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西港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港乡

图片来自网络

中文名 :西港乡

所属地区: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西港乡是一个行政村,所属地区为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离县城29公里,交通便利,乡村总人口有22733人,国土面积有51k㎡。 [1]

人文景观

西港乡是一个中国地名,同名地区有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西港乡,台湾省台南县西港乡。在物质文明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西港镇狠抓了精神文明建设。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大力进行"两基"的实施;围绕经济建设,突破发展蚕桑主导产业,推广快速良种良法养猪;突出文化建设,全镇建有闭路网点9个,90%的村能够收看到闭路电视,投资3万元开通了调频广播,镇有文化广播电视站,村有广播室;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投资20万元兴建了镇卫生院门诊大楼,并购进了X光机、B超机等先进设备。狠抓社会治安工作见成效,1996年被评为"严打"先进乡,1997年被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科文卫、民政、武装、共青团、妇联等各项工作一年上一个台阶。

锐意改革,创造特色,两个文明,比翼双飞,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热爱西港、建设西港、发展西港"为已任,以"兴桑强工,建镇活市,发展基地,壮大产业"为发展思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苦干巧干,务实创新,把西港--23000人民的家园建设得更好。

基本概况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西港离县城29公里,交通便利,开阔,地域有着发展商品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得天独厚的优势。栽桑养蚕、化红种植、豆腐加工、养"杭母猪"是西港的四大特色,尤以医疗保健、化痰止咳、滋阴降火的传统果品--"化红"和食用保健、味美可口的加工食品---"油豆腐"享有盛誉。西港是修水县蚕桑的主要产地,全镇现有桑园1700亩,产茧2000担,产值200万元。

文化特色

历史悠久,有着浓郁的文化特色。文曲戏 俗称"曲子"、"文词调儿",清代流行于境内。初为坐唱形式,后仿汉剧的分行和表演,并吸取其音乐、配上锣鼓登台演出,渐成剧种,1981年出版《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确认为"文曲戏"。曲调有文词、南词、四板、秋江、平板及其他常用曲牌小调。旋律优美清新,音调柔婉中见深沉,伴奏力求渲染乡土气息。道白初期使用普通话,现代戏用九江官话加工提炼:古装戏则分大白与小白,大白为戏曲韵白,小白为九江方言,使之更加地方化。采茶戏 原名"茶灯戏",俗称"茶戏",进入半班形式后称"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境内及九江府辖各县,故《中国戏曲志·江西卷》定名为"九江采茶戏"。曲种分南河、北河两大流派,县内采茶戏属南河派。声腔可分平板、花腔、汉腔、杂调和曲牌五大类。演出时,不用丝竹乐器,而以打击乐手居台中天幕前落座,演员于打击乐器前演唱,台后众人帮腔。后受黄梅戏及其他剧种影响,有的戏班将打击乐移于台侧。传统剧目有《告经承》、《香珠记》、《白扇记》和《王氏劝夫》、《乌金记》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

田歌农民惯于一边田间劳动,以歌助兴,尤以涌泉、新塘等风行。音阶属五声调式,曲调高亢、悠长、朴实、奔放,演唱多一领众和。歌词可根据劳作活动程序,自然配套成组歌形式,如"开秧门"、"活马"、"洗马";"牵号"、"消号"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