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谢晓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谢晓亮,1962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生物物理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Mallinckrodt讲席教授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 。

1980年谢晓亮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90年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进入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工作,是PNNL自1965年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1999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是改革开放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2009年谢晓亮担任哈佛大学Mallinckrodt讲席教授,是改革开放后大陆学者获得哈佛大学冠名讲席教授的第一人;2010年主持创办了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担任主任;2016年组建了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担任主任。

谢晓亮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单分子酶学、 基因表达、染色体结构,单细胞基因组学,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非线性光学成像技术及其生物与医学应用 。

人物经历

1962年6月,谢晓亮出生于北京,父亲谢有畅与母亲杨骏英皆为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教授,因此他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度过小学与中学阶段 。

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业余时间还旁听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还利用暑假到实验室做实验,学有机合成,又写计算机程序做化学计算。

1985年夏,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师从研究超快激光研究化学动力学的约翰·西蒙(John Simon)。

1989年,博士毕业后去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教授格雷厄姆·弗莱明(Graham Fleming)的实验室做博士后。

1992年,进入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工作,从事单个分子光谱和动力学、超高分辨光学成像研究,是PNNL自1965年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

1999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是改革开放以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2000年,在哈佛大学的第一年,谢晓亮写了6个申请书,全部获得资助。

2001年9月7日,受聘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客座教授,同一天,受聘为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4年,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先锋奖,在之后五年中每年获得50万美元的自由支配经费 。

2008年,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 。

2009年,谢晓亮担任哈佛大学Mallinckrodt讲席教授,是改革开放后大陆学者获得哈佛大学冠名讲席教授的第一人。

201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主持创办了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担任主任。2013年,第二次获得NIH先锋奖 。

2015年,谢晓亮与斯坦福大学教授Karl Deisseroth共同获得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成为该奖项的首位华人获得者;同年获得美国化学会德拜奖 。

2016年,组建了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担任主任。10月17日,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

2017年9月16日,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2018年獲頒授第16屆世界傑出華人獎[1]

人物评价

谢晓亮在非线性拉曼显微学和高灵敏度分子振动成像领域具有创新研究,在创立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领域中处于科学领导地位,而且他在酶反应动力学和活细胞基因表达领域做出了杰出工作 。(2009年美国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奖)

谢晓亮是单细胞生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已在该领域做出了关于单个分子及其行为影响细胞的生命过程乃至人类疾病的诸多研究成果 。(2015年美国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

谢晓亮是学科交叉研究的践行者,从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到生物化学,再到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临床医学,他无畏探索,不断创新,他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在单分子生物物理和生物医学光学成像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017年求是科学基金会评)

做事情就是要持之以恒,不要放弃,要坚持,要不怕困难的做下去,要有耐心,不要追求那种短期就能出成果的东西。谢晓亮常常会用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做一个研究,他发现自己做错的东西,也不放弃,重新开始做,所以,坚持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他获得成功肯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对我也意义重大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庄小威)

谢晓亮的第一个基础研究工作是1998年开展的单分子酶学,他开创了在单分子层面对生命过程的研究。近年他又开始探探索在医学上的应用。中国引进现代医学后,在现代药学方面只有少数几个药物作用领域的发现,在现代医学技术上唯一的发明和应用就是谢晓亮和汤富酬、乔杰三个团队合作诞生的'MALBAC婴儿'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饶毅)

谢晓亮的MALBAC技术能够改变整个生物医学,其对未来精准医学的发展和应用的贡献是不可限量的。"获得终身教授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特别是科技史上留下印记的科学家非常少见,而谢晓亮将理论和技术结合,用技术解决科学问题,是引领整个科学界发展的真正的一流科学家,他是一个让你无法预知将来还会做出什么创造性工作的科学家。这是一个科学家具有潜在创造力、影响力、引领力的标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

參考資料

  1. 第十六屆世界傑出華人獎得主. 文匯報. 2018-08-27 [2019-12-10]. 

外部連結