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此卷包括三篇论文。《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发表于1905年,该文深入探讨了诙谐的技巧、目的、动机、心理起因及其与梦、潜意识的关系。《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发表于1912年,该文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潜意识的含义及其在精神分析中的地位和意义。《论潜意识》发表于1915年,是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一篇重要论文,也是他论述心理学基本理论方面的代表性文章之一。

作者简介

弗洛伊德: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主义的缔造者,西方心理学第二势力的领导者,20世纪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弗洛伊德作为深蕴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的潜意识心理学说、精神分析治疗方法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灵深层隐秘王国的揭示,不仅为心理学研究整个人类精神世界开辟了全新的领域,而且对西方当代文学艺术、宗教、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编车文博:心理学家、哲学家,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开拓中国潜意识的哲学心理学研究,中国“给弗洛伊德‘平反’的人”,中国学术界公认的弗洛伊德研究权威。

书评

弗洛伊德对于诙谐的研究是从其形式与目的两方面进行的,挖掘出诙谐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更为重要,因为它更贴近本质。首先撇开思想内涵从形式入手,他发现诙谐的话语总是存在着可以遵循的“技巧”,这些技巧是那些被称为精巧的部分,语音或者语意在某个部位打了结,我们总能够“get到那个笑点”,“笑点”是诙谐结构中的结点所在。它就像是蝙蝠,一伸翅膀就成了鸟的姿态,一瑟缩又成了老鼠的模样。鸟与鼠交汇于蝙蝠一身,这类似于诙谐的特点。弗洛伊德称诙谐话语是多条信息被“挤压”后而形成的,在语言构成的技巧上诙谐总能够为听者提供了心理能量的“节省”,正是那些被节省的心理能量转化成了愉悦。(这种心理节省主要这对于心理防御机制而言,比如相声中的捧哏常常扮演着批判的角色,捧哏处于防御对方“言行过火”的审查位置。捧哏被挖苦是相声的快乐来源之一,因为对抗压制是获得快乐的原始诉求。捧哏挖苦逗哏也是快乐的途径,这来自于克制危险出现的安全操作。捧哏替代了观众的心理防御,他本身帮助观众节省了心理消耗,观众把注意力放到逗哏就好了,他们不必担心“失控”,逗哏处于替代观众释放压抑幻想的位置。相声的两人关系仿佛本我与超我的分裂,单口相声则可以依靠模仿对立角色的方式构建出这种分裂。)

弗洛伊德将诙谐话语进行拆解与分析,他发现诙谐的核心工作原理与梦境研究中所揭示的“梦的工作”过程几乎是等同的。就像是把癔症研究与梦境研究进行结合一样,将诙谐与梦境进行嫁接也是弗洛伊德关键的写作思路。

“不管是否形成了替代作用,这些凝缩过程,或者借助于胡说和相反之物而产生的表征过程,迂回的表征过程等等,我们发现,都在诙谐的产生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表明他们与‘梦的工作’过程的类似性,另一方面还要考察由此而引发的诙谐和梦的共同因素。如果我可以假定,对这种比较的两个课题之—‘梦的工作’已经为我的读者所熟悉的话,那么我认为进行这种比较就容易多了。”(摘自《诙谐及其潜意识的关系》)

弗洛伊德分别研究了神经症、失误行为、诙谐以及梦境(《癔症的研究》、《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诙谐及其潜意识的关系》、《释梦》),它们属于无意识运作的各个效果(症候),共同构成了无意识理论的统一体,无意识机制支撑起了这张“症状之网”。

对于心理内容从无意识层向意识层转化的研究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关键维度,“潜抑的返回物”是破解无意识的入口,也是分析治疗的着手点。通过对改头换面的症候来侦探无意识的结构,这个过程就像是通过辨认斑驳的树影来解读枝叶的分布一般,研究从光到影的转化原理是通过影来破解光的钥匙。

诙谐话语针对语言的运作方式本身就会带来快乐,它属于一种玩弄语词的快乐,就像是儿童胡乱说话的冲动一样。这种表达快感可以比喻为咀嚼行为带来的快感,嚼口香糖就提供了单纯的“嚼的快乐”。假如咀嚼的是肉干,那么咀嚼快感就融合了第二种快感—“味觉的快乐”,味觉快乐可以对比于诙谐的第二种快乐—“内容快乐”(诙谐的目的性)。

诙谐常常被用来表达那些难以言表的内容,借用巧妙的话语方式将本来是难听的话、难说的话说出来,此过程可以绕过听者的心理防御从而直接跳跃式的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内容。就像是憋着尿没有厕所的情形,突然出现的移动厕所让人感到喜悦,憋尿的过程是释放过程的心理准备阶段。脱口秀的表演就是运用机智的言语来释放观众那些淤积已久的内心感受的,它提供了发泄渠道。

诙谐是跨越禁忌的便捷小道,杰出的诙谐常常因为表达了人们被压抑的痛感而让人获得强烈的情感释放。

就心理目的而言,弗洛伊德区分了梦境与诙谐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制造快乐后者却是意在回避不快。诙谐带来心理能量的节省,就像徒步行走疲惫不堪的人突然可以搭乘便车一样,节省的体力转化成了愉悦,所以“笑”的原材料常常来自痛苦与压抑。

另外一种情形里,我们听到儿童的童言无忌会发笑,“天真”制造的笑来源于天真者相对于听者而言无需克制。所以童言无忌的话只能由儿童说出才会可笑,无知者无罪,无知者也最为轻松。

内心受到压制的部分通常是文明所禁止的本能,也常常是那些无能为力的现实压迫,前者会促成大量荤段子,后者会产生对于世道的“公愤”与挖苦(讥讽与挖苦的诙谐),很多流行文章是以“机智的挖苦”为特征的,它替代了人们表达出受阻的反抗意志。此二者是围绕着诙谐的目标性特征而产生的类型化分。

关于节省心理能量的原理也会涉及到滑稽的机制,滑稽是通过观察者对于滑稽对象的预判产生的,滑稽的言行让预判中认为本该有的行为消耗量产生了偏差,它们不是太多就是太少了,这个在漫画中尤为典型。(喜剧明星巴斯特基顿总是能够制造出很多突破想象力的躯体动作,比如他曾在荧幕中展现出不可思议的徒手抓住快速行驶的汽车的情景,他的身体在空中漂浮摆动,这造成了强烈的滑稽效果。)

儿童化的躯体行为也是滑稽感的内在来源,看到他人摔跟头或者没站稳经常引发观者的笑,因为滑稽的动作展现了观察者自身曾经的儿童记忆以及通过对比当下而获得的对于儿童动作的超越,可以理解为“躯体优越感”的体验。

对于那些绕过心理防御的诙谐是最值得精神分析研究者关注的,因为它的工作原理指明了它隶属于无意识研究素材的有效范围。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