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调味品

增加 156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苦味来源于茶叶碱、可可碱、咖啡碱等生物碱有酮类化合物。粗盐中含有氯化镁、硫酸镁等也具有苦味。苦味食物有茶、咖啡、苦瓜、莲蕊等。
==分类==
=== 分类依据===
中国研制和食用调味品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知识,调味品品种众多。其中有属于东方传统的调味品,也有引进的调味品和新兴的调味品品种。对于调味品的分类目前尚无定论,从不同角度可以对调味品进行不同的分类:
=== 按调味品商品性质===
1、依调味品的商品性质和经营习惯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目前中国消费者所常接触和使用的调味品分为六类:
(1)酿造类调味品:酿造类调味品是以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和淀粉等成分的粮食为主要原料,经过处理后进行发酵,即借有关微生物酶的作用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将其转变为各种复杂的有机物,此类调味品主要包括:酱油、食醋、酱、豆豉、豆腐乳等。
(5)水产类调味品:水产类调味品水产中的部分动植物,干制或加工,含蛋白质量较高,具有特殊鲜味,习惯用于调味的食品。此类调味品主要包括:水珍、鱼露、虾米、虾皮、虾籽、虾酱、虾油、蚝油、蟹制品、淡菜、紫菜等。
(6)其它类调味品:不属于前面各类的调味品,主要包括:食盐、味精、糖、黄酒、咖喱粉、五香粉、芝麻油、芝麻酱、花生酱、沙茶酱、银虾酱、番茄沙司、番茄酱、果酱、番茄汁、桂林酱、椒油辣酱、芝麻辣酱、花生辣酱、油酥酱、辣酱油、辣椒油、香糟、红糟、菌油等。
=== 按调味品成品形状===
2、按调味品成品形状可分为酱品类(沙茶酱、豉椒酱、酸梅酱、xo酱等)、酱油类(生抽王、鲜虾油、豉油皇、草菇老抽等)、汁水类(烧烤汁、卤水汁、喼汁、OK汁等)、味粉类(胡椒粉、沙姜粉、大蒜粉、鸡粉等)、固体类(砂糖、食盐、味精、豆豉等)。
按调味品呈味感觉
3、按调味品呈味感觉可分为咸味调味品(食盐、酱油、豆豉等)、甜味调味品(蔗糖、蜂蜜、饴糖等)、苦味调味品(陈皮、茶叶汁、苦杏仁等)、辣味调味品(辣椒、胡椒、芥末等);酸味调味品(食醋、茄汁、山楂酱等)、鲜味调味品(味精、鸡精、虾油、鱼露、蚝油等)、香味调味品(花椒、八角、料酒、葱、蒜等)。除了以上单一味为主的调味品外,大量的是复合味的调味品,如油咖喱、甜面酱、乳腐汁、花椒盐等等。
=== 其他分法===
4、调味品的分类还可以有其他一些方法,如按地方风味分,有广式调料、川式调料、港式调料、西式调料等;按烹制用途分,有冷菜专用调料、烧烤调料、油炸调料、清蒸调料,还有一些特色品种调料,如涮羊肉调料、火锅调料、糟货调料等;
另外,调味品的种类多,其中的一些产品有其专有的分类标准,如在中国,酱油可以分为酿造酱油、配制酱油。
==如何辨别==
1、 === 八角茴香===
正品:果实多由8个骨朵果组成,放射性排列于中轴上。骨朵果长1~2厘米,宽0.3~0.5厘米,高0.6~1厘米。外表红棕色有不规则皱纹,顶端呈鸟啄状,上侧多开裂。内表面淡棕色,质硬而脆,气味芳香,味辛、甜。
伪品:果实常由7~8个较瘦小的骨朵果呈轮状排列聚合而成。单一的骨朵果长约1.5厘米,宽0.4~0.7厘米,前端渐尖,略变曲,果皮较薄。具特异香气,味先微酸而后甜。
2、 === 花椒===
正品:为2~3个上部离生的小骨朵果集生于小果梗上,每一个骨朵果沿腹缝线开裂,直径0.4~0.5厘米,外表面紫色或棕红色,并有多数疣状突起的油点。内表面淡黄色,光滑。内果与外果皮常与基部分离。气香,味麻辣而持久。
伪品:为5个小骨朵果并生,呈放射状排列,状似梅花。每一骨朵果从顶开裂,外表呈绿褐色或棕褐色,略粗糙,有少数圆点状突起的小油点。香气较淡,味辣微麻。
3、 === 桂皮===
正品:外表呈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细皱纹和突起物,内表红棕色、平滑,有细纹路,划之显油痕,断面外层棕色,内层红棕色而油润,近外层有一条淡黄棕色环纹。气香浓烈,味甜、辣。
伪品:外表呈灰褐色或灰棕色,略粗糙,可见灰白色斑纹和不规则细纹理。内表面红棕色,平滑。气微香,味辛辣。
4、 === 小茴香===
正品:双悬果呈圆柱形,两端略尖、微弯曲,长0.4~0.7厘米,宽0.2~0.3厘米。表面黄绿色或绿黄色。分果呈长椭圆形,背面5条隆起的纵肋 ,腹面稍平坦。气芳香,味甜、辛。
伪品:分果呈扁平椭圆形,长0.3~0.5厘米,宽0.2~0.3厘米。表面棕色或深棕色,背面有3条微隆起的肋线,边缘肋线浅棕色延展或翅状,气芳香,味辛。
5、 === ===
正品:呈圆柱形,多弯 ,有分枝。长5~8厘米,直径0.5厘米。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一半节,每节长0.2~1厘米。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气芳香,味辛辣。
伪品:呈圆柱状,多分枝,长8~12厘米。直径2~3厘米。表面红棕色或暗紫色,有环节,节间长0.3~0.6厘米。断面淡黄色。气芳香但比正品香气淡,味辛辣。其所含挥发油对皮肤及黏膜有刺激作用。
==放置期限==
经过加工的调味品只要没开封,在包装袋上的保质期前就是安全的。可是,当包装袋打开之后,食物还能放多久呢?下面小编为你列举一些调味品开封后的保存时间:
 
1、番茄沙司。没开封,1年。开封后,橱柜里1个月,冰箱里时间更长。
 
2、蛋黄酱。没开封,2—3个月。开封后,冰箱里2个月。在开封后一定要放进冰箱里,千万不要把蛋黄酱放在冰箱外超过2个小时。
 
3、芥末酱。没开封,2年。开封后,在冰箱里或橱柜里放6—8个月。
 
4、植物油(包括辣椒油、花椒油等)。没开封,6个月。开封后,1—3个月。打开后的油最好要放在冰箱里。
 
5、辣椒酱。没开封,1年。开封后,橱柜中放1个月,冰箱里能稍长一些。
 
6、酸奶油。没开封,冰箱中2周。开封后,冰箱中2周。
 
7、沙拉酱。没开封,10—12个月。开封后,冰箱中放置3个月。
 
8、果酱。没开封,1年。开封后,冰箱中1年。
 
9、花生酱。没开封,6—9个月。开封后,2—3个月,冰箱中稍长一些。
==国家标准==
=== 简介===
由中国调味品协会组织起草制定的《调味品分类》国家标准已经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第4号标准公告正式发布,该标准将于2007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文本已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0903-2007调味品分类
2007-04-05 发布 2007-09-01实施
=== 前言===
本标准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调味品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调味品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卫祥云、白燕、左宝起、钟冠山、孙胜枚、林肖芳。
=== 调味品分类=== ===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调味品的定义、产品分类细则。
本标准适用于调味品的生产、安全和质量管理、科研、教学及其他有关领域。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5091-1994 食品工业基本术语
===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调味品 condiment
在饮食、烹饪和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的,用于调和滋味和气味并具有去腥、除膻、解腻、增香、增鲜等作用的产品。
注:改写GB/T15091-1994,定义3.15。
=== 分类标准===
本标准按照调味品终端产品进行分类。
==中国发展==
从行业细分领域来看,食醋行业集中度最低,未来有很大的整合空间,而且符合健康消费的大趋势。食醋衍生品众多,衍生品有可能开拓出空白细分市场,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随着调味品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调味品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调味品生产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产业发展环境和产品消费者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调味品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中国调味品行业中的翘楚!
==发展趋势==
=== 简介===
自2003年以来调味品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近5年行业年增长率达20%左右,已连续十年实现年增长幅度超过10%以上。目前调味品行业总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2007年,调味品和发酵制品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914亿元,同比增长27.9%,预示着调味品行业的品牌时代已经来临。中国调味品市场经过几轮的行业整合和国内、国际资本整合之后,已经从一个相对滞后的行业,大跨越地转型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市场竞争的加剧,调味品表现出向高档化发展的趋势,中高档调味品市场容量在进一步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随着国家对调味品行业的不断规范,使得门槛逐步提高,加上国际化、专业化的并购重组相继上演,调味品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中小企业的优胜劣汰也将加速。传统调味品生产企业纷纷投资进行技术改造,调味品产品的技术含量日益增强,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外资对国内调味品市场的渗透力度加大,但由于我国调味品消费的区域性特色明显,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国内名优品牌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 行业洗牌太极化===
日本最大的酱油生产企业,年产量占日本国内总产量的1/4,另外第二到第五名的企业又占1/4,市场集中程度非常高。反观我国,酱油市场规模500万吨,而最大的酱油类调味品生产企业只占全国产量的4%。又如“四大名醋”,主要是在各自的根据地呈主流消费。
这是因为受中国地域广阔运输成本高、区域消费口味差异性、企业传统经营思路的影响,我国调味业目前仍主要以地方品牌居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一些企业已逐步发展为区域性品牌,产品辐射到邻近的省外市场,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品牌并不多。
目前的调味品业还处于粗放式营销时代,低成本、低门槛、低附加值、消费周期长是调味品行业的显著特点,这导致了企业不可能在成长期投入大量的广告成本。调味品品牌之间的竞争还局限于价格、品类、渠道等单个营销环节上,但从市场竞争发展趋势看,整合品牌营销是调味品竞争的必然阶段。
小型调味品企业想稳固并立足本地区域市场,中型调味品企业想寻求更大的市场覆盖面,大型调味品企业更存在傲视全国市场的野心,而要达成这样的企业经营目标,靠的是什么?品牌建设是必然的趋势,整合品牌营销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 品项创新细分化===
酱油的细分主要是在原料和工艺上进行区分,比如蒸鱼的酱油含有干贝汁,沾肉的酱油是由黑豆和黄豆制成等等。
调味品产品在重视口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营养健康,传统的调味品以及复合调味料都将呈现出专业化发展趋势,市场进一步细分强化功能型调味品(如铁强化酱油),利用各种调味原料提取或深加工的调味品(如鲍汁酱油)纷纷上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到调味品生产中,如生物酶解技术、固定化酵母技术、膜技术、萃取技术、微胶囊技术等,大大提升了调味品品质和各种生化技术指标。
=== 渠道运营多样化===
调味品的销售渠道可划分为以家庭消费和餐饮消费两个场所,其渠道大概或划分如下:
1、大型零售终端:KA大卖场、仓储式购物中心的食品销售区。
6、专卖店:厂家直接进货,直接面对消费者。
从上可见调味品具备宽渠道消售特征,而这些渠道在运营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种渠道对品牌、品种、品质、配送、服务的要求也不一样,同时覆盖渠道所需要的帐期资金要求和营运成本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也为各类规模的调味品企业创造了生存空间。随着专业化运营的要求,调味品专卖店也将快速涌现。
=== 区域品牌全国化===
调味品行业经过几轮洗牌,格局基本清晰化,一些原本经营区域市场或本地市场的中小企业,无论是出于应对本地市场竞争环境的恶化,还是想突破地域限制,纷纷走上扩张道路。部分已经完成原始积累,具备品牌、技术、研发、资金、人才优势的企业还剑指全国市场。但调味品除受地地方品牌林立形成竞争壁垒的限制外,尤其对于液体调味品还受限于价值低运输成本高而造成价格竞争力不足的劣势。调味品企业在区域扩张时,必须具拥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营销技战术能力,在扩张到一定规模时,还要布建符合其服务半径和营业规模的生产基地。
=== 企业整合航母化===
随着新一轮国际化专业化的兼并重组启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调味品行业目前进入了一个大转变、大调整和大分化时期。一方面是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并购,另一方面是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国际竞争的困惑与顽疾的暴露,调味品行业改善不足,以减少大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因素。
==行业分析==
===1、行业准入壁垒===
调味品行业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我国政府对调味品行业的产品质量安全高度重视,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建立了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体系。对于调味品生产企业而言,合理搭建质量检测与控制部门、培养和配置专业检测人员、优选和构建合格供应商体系、形成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成为本行业新进入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2、品牌壁垒===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就调味品行业而言,消费者会青睐于更为熟悉的、品牌信誉好的调味品生产商的产品。品牌信誉度与知名度不仅代表产品的档次,更代表着产品的高质量和领先的消费文化。目前,调味品行业内大型企业通过多年的经营,已经建立起牢固的品牌优势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而新的进入者要想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不仅需要投入高额的品牌营销费用,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同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渠道销售商也更愿意与具有品牌知名度和经营规模的企业合作。因此,在与行业领先企业竞争中,新进入企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处于劣势地位。
===3、规模壁垒===
规模效应令调味品行业领先企业具备先发优势。具有规模优势的调味品生产企业更易获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认同,并与其形成互利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长期稳定的规模订单,赋予具有规模优势的调味品企业更强的议价能力。新进入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成本、规模方面的优势,较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4、渠道及营销网络壁垒===
市场营销网络是调味品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顺畅高效的市场营销网络可为调味品企业提供稳定的营销力量、搭建有效的客户跟踪机制和建立优质的售后服务体系,从而全面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抢占并巩固企业市场份额,令企业能够依据市场变化快速反应。但打造兼具广度与深度的营销网络需要卓越的管理能力和大量的资金投入,本行业的新进入者需要在营销网络的建设上投入大量的资金,难于在短时间内搭建起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在与行业领先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参考文献==
12,3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