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詹姆斯·赖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詹姆斯·赖特James Wright (1927年12月13日 - 1980年3月25日)出生于俄亥俄州马丁斯渡口,美国当代著名诗人,新超现实主义("深度意象")诗歌流派主将之一。[1]

早年就读于肯庸学院,曾师从大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然而后来却转向"新超现实主义"。

二次大戰中在美國陸軍服役後。

1952年,獲得維也納大學文學學士。

1954年,獲華盛頓大學的Theodore Roethke文學碩士。

1959年,獲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

賴特曾在明尼蘇達大學(1957–63)和明尼蘇達州聖保羅的麥卡萊斯特學院(1963–65)任教,

1966年,加入紐約市亨特學院。他终身在大学任教。

1980年3月25日,在紐約去世。

田園式詩風

赖特以其沉思型的抒情短诗而著名于世,他热爱大自然,善于捕捉大自然景色中最有意义的细节,并将其田园式的新超现实主义建立在强有力的意象和简洁的口语之上。在总体上赋予自然景色以深层意识的暗示,试图唤起超脱现实返回大自然的欲望,从大自然中找到安宁。虽然他去世较早,但他留下的诗作却足以使他在二十世纪美国后现代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

熱衷中國古典文學

赖特熱衷於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並且唯獨對白居易的詩歌青睞有加,把白居易的詩魂融化進自己創作風格的血液之中,同時寫下了一首譽稱「千年之戀」的詩歌,來紀念心中的「中國導師」白居易。

詩作

「千年之戀」

在冬末跨過一個水坑,

我想起一位古代中國的地方官:

白居易,開始謝頂的老政客,

有何用?

我想起你

不安地進入長江峽谷,

被拖曳著穿越激流而上

為了官職或其他

去忠州城。

你到達時,我猜

天都黑了。

但現在是1960年,又將是春天了,

明尼阿波利斯高聳的岩石,

堆壘起我自己的

竹索和水的昏黑暮色。

元稹在哪裡,這位你鍾愛的朋友?

大海在哪裡,那曾終結中西部所有孤獨的

大海?明尼阿波利斯在哪裡?我什麼都看不見

除了這棵隨冬天變黑的可怕的橡樹。

你是否找到了群山之外隔絕塵世的人們的城池?

或者說,你已把這根磨損的殘繩的一端

緊握了一千年?[2]

代表作品

《树枝不会折断》

《诗歌集》

《石頭的愉悅》(Amenities of Stone)

《旅行》(This Journey ,1980)

獲獎與榮譽

1971年,被選獲“美國詩歌學會”會員。

曾獲得過洛克菲勒基金的資助。

1972年,获得普利策诗歌奖。

家庭

第一任妻子

卡杜斯

子女

大兒子弗朗茲。(1953年)

二個兒子馬歇爾。(1958年)

1959年,分居,1962年,離婚。

第二任妻子

伊迪絲·安·克朗科(Edith Anne Crunk)1967年結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