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观龙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观龙楼
图片来自epochtimes

观龙楼英语:Kwun Lung Lau)是香港房屋协会发展的甲类资助屋苑,是最后一个受政府资助兴建的资助房屋计划。观龙楼位于香港岛坚尼地城龙华街20号,在1968年落成。E至G座则于2000年拆卸,并于2008年重建完成为观龙楼第1及2座。

历史

观龙楼由司徒惠(Szeto Wai,CBE,1913-1991)及Michael Payne(房协建筑师)合作设计,他因此项目获颁发奥克兰建筑协会建筑设计奖[1]。观龙楼建立在陡峭的山坡上,原来共有7座20层高的长型楼宇组成,共2,073个单位,人口接近13,000人。由于缺乏平坦空间,公共设施如社区中心、居民委员会办公室、图书室、幼稚园、运动场等被安排设于各楼宇的屋顶。被安置入住的主要是受“市区改善计划”影响包括第一街第二街的原旧楼居民和中环街市结志街卑利街的重建影响居民。

1987年,时任港督卫奕信爵士伉俪曾到访本邨。

重建工程说明

房协于2000年策划重建观龙楼,重建作甲类资助房屋及住宅发售计划的综合性屋苑,后来为配合政府停售居屋措施,所以改为采取重建第一期和复修第二期的混合方案。第一期工程首先拆卸E座外翼和G座共617个单位,剩馀第二期的A-F座亦约在2008年复修完成。

观龙楼重建(一期)由马梁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保华建业承建。上盖结构工程已经于2007年4月完成,而整体建筑工程预计将于同年年底竣工,耗资65,000万港元。完成后两幢44层高大厦提供共872个出租单位,配套设施包括社区会堂、商铺和停车场,令整个屋邨的单位数目增至2,328个。观龙楼复修(二期)工程亦已于2006年动工,投资额为26,000万元,包括翻新外墙及屋邨设施、增设升降机、改善消防、保安及供电系统等。工程于2009年竣工[2]

当初为减轻成本,观龙楼只有一组共6部电梯供居民上落之用,每隔四层(4/F、8/F、12/F、16/F、20/F)才设出口,楼与楼之间利用走廊互通。随著部分屋邨居民年纪渐大,房协于2004年耗资2700多万元增建一座客运升降机大楼,方便居民出入[3]

观龙楼重建一期(第1及2座)面积及编配标凖

单位款式 单位型号 单位 单位间隔 编配标凖 室内楼面面积
一人及二人单位 D1型 D1型(5-39楼C室) 开放式 1-2人 约18.4平方米
一人及二人单位 D2、及D4型 D2型(5-31楼K室);D3型(5-31楼J室);D4型(5-31楼D室) 开放式 1-2人 约18.2平方米
小型单位 S1、S2及S3型 S1型(5-31楼E室);S2型(5-31楼H室);S3型(5-31楼L室) 可间一房两厅 2-3人 约25.3平方米
中型单位 M1及M5型 M1型(5-31楼F室、32-39楼E室、40-44楼D室)、M5型(32-39楼G室、40-44楼F室) 可间两房两厅 3-5人 约36.1平方米
中型单位 M2、M3及M7型 M2型(5-31楼G室、32-39楼F室、40-44楼E室)、M3型(5-31楼M室、32-39楼J室;40-44楼H室)、M7型(32-39楼D室、40-44楼C室) 可间两房两厅 3-5人 约36.8平方米
中型单位 M4、M6及M8型 M4型(5-44楼A室)、M6型(32-39楼H室、40-44楼G室)、M8型(25-44楼B室) 可间两房两厅 3-5人 约36.0平方米
大型单位 L1型 L1型(5-24楼B室) 可间两房两厅 5-6人 约45.9平方米

观龙楼旧区(A至F座)面积及编配标凖

单位款式 单位型号 单位间隔 编配标凖 室内楼面面积
小型单位 4型、5型 可间一房两厅 2-3人 约22.8-28.5平方米
中型单位 6型、7型 可间两房两厅 3-5人 约31.6-39平方米
大型单位 9型、12型 可间三房两厅 5-6人 约48.9-51.4平方米

名人

邻近建筑

参考文献

  1.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www.hkhs.com的引用提供文字
  2. 房协观龙楼重建工程平顶. [2007-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3). 
  3. 观龙楼新设升降机方便居民. [2007-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