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谒西竺寺(杨卓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谒西竺寺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谒西竺寺》中国当代作家杨卓如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谒西竺寺

新春时节,谒云龙象麓西竺寺,春和景明,鸟语花香,心旷神怡。

A

西竺寺坐落在象麓村西面的山岭上,沘江支流狮尾河沿山脚流淌,注入沘江。一片郁郁葱葱的云南松树林环绕着西竺寺,其中杂有樟树、杨树、云杉、楸木,特别是有很多的杜鹃花树。

新春时节,走进西竺寺,山牡丹、马缨花、白杜鹃等各种杜鹃花或含苞待放,或初绽花蕾,或姹紫嫣红尽显妖娆,西竺寺被各种杜鹃花所簇拥。远远看过去,在绿树和繁花的包围之中,露出一片红墙碧瓦,斗拱飞檐,宏伟壮观。这里众多的参天古树,满身沧桑的亭台楼阁,吸引着很多虔诚的香客和不畏险远的游人。

考其沿革,这座绿树鲜花中的寺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永乐六年增修,可算是一处有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寺庙。

寺院的前面,是一片空旷的场地。铺地的块石,因为磨损,凹凸不平甚至残缺不全了。茵茵绿草从石块的缝隙或者残破的地方生出来,将山坡上的这块稍平一点的地方割裂成为一个个网格,有了一种视觉的美感。几棵松柏,在阳光底下静默,注视着身前那不浓不淡的影子。这几棵苍劲挺拔的松树、柏树,像这座寺院一样,古朴而沧桑,那种松柏森森的感觉与古老寺庙的身份极为契合

几个香客在寺前焚香跪拜,几个游客在树阴凉下喝水闲聊。这处深山间的寺观,虽然古老,却由于偏僻,多少有点清冷和清净之感。然而,冷清与幽静,倒是出家人很好的清修之所了。

有风拂过,狮尾河潮湿的空气漫过树木,在西竺寺内外飘荡。山寺越发凉爽了。高处的树林之上,几缕轻盈的山岚雾霭在风中微微飘动,色彩缤纷,像是飘扬的旗帜,热烈而明媚。与这寺庙的清冷,成了两个世界。

B

沿着一条曲折的山路前行,两旁是开满紫色花朵的白芸豆地,翠绿的豆叶衬托着白芸豆花的艳丽,引来了蝴蝶与蜜蜂在其间翩翩起舞。抬眼望去,苍松翠柏之间露出一角飞檐,几缕香烟,西竺寺就在眼前。高高的围墙,半遮半掩的山门,寺院里弥散出来的檀香,让寺院显得有些庄严、神秘。高高的门槛,院里院外,一步是禅,一步是俗。一步迈出,不由心生凛然。

踏进寺院,脚步不由得缓下来。人,也静下来了。

或许因为年代久远,寺院的建筑,显得有些颓败,却依然可见造型的古朴与规模的宏大以及岁月的沧桑。

这座修建于明代年间的寺庙,以木石和泥土为建材,经数百年风雨剥蚀,早已尽显老态,却依然存在,可见古代工匠的建筑工艺之高,也得力于这里的白族群众数百年来的呵护与维修。

于群山环抱之中,草木茂盛,气象万千,这是特有的西竺寺的气质。因为年代久远,底蕴丰厚,有关于这寺庙与这寺里僧人的传说与故事,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遗落在风中,随风飘荡,在民间生根发芽,越来越丰盈。那些故事与传说,就成了人们朝拜的种子。虽然远在崇山峻岭之间,寺庙的香火,还是袅袅不断,直抵人的心底。那些凄婉的或者美丽的传说,其主旨大都是劝人向善的,免不了有一些因果报应的内容。

进入寺院,正对门口的是一座宽敞雄伟的大殿,那应该是寺院的主体建筑了。大殿的两侧是偏殿,门口摆放着蒲垫,一扇扇门半开半掩,里面有香烟逸出来,向四下飘散。

香客们捧着香烛,在殿前上香,在香烟缭绕中,双膝跪在蒲垫上,双手合十,默念、叩首、再叩首。然后,出门又走进下一个门口。一位衣着光鲜的女子长跪于佛前,默默祷告。不知道这位女子心里藏着什么,也不知道她在每一个佛的膝下诉说什么。

一位年轻的和尚,灰衣褐衫,如一缕清风,从松林中禹禹走出,进入厢房,转瞬而逝。这是我在西竺寺遇见的唯一的僧人。他,僧袍飘飘,眉眼清秀,真是修得禅之慧根了吗?

大殿仍在阳光底下金碧辉煌,山岚在庙宇与松林里浮浮沉沉。色彩斑斓的晚霞在山野间游出来又游进去,那几朵野靛花在大殿前的石阶下寂然无语。大殿里传来木鱼和钟磬之声,回荡在天际,悠扬,使人心有戚戚。

一种无端的怅然,在我的心底层层叠叠升起来了。

C

西竺寺的侧面,是一片田畴。走出寺院,我们就走进了一片田园风光之中了。石块铺就的山径,将山坡分割成几个菜畦。一片玉米,宽大的叶子被山风吹得一条条的,像是一身破敝的袈裟,在微风里飒飒有声。秸秆上,一个个成熟了的玉米穗,顶端玉米皮微微裂开露出金灿灿的玉米粒,如同一个个坐禅的佛,朝我们笑。

浇菜的水渠,把菜地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地块。几畦架豆,几畦辣椒,几畦茄子,几畦莴苣,几畦白菜青菜萝卜。长的长,圆的圆;青的青,绿的绿,紫的紫,红的红,黄的黄,在风中摇来荡去,满眼农家风情。

我们顺着山径行走,一边观赏着玲琅满目的蔬菜,一边小心迈着脚步,躲避那些爬行的藤蔓。有些瓜豆的藤蔓,袅袅娜娜,攀上了西竺寺的高墙。

原来,俗世与佛家,竟只有一墙之隔。

D

院内与院外,全然不同的风貌,让人有了一丝恍惚。何为佛家,何为尘世呢?在我们眼里,那些灰衫飘逸,不惹一粒尘埃的人,除了晨钟暮鼓,除了佛经和菩提,或许还有这一畦一畦的作物,一天天的农事吧?

四大皆空,并非不食烟火,并非没有生老病死。所以,除了佛事,还应该有许多的俗事。种菜,浇水,除草,施肥,收获,僧人也干这些活,他们也要吃饭呀。

此刻,我们就身处寺院之中。那些出家人,相比于我们,佛家讲究禅,讲究修心,他们的内心或许更加丰盈罢。因为他们也曾经是俗人,曾经遍尝人间烟火,然后才是僧人,才是佛陀,才是菩提。而他们出家的缘由,我们是无法窥见的。

E

穿过松树林,来到狮尾河岸边,坐下。对岸是魏巍大山,身后,寺院的周围,也是大山。群峰迭起,将长长短短的影子,投射在河道,或者峡谷、树林上面。将阳光下的景物,一段段切割,高低错落,刚柔相济,既真实又缥缈。

不知道这座西竺寺的修建者因何原委,将寺庙修建在这里。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许是此处既有高山,又有参天之树木,还有神明的昭示。许是这里有什么有古老的传说,或者有神仙从这里羽化而去。对于寺庙的神迹,在民间是不乏传闻的。

偏僻山野,人迹罕至,这样的寺庙,真是一处修行的佳境,不知数百年来,有几位高僧大德曾经在此参禅悟道?

师里河畔长满了荒草,在风中俯俯仰仰,既像寺庙里飘飘荡荡的青烟,又有些远古的风韵。细细的河水从上游的梨树坡流下来,宛转曲折,似烟,也像一袭剪不断的风,丝丝缕缕。

河水在荒草里时隐时现,发出细碎的响声,那是一缕不绝的思绪。不绝的河水就这样从眼前流过去,像是几千年的云烟,连续不断。

山上寺院里的青烟,袅袅婷婷,弥漫于天地间。远望,西竺寺周围树林有些朦胧,眼前的狮尾河,也变得迷离起来。

在袅袅香烟和渺渺钟磬声中,西竺寺的禅意更浓了。[1]

作者简介

杨卓如,白族,大理州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会员、云南省楹联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发表散文、诗歌作品数百篇(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