考文献

  1. 西周第一青铜器——利簋,人民网.2003-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