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谢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姜姓谢氏已有2800年的历史了,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为得姓始祖。

2013年百家姓排名,谢姓的人口已达到1000余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广西、台湾七省区。

姓氏源流

源于黄帝部落

传说中源于谢国,任姓,黄帝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至周朝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申伯后人以国名为姓氏。黄帝之后的谢姓,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三代之际微不见) 。

源于炎帝部落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申伯后裔的封地谢邑,属于以国名为氏。申国王族子孙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谢氏,是为河南谢氏,史称谢氏正宗。现代谢氏族人绝大多尊奉申伯为得姓始祖。

改姓直勒氏

隋末唐初文学家谢偃(?—643年) ,本姓谢改姓直勒氏,祖孝政,为北齐散骑常侍,隋后恢复谢姓。

复姓谢丘氏

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封支子的封地谢水,属于以居邑为氏。西周时期,周宣王姬静曾经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 。到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后,这部分族人也随之东迁至龚邱(古兖州,今山东宁阳)。为了纪念故地,周宣王的庶子将新封的龚邱地方也称作谢丘,后有一部份族人以居邑谢丘为姓氏,称谢丘氏 , 春秋鲁有谢丘章 。战国以后再也不见史料记载。

源于蒙古族汉化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清朝时期,一些蒙古部落在摆脱了厄鲁特蒙古噶尔丹汗的控制后,归附于满清政权。清政府组建了蒙古八旗。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伯苏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别速惕部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eis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谢氏。

陈蒙古八旗萨拉氏一支祖上萨拉•白达色,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到辽宁丹东凤城牛庄落户,后取其名首字谐音汉字“白”为氏,萨拉•白达色的弟弟萨拉•黑达色则携眷至丹东岫岩地区落户,取汉字“谢”为氏,隶属于镶蓝旗蒙古。今后裔散居于岫岩哈达碑、偏岭、凤城大堡、石城、宽甸长甸等地。

巴尔虎旗蒙古中的谢京氏族,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厄鲁特蒙古噶尔丹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谢”为氏。 蒙古兀良合部的锡勒朱徳氏族哈日玛赤氏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谢氏、邢氏。

源于满族汉化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萨察氏,亦称沙岔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撒铲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aca Hala,汉义“头盔”,世居瓦尔喀浑春(今吉林珲春)、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谢氏、隗氏、白氏、魁氏等。其中,谢氏为乾隆大帝钦赐之姓,专用于具有官身之萨察氏族人。

满族沙拉氏,亦称萨加拉氏,满语为Sala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谢氏、边氏、查氏、沙氏、程氏、山氏、白氏等。

满族苏拉喇氏,亦称松佳拉氏,满语为Sulara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谢氏、松氏等。

满族锡尔馨氏,亦称谢京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锡尔沁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irhin Hala,世居和托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谢氏、金氏等。 [1]

郡望

汉晋以来,谢氏见于史册者以陈郡、会稽为盛,陈郡本支载在《陈国阳夏谢氏谱》,会稽山阴则亦难谱,仅就知者谱也。夷吾为山阴之始,盖山阴之祖。其后则有谭、赞、渊、厷、煚、承、崇、斐、秀等俱仕吴;端、风、奉、聘、𬨎、胜、沉、敷(隐)等俱仕晋,达仕梁而歧、峤仕陈。两族以外可见者尚有:一曰南阳,则有宛与章陵,宛有景仕吴,章陵有该仕汉。二曰冯翊,盖北地扶风一族也,扶风有谢服,汉末为为将,改为射咸,其子孙则有坚、援仕蜀。三曰下邳则有安仕汉,四曰汝南则有甄、廉、季孝俱仕汉,五曰东郡则有弼仕汉,六曰彭城则有慈仕吴,七曰九江则有曼卿善毛诗仕汉,八曰庐江有奇仕魏,九曰牂牁则有暹仕汉,十曰敦煌则有艾仕前凉。

堂号

谢姓以郡望为堂号外,还有威怀、安晋、东山、宝树堂号。“威怀”和“安晋”的堂号出自东晋名臣谢安,谢安名望很高,才气超人。桓温梦想篡位,扣押谢安,要求他合作,谢安坚决不屈服。桓温失败后,皇上拜谢安为尚书仆射,淝水之战,谢安与其侄子谢玄以少用多,击溃苻坚大军,使晋朝转危为安。谢安的忠诚和威风使朝廷上下、外国邦联都敬佩他、怀念他、惧怕他。这就是“威怀”和“安晋”堂号的来历。

陈留堂

是谢姓最早发祥地,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

会稽堂

是谢姓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

东山堂

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末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蔷薇洞、池屐池等遗迹。另在浙江临安之西 ,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 一座 东山,当谢安征讨𤞤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山修建别邸,迄今江宁东山山顶仍有一寺庙古迹,寺中祀奉为谢安遗像。

宝树堂

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见其庭园中有 一株雄传大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晋书•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代文人王勃撰《滕王阁序》,文中就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