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览古》

作品名称: 《览古》

创作年代: 晚唐

文学体裁:诗

作者:李商隐

《览古》是唐代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1]唐朝末年,朝局动荡,官宦当权。阉寺擅权,藩镇跋扈,牛李两党,倾轧甚烈。宝历二年(826年),唐敬宗于年末遇弑,使李商隐很受触动,七律《览古》即因是而作。

这是一首咏史诗,引古鉴今,从历史经验中,引出教训,从反面说明修明政治的重要,如果一味追逐醉生劳死的腐化生活,就难免有丧国亡身之祸。首联谓封建帝王切莫仗恃军事武力而忽视了国家的和平安定,古今王朝的成败如霜露之短暂,不可不警惕;次联谓加固城防,以为长治久安,实乃徒劳无益;欲应天象而为天子是不可能的事;三联谓昔时帝王奢侈淫乐,转眼瓦飞钟堕;天道如何,吞恨者多;末联谓回头凭吊箕山许由之墓冢,才真正相信许由逃尧非求高名,而是为避祸也。此诗将典故化炼成具体生动的形象,渲染一种沉郁气氛,并融入简洁的点染,体现诗人的感慨与褒贬。

目录

诗词正文

白话译文

金城汤池不足以拿来自恃,古今王朝兴废,如草间霜露,日出就消散了,应当居安思危。

墙壁上白涂上红色的文彩,对于巩固江山并无益处。吴主想应天象而成天子,竟未能实现。

长乐宫殿屋瓦尽飞,随着雨水一同流逝。景阳楼钟堕,无异天昏。

思古鉴今,方信许由逃尧,非务高名,而是为了逃避乱世。

作品鉴赏

首联以警戒语气的感慨、议论发端,借"草间霜露"的瞬间荣枯发抒古今兴亡之情怀。"莫恃金汤"一句,犹如突发断喝,疾刺古来君主凭恃金城汤池之固纵欲失德,不知居安思危,弃天下太平大计于不顾,以为天下永存不隳的昏聩和荒谬。这一句是全诗的一个总纲,概括力极强。汉代张衡《二京赋》便对寨汉统治者凭恃"磁险周固,衿带易守","奢泰肆情","耽乐是从",荒忽了以仁德治国提出批评,发出"守位以仁,不恃隘害"的严肃警谏。南朝统治者偏据长江天险,依恃建康(今江苏南京)"虎踞龙蟠"之势,荒忽了实现太平之治的根本,又重蹈覆车之后尘。由此可见,李商隐在此诗所提出的问题是总结了历代兴亡教训,对唐朝统治者发出的切中痼疾的严峻警告,殷鉴未远的用心一目了然。"草间霜露",说是即景拈来也罢,说是比兴隐喻也好,不过是特意引一微小、易灭的现象,与壮丽、坚固的金城汤池构成强烈的反差、对比,以突出振聋发聩的力量。金汤之固不足凭恃,一旦倾废,不过如草间霜露,瞬间即逝罢了。一"恃"、一"忽"的反跌,点明荒君的主观欲望,一"金汤"、一"霜露",写出这种欲望的客观后果。此诗一开篇便从主观到客观揭示出恃险忽治所导致的国家倾覆的必然趋势。这正是作者纵览古今盛衰,抒发兴亡之情的精蕴所在,于感慨千古之中表现出深厚的历史感与现实感。

中间两联从首联生发而出,具体展现作者所历览的古今兴亡之事,以证实"恃金汤忽太平"所导致的"草间霜露"的败亡恶果。从广陵城五百余载的乍盛即衰的巨变,概括了吴王刘濞与南朝宋孝武帝时竟陵王刘诞的据险谋叛、 城毁人亡的历史悲剧,暗斥了刘濞、刘诞一流的藩王借城池的固若金汤,以求万世一君的宴举。写依恃长江险阻,独霸江东的孙皓,也终于落得个降晋入洛,身为阶下囚的结局。对此种妄举、蠢行,分别在两句诗的首尾部分表达了批判态度:"空"者,枉费心机,实在徒劳无功;"欲"者,痴心妄想,真是黄粱美梦。这一"空"、一"欲",诛心察影,亦叹亦讽,相映成趣,不言讽而讽意自见。而"真何益"、"竟不成",又以轻描淡写的笔调传达出作者那不屑一论,冷然蔑弃的态度,同"糊赪壤"、"举黄旗"的扩城池、顺天命的隧重"壮举 与帝王美梦,构成不和谐的反跌,颇富幽默情趣。

以上颔联侧重从"恃金汤"的宏观角度开掘诗境,紧接的颈联变换角度,侧重从"草间霜露"的细节描写展现恃险妄为的败亡景象。用以长乐宫作为"石头城"(今江苏南京)的代称,歌咏南朝京都史事而兼摄秦汉皇室富阙。所以,"长乐瓦飞"确是"喋血殿庭"的情状,以长乐宫的喋血倾废,象征着凭恃石头城的虎踞龙蟠之势的南朝君王,以及凭恃关中"岩险周固"而殚物荒乐的秦汉帝王统治的崩溃瓦解。"随水逝"三字点明只留下殿瓦崩飞,随江而逝的一片荒凉, 同时也包含着浪淘尽南朝繁华,朝兴夕灭,"逝者如斯"的叹惋。"景阳钟堕"是以齐景阳楼的堕毁兼摄陈景阳殿井帝妃身死国灭之耻,象征着凭恃长江天险而沉缅声色的南朝统治者的覆亡。"失天明"三字,则点明只留下失掉天明报晓钟声的一片冷寂。总之,此联以霜露凄清之细景写金汤崩灭之大势,形象地勾画了恃险肆欲的荒君之可悲下场,寓托着古今治世太平不在险而在德的深蕴。

末联以回首兴亡之事,致思古鉴今之感慨。以对许由的逃尧,作者回首瞻望,深思古今兴废的历史变迁,领悟到天下兴亡自有规律,世运的盛衰变化非人力可以挽回。因此,作者讲:"始信逃尧不为名",开始信服许由的逃尧并非为了博取个人清高、谦退的虚名,他宁肯逃尧不返,也不肯受禅于尧,是因为他参透了世运兴衰、治乱之理:一是"其深识兴亡递禅,乃必至之势也";二是"觇破名位,如草间霜露三易歇也"。他不恃金汤之固,免涉霜露之耻,故以逃尧弃其耻辱,葆其高洁。为此,作者"回头一吊",古今同慨,致以由衷的敬吊和追怀,隐然同恃险妄为,身死国灭,不知醒悟的荒君形成对照,骨子里暗含的褒贬便自然显露出来了。

《览古》一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引古鉴今,意含警戒。此诗虽非针对当时某个具体君王,但确实是目览古事,心注现实,列举南朝亡国灭祀之耻,警戒唐代统治者要居安思危,"莫恃金汤忽太平"。二是用典精切,抒情深曲。此诗中间四旬,一句一典。每个典故都扣紧"恃险"二字,准确地体现全诗主题。这些典故所涉及的叛乱、政变、游幸等类现象,都是封建统治者内部普遍存在的政治倾夺与豪奢生活的反映,故能触发读者历史相似性的丰富联想,从中引出鉴戒。作者的思想感情,除首尾二句有明朗的表达,其余则隐含于一系列典故或细节描述之中,或如"瓦飞"、"钟堕"之深曲,或如"回头一吊"之婉致,增添了诗歌意象的含蓄韵味。三是辞简意警,追步杜甫。此诗首联之"金汤"与"霜露"的反趺,颔联两句诗的当句反跌,颈联的"瓦飞"与"钟堕"的意象起落,均有意突出了语言和情感的顿挫力量。在运用典故时,不仅借典故概括诸多的历史兴亡悲剧,而且尽量将典故化炼成具体生动的形象,渲染一种沉郁气氛,并融入简洁的点染,如"空"、"欲","逝"、"失"、"吊"等等,体现诗人的感慨与褒贬。在语言提炼上与杜甫接近。

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2]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县病故,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3] 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4]

视频

最美唐诗:唐之韵(李商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