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诗义会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诗义会通

 

 

 

大雅·崧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周宣王大臣尹吉甫赠给申伯的送别诗。全诗八章,每章八句,都是赞扬的话,其旨意是歌颂申伯辅佐周室、镇抚南方侯国的功劳,同时也写了宣王对申伯的优渥封赠及不同寻常的礼遇。此诗叙事清晰,语言平实,重点突出,起笔不凡。

作品原文

大雅1·崧高2

崧高维岳3,骏极于天4。维岳降神5,生甫及申6。维申及甫,维周之翰7。四国于蕃8。四方于宣9。 亹亹申伯10,王缵之事11。于邑于谢12,南国是式13。王命召伯14,定申伯之宅15。登是南邦16,世执其功17。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18。因是谢人19,以作尔庸20。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21。王命傅御22,迁其私人23。 申伯之功24,召伯是营25。有俶其城26,寝庙既成27。既成藐藐28,王锡申伯29。四牡𫏋𫏋30,钩膺濯濯31。

王遣申伯32,路车乘马33。我图尔居34,莫如南土。锡尔介圭35,以作尔宝。往近王舅36,南土是保37。 申伯信迈38,王饯于郿39。申伯还南,谢于诚归40。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41。以峙其粻42,式遄其行43。 申伯番番44,既入于谢。徒御啴啴45。周邦咸喜46,戎有良翰47。不显申伯48,王之元舅49,文武是宪50。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51。揉此万邦52,闻于四国53。吉甫作诵54,其诗孔硕55。其风肆好56,以赠申伯。

创作背景

大雅·崧高》创作于周宣王时期,应是尹吉甫赠给在王室为卿士而又出为方伯的申伯的送别之作。《毛诗序》云:“尹吉甫美宣王也。天下复平,能建国新诸侯,褒赏申伯焉。”申伯是周厉王申后的兄弟,宣王的母舅,封于申,伯爵,故称申伯。周宣王时,申伯来朝,久留不归。宣王又以谢(今河南唐河县北)地益封,并筑城做他的新都(孔颖达《毛诗正义》:“申伯先封于申,本国近谢; 今命为州牧,故改邑于谢”)。临去时,尹吉甫作这首诗来赠送他。

西周末期,其南方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等侯国。由于王室卑微,这其中一些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并不怎么顺从王室,叛乱时有发生,所以派谁去统领侯国,安抚南方,对当时的周王室来说,就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了。申国为周初所封,西周末年依然强大,在众侯国中有一定的威望。申伯入朝为卿士,在朝中有很高威信。鉴于当时的形势,再加上申伯是王室贵戚(宣王元舅),故宣王改大其邑,派他去作南方方伯。所以,宣王分封申伯于谢,有其政治目的,完全是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为出发点的。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大雅·崧高》这首诗从布局谋篇及结构上看,有明确的线索,一定的顺序。全诗共八章,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第一章,总写申伯的不凡。前四句,写申伯出身的非同小可,说他是四岳神灵所降生。在当时神权凌驾一切的社会,这是最崇高的颂扬。诗这样起头,别具一番气势。

第二个层次,包括二至七等六章,具体写宣王对申伯的封赠。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部分,主要是围绕封谢来写。第二章,写定封于谢,并命大臣召伯虎“定申伯之宅”,为申伯造宫室宅院; 第三章,写筑城,治土田、赋税,迁徙家人; 第四章,写城郭、宗庙既成,王又赐以车马; 第五章,乃写遣行前王对申伯的嘱讬,并赐以大圭之宝; 第六章,写申伯启行归谢,宣王为之饯行; 第七章,写申伯入谢的气氛。这次封赠的礼仪是相当的隆重,规模是相当的巨大,安排是相当的周密。

第三个层次为最后一章,述申伯荣归封地,不负重望,给各国诸侯作出了榜样。结尾点明作诗之意,特别指出申伯功德之盛,说明其受赐有当,非恃亲贵以邀宠者可比。

作者是以王命为线索,以申伯受封之事为中心,基本按照事件发展的经过来进行叙写的。但由于要表示宣王对申伯的宠眷倚重,故诗中又每事申言,不厌句意重复,可以说这是《大雅·崧高》一诗的显著特征。“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两句,孔颖达疏曰:“此复云‘王命召伯’者,召伯营谢既成,遣使报王,王知城郭既了,又复命以此事。”顾广誉《学诗详说》评曰:“此以辞害意也。只是一时一事,此乃溯原申伯之归谢所由得遄行耳。《集传》谓:‘召伯之营谢也,则已敛其税赋,积其糇粮,使庐市有止宿之委积,故能使申伯无留行也。’盖举其国中之峙粻,而在道固不待言矣。”正因为孔颖达不视王命为“一体”,强加分别,附会穿凿,所以招致顾氏之讥。

此诗写得很是平实。叙事清晰,重点突出,起笔不凡,是这首诗值得称道之处。尤其是它的起首二句“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为后人所激赏。作者在诗里是要努力把申伯塑造成“资兼文武,望重屏藩,论德则柔惠堪嘉,论功则蕃宣足式”的盖世英雄,所以以此二句发端,就显得称题切旨,可谓气势雄伟,出手不凡。后世诗中能具此神理而堪与之比肩者寥寥无几。此诗叙事,层层逼进,步步深入,次序井然。另外,诗在叙述中,有三、四处用王命口吻说话,但用得很巧妙自然,所以显得十分熨贴,使诗歌在平直中显现跌宕之势。总的看来,与典型的古拗、庄严与凝重的《雅》诗比较,这篇诗的风格稍见差异,显现出一定的流畅、活泼与从容。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宣王之舅申伯出封于谢,而尹吉甫作诗以送之。言岳山高大,而降其神灵和气,以生甫侯申伯,实能为周之桢干屏蔽,而宣其德泽于天下也。盖申伯之先,神农之后,为唐虞四岳,总领方岳诸侯,而奉岳神之祭,能修其职,岳神享之。故此诗推本申伯之所以生,以为岳降神而为之也。” 宋代吕祖谦《东莱读诗记》:“是篇虽雅,其间固有风之体也。”

宋代严粲《诗缉》:“此诗多申复之词,既曰‘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又曰‘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既曰‘南国是式’,又曰‘式是南邦’。既曰‘于邑于谢’,又曰‘因是谢人,以作尔庸’。既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又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既曰‘谢于诚归’,又曰‘既入于谢’。既曰‘登是南邦,世执其功’,又曰‘南土是保’。既曰‘四牡𫏋𫏋,钩膺濯濯’,又曰‘路车乘马’。此诗每事申言之,写丁宁郑重之意,自是一体,难以一一穿凿分别也。”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 “理明词顺,俊快自得,与《桑柔》《云汉》之古拗稍不类。”

清代李黼平《毛诗纳义》:“自共和时,荆楚渐张,故召穆公有追荆至洛之役。宣王时,势当又炽,南方诸侯必有畔而从之者,故加申伯为侯伯,以为连属之监,一时控制之宜,抚绥之略,皆于此诗见焉。”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起笔峥嵘,与岳势竞隆。”“发端严重庄凝,有泰山岩岩气象。中兴贤佐,天子懿亲,非此手笔不足以称题。”“以下历叙王命诸臣代伯经营其国,自城郭、宗庙、宫室、车马、宝玉,以及土田、赋税之属,无不具备。所尤异者,伯之家人,亦令傅御代为迁徙;赴国行粮,亦命召伯早为储备。王之宠臣,可谓至矣。”

清末吴闿生《诗义会通》:“案《崧高》《烝民》二诗,微指略同。皆讥宣王疏远贤臣,不能引以自辅,语虽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为微文深意。《序》皆未能发其义。《烝民》语意较显,汉儒犹有知之者,此篇则喻者益少。然二篇笔意相似,惟此为弥隐耳。先大夫曰:迭称王命,所以深著王之远贤。郑笺云:‘申伯忠臣,不欲离王室。’最得其旨。殆三家遗说,郑偶采及之,非毛义也。‘不显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远去也。[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